天朝的崩溃 短评

热门 最新
  • 1354 maximjoker 2015-01-07 22:56:5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而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 532 十六 2014-12-11 21:27:03

    道德批判是最无情最不负责任的,论是非功过一个字好or坏直接一枪打死,恰恰植入了愚民教育深入人心,动辄给人戴个『青天大老爷』高帽,动辄又给人架个『汉奸』枷锁,回头又给人在脸上画个『奸臣』字样,你当你是皇帝呢,你当你在给人封谥号呢。就是这种愚民教育造成的扭曲是非观让你们兴致冲冲一派正气地批判人90后,批判人XX座,带点智商好不好,嘴里骂着party一边又骨子里party教育的典范,一片互相道德绑架的伪乐土。

  • 339 Tacher 2015-01-17 00:25:38

    孙青老师推荐书目,作者的书写和思考的确缜密独特,史实考据与史家评价双管齐下,读来酣畅淋漓。作者从琦善卖国论的历史书写写起,详析了鸦片战争的经过与南京、虎门、望厦、黄埔四条约的成约过程,极其注重史料的互证与解释,尤其是结合历史语境和当事人心态,分析战争胜负的可能和历史抉择的成立。作者认为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迎战必败,应当尽早缔结相对有利的条约,从而抛开简单的道德评价,重新审视主战与主和两派:前者在清朝传统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体制下,面临信息与科技的不对等,致使军队难以取胜,徒增牺牲;后者则需要打破窠臼,学习全新的国际外交规则,亦难以避免初期的主权沦丧。遗憾的是,天朝体制并未在战后实质崩溃,执政者反思不够,思想家眼界不宽,天朝体制惯性如此之强,鸦战只提供一个微渺的减速度,引起传统思维的有限变通而已。

  • 246 g9421 2016-05-02 14:06:05

    扎实的史料考证和客观的人物臧否,精华观点似在头尾两章,即一种摆脱宣传束缚、超然开阔而批判镜鉴的现代史观。鸦片战争已过去近200年,此书成书也逾廿年,天朝的迷梦和现代化的艰途依旧,更映衬出这种学术态度的可贵。

  • 458 浴神 2016-07-23 02:01:13

    今人觉得清朝人蠢,钻入史料才会发现清朝人很聪明。他们的愚蠢不是智商因素,而是所处格局所致。他们的视野,早已做到了他们所处层次的最好。屁股决定脑袋,如是而已。“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矣。”“已有之事何必再有;已行之事何必再行。”

  • 125 安提戈涅 2017-08-12 21:40:25

    从前读钱穆谈宋代,太贫太弱,一片哀痛,茅海建讲晚清老大帝国,也是一则哀史。真是“上帝在细节”之中,细枝末节的证据一摆,立论也就生动起来。旧史学界“善恶”、“忠奸”的脸谱叙事被清晰地解构,一种人造历史的肌理由此浮现。这也是我一直认同的治学手法:重要的,是分析“何以如此”的路径。

  • 60 巨翅 2015-02-17 18:12:41

    过于辽阔的帝国疆域、前电气时代落后的通讯技术,加上体制对言论自由的钳制,这一切造就了一个耳目闭塞的皇帝,偏偏他又把一切大权都抓在手里,还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难保手下那些面对战况知难而退的大臣跟英国人不联手起来糊弄他。

  • 68 奥蒂安斯 2018-04-15 10:31:29

    信息闭塞害人不浅,道德臧否害人不浅,“爱国史观”害人不浅,明君贤臣思想害人不浅。唯有正视,才能进步。结尾惊天一问

  • 54 撒呓挣 2017-11-23 20:11:46

    “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需进行改革。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为使忠臣得志,奸臣不生,就必须加强中国的纲纪伦常,强化中国的传统。也就是说,鸦片战争所暴露出来的,不是“天朝”的鄙陋,不是中华的落伍;反而是证明了中国的圣贤经典、天朝制度的正确性,坏就坏在一部分“奸臣”并没有照此办理。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可以说是本年度我读过最牛逼的一本儿书了。见解之独到、思考之理性、考据之严谨、叙述之精彩,给茅海建老师鞠一躬。而最令我觉着有趣儿的,是一百七十多年前各位领导冒号的思维和行事的方式。怎么说呢,现今各大机关单位薅俩人过去,估计也大差不差

  • 51 猎人和枪 2017-08-10 10:17:26

    船炮不利只是一时战败的理由,知识和思想的落后才是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所在。即使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中国真的已经发展到可以傲视群雄的地步了吗?想想那些高呼爱国精神民族主义的人们,真的知道何为民族自强吗?看近代史,总有种看到了现在的感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愿吾与国共勉之……

  • 20 成知默 2018-02-27 11:45:07

    2018年已读024#2月打卡书#本书开篇即为琦善翻案,对琦善卖国说的否定,也是对中国传统史学忠奸理论和奸臣模式的否定。虽然琦善等天朝大吏在军事与外交上均无足称道,甚至多有诿过与粉饰之罪,但纯粹以结果为导向,却也恰恰背离了真相。以此为切入点,作者将鸦片战争的失败放到彼时的历史背景与语境中去考校,条分缕析,论证缜密。琦善、林则徐、奕山等官员“主抚”“主剿”的纷争,由“剿”转“抚”的思想历程的转变,从主“剿”之盲目自信到主“抚”之着眼于现实,清政府的节节败退,也证明了人心制胜论的溃败。对清廷与英方军事力量、战术水平及历次大战的梳理尤为精细,而这也论证了战败的必然性。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清王朝已无力挽回日暮途穷的颓势,然而经此一役,大清仍旧沉醉于天朝迷梦之中,又怎可不亡?

  • 44 注销时刻准备着 2018-03-21 22:55:13

    尾注对于历史考据型著作太不友好了,改成脚注大赞。我把茅大师引用的史料基本全数找来,一条一条对照着看完了一半,大毛病没有,但对道光心态的把握有点想当然了,旻宁不是傻子,耆英等人糊弄他也不是就只如谕旨中字面含义那么简单。此外,对佐佐木正哉的抄录没有相对照勘定,有些推测不是完全站的住脚。我把1842年六月到九月所有折片和谕旨按照时间顺序重排了一遍,还是觉得缺少英方的对应记录是无法肯定出某些结论的。

  • 37 三湖慈鲷 2016-08-03 05:54:22

    “道德的批判最是无情。而批判一旦上升至道德的层面,事情的细节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至于细节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教训更是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

  • 41 柚子咧 2020-03-11 14:44:08

    “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历史学应当提供这种力量。”

  • 62 埃里克 2016-11-25 22:38:54

    在27岁零9个月的时候,读完了人生第100本书!

  • 28 seVen 2018-12-07 22:14:06

    凭对三元里的评论就足以值回书价。

  • 33 灯芯绒 2020-04-25 14:23:33

    高度集权体制下的道光帝,本应该是知道最多的一个人,却荒谬地成了知道最少的一个人,从头到尾他接受的所有信息几乎都是大臣们编的故事,于是这场戏中,派谁去前线已经不重要了,林则徐救不了国,琦善也没卖国,一旦卷进这个漩涡,谁都会变成“欺君”的傀儡,道光帝维护的所谓“天朝尊严”,在钦差大臣们一次又一次低声下气的求和声中,粉碎地干干净净。

  • 27 飞翔的荷兰猪 2018-10-19 09:48:59

    这位教授犹如一个怨妇,一个劲儿的长吁短叹,若是寻常文字,自然没啥问题,但您这可挂着“研究”二字,价值中立没有学过,多从现在眼光批判过去,明显不够适宜。缺少世界性眼光,对西方多是器物说明,对清朝多是几个战场及道光帝的朱批,没有从全面的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得分如此之高,不知豆友为何。做一项研究,不能自然的腐朽清政府,而要以理服人,透彻全面,这也说明如今存在的历史研究的问题,历史已经被多个学科所分割不足为奇了。但其忠奸之说,及对林则徐之说还是可以的。同时说明,鸦片战争与黑船来航有明显区别,不能列为一谈。

  • 30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8-10-22 22:33:55

    就研究生接触,茅老师的印象是书斋式学者,然此书读后,我才发觉茅老师有着极强现实关怀,全书的基本定调是鸦片战争必然失败,天朝的体制与观念遇到近代化的英国崩溃在所难免,茅老师认为历史学的价值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因此本书中对于出场的中方人物多持以批判的态度,不管是旧史中的“忠臣”或是“奸臣”,本书中能看到的几乎都是他们的局限所在,而他们的局限又都源于天朝体制,本书重点分析在军事方面,与作者早年经历密切相关,或许正因如此在比较双方军事差距后,会对这场战争抱以完全悲观的态度。同时茅老师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何谓史学家的洞见,天朝体制下帝王无知与自大,官员的无能与胆怯交相辉映,上欺而下诈,中国在这场战争后没得到任何实际的教训,甚至当下依旧如此,其批判的冷酷与尖刻,可以相见刚出版之时所面临的争议,致敬。

  • 18 陈毓秀 2015-02-09 22:07:36

    确实让人啼笑皆非,上次有这般观感还是孔飞力的《叫魂》。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