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8版)》的原文摘录

  •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1.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我们把社会心理学界定为一种科学研究,研究人类的思想、情感、行为如何受其他人真实或想象的存在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是了解社会环境为什么会,以及怎样塑造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2.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社会学是研究团体,组织和社会而非个体;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使人们易受社会影响左右的共同心理过程;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众不同并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征。 3. 社会心理学家在试图说服人们相信人类行为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时,面临着巨大的阻碍:所有人都倾向于以人格来解释人们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基本归因错误,即将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完全归诸于人格特征,因而低估了社会影响的倾向。 4. 社会影响的力量:个人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强有力的影响,但是人们不愿意相信这一点。社会心理学家必须要与基本归因错误作斗争,即将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完全归诸于人格特征,因而低估了社会影响的倾向。但是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多次证明在决定个人行为时,社交和环境的因素比人格特征更强烈。 5. 人性的基本动机:个人解读情境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由两种基本的人类动机形成:维护良好的自我感觉的需求和尽可能准确的需求。有时候这两种动机有着对立的方向。 第二章 方法论: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 1. 社会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原则:许多社会问题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 2. 社会心理学家常使用三种实验设计方法: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相关法的局限是相关并不等于因果。实验法是唯一可以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3. 内部效度:不同实验条件间的区别只在于自变量水平的不同,而在别的方面都应该一致。外部效度:实验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的研究结果推广到不同情境和不同人身上。提高外部效度也就是提高实验的真实性,尤其是心理真实性。 4.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思路:文化和社会心理学(文化如何塑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查看原文)
    大砍刀 14赞 2015-06-15 08:10:16
    —— 引自第300页
  • 几个为预防青少年吸烟而设计的课程显示,这样的做法是有帮助的。在其中一个课程中,心理学家将角色扮演的技巧运用到七年级学生身上,这样的做法和我们上面的描述非常相似(McAlister et al。,1980)。研究者发现,和控制组中没有参加课程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在研究结束三年后,吸烟的可能性明显更低。这个结果振奋人心,并且在其他类似的为减少吸烟和物质滥用而设计的课程中也得到了复制。 (查看原文)
    朱懋燊ℵ 朱懋眘 1回复 3赞 2023-05-01 16:37:47
    —— 引自章节:抵抗同伴压力 /216
  • 自动化思维(automatic thinking):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 (查看原文)
    岚枫十字 4回复 1赞 2012-07-19 21:12:54
    —— 引自第75页
  • 图式(schemas):人们用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查看原文)
    岚枫十字 4回复 1赞 2012-07-19 21:12:54
    —— 引自第75页
  • 可提取性(accessibility):图式和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所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当我们对社会世界做出判断的时候,使用这些图式和概念的可能性有多大 (查看原文)
    岚枫十字 4回复 1赞 2012-07-19 21:12:54
    —— 引自第75页
  • 启动(priming):最近的经历提高了某个图式特征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 (查看原文)
    岚枫十字 4回复 1赞 2012-07-19 21:12:54
    —— 引自第75页
  • 固着效应(perseverance effect):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也是这样。 (查看原文)
    岚枫十字 4回复 1赞 2012-07-19 21:12:54
    —— 引自第75页
  • 判断法则(judgmental heuristics):人们为了迅速而有效地做出判断所使用的心理捷径 (查看原文)
    岚枫十字 4回复 1赞 2012-07-19 21:12:54
    —— 引自第75页
  • 可用性(启发式)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一种心理经验原则,即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 (查看原文)
    岚枫十字 4回复 1赞 2012-07-19 21:12:54
    —— 引自第75页
  • 代表性(启发式)法则(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一种心理捷径,人们根据一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 (查看原文)
    岚枫十字 4回复 1赞 2012-07-19 21:12:54
    —— 引自第75页
  • 锚定与调整(启发式)法则(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heuristic):一种心理捷径,即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且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往往不充分。 (查看原文)
    岚枫十字 4回复 1赞 2012-07-19 21:12:54
    —— 引自第75页
  • 控制性思维(controlled thinking):有意识的、有意图目的的、自发的以及需要努力的思维。 (查看原文)
    岚枫十字 4回复 1赞 2012-07-19 21:12:54
    —— 引自第75页
  • 思考抑制(thought suppression):试图避免想起一些我们宁愿忘记的事物。 (查看原文)
    岚枫十字 4回复 1赞 2012-07-19 21:12:54
    —— 引自第75页
  • 反事实推理(counterfactual thinking):在心理上改变过去的某些环节,以便想象事情可能不同。 (查看原文)
    岚枫十字 4回复 1赞 2012-07-19 21:12:54
    —— 引自第75页
  • 过度自信障碍(overconfidence barrier):人们对于自己判断的正确性,往往自信过度。事实上,人们的判断通常不像他们自己所认为的那么正确。 (查看原文)
    岚枫十字 4回复 1赞 2012-07-19 21:12:54
    —— 引自第75页
  • 有种心理捷径极为常见,即认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其原因在于他是怎样的人,而不是因为他处在什么样的情景当中。 (查看原文)
    蚕豆和啤酒 1赞 2012-10-02 20:20:03
    —— 引自第92页
  • 5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社会影响。我们都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19 人类拥有维护正面自我形象的动机,而为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辩护是其中一种。 40 两个变量相关并不意味着一个变量能导致另一个,相关性并不能帮我们做出因果推论。 103 恐惧和厌恶这两种情绪的肌肉活动完全相反。 114 我们倾向于把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归为内部。 124 美国人更像变焦照相机,东亚人更像广角照相机。 125 在做归因时,相对于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来讲,像日本这种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更有可能将情境因素考虑在内。 127 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偏好做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加着重于情境因素的倾向。 129 自利归因: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即性格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即情境因素。 130 公平世界的信念:一种防卫归因,即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33 实际上,在一部分亚洲文化中,自我责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它使团体凝聚在一起,是重要的黏合剂。当某人责备自己时,其他人则对他十分同情和怜悯,这个过程加强了团队间的相互依赖性。 144 内省:向内心深处探索,并审视跟想法、感受及动机有关的内在信息。 150 人们对其感受和行为的解释常常超越了他们的理性理解能力。 155 每当行为发生就给奖励,将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奖励会损害内在动机。 156 印象管理: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171 为了在世上取得成功,我们竭尽所能摆出我们已经成功的样子。 184 决策的不可改变性才使他们更加满意。 200 如果我们帮别人一个忙,则我们更有可能对他人产生好感。 323 交易型领导:设定清晰的短期目标而奖励达到目标的人的领导。 变革型领导:激励下属关注共同的长期目标的领导。 335 使用威胁倾向于使冲突升级而不是解决冲突。 每一方都在对自己而言不太重要但对于对方却很重要的方面做出让步。 ... (查看原文)
    李大日宣 1赞 2017-04-06 17:34:07
    —— 引自第1页
  • 不仅仅情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也取决于他们对周围社会环境的诠释或解读。事实上,了解人们如何知觉、理解或解释社会环境比了解客观社会环境本身更为重要。 (查看原文)
    duoluomao03 1赞 2019-08-01 22:35:12
    —— 引自第9页
  • 社会影响:他人的言辞、行为或仅仅是其在场对我们的思想、情感、态度或行为产生的影响。 (查看原文)
    朱懋燊ℵ 朱懋眘 1赞 2023-04-11 12:41:27
    —— 引自章节:1.1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003
  • 1663年,伟大的荷兰哲学家贝内迪克特·斯宾诺莎(Benedict Spinoza)提出了一个极具独创性的关于爱情的见解。他与享乐主义哲学家阿里斯蒂普斯(Aristippus)的观点截然不同,他提出,当我们爱上一个自己曾经痛恨的人时,这份爱将比我们没有恨过对方的时候更强烈。斯宾诺莎完美地推导出这项命题,而且它在逻辑上无解可击。这些都是以实验和观察为依据的问题,其答案来自实验和测量,而不是个人的观点(Aronson,1999; Wison,2015)。 (查看原文)
    朱懋燊ℵ 朱懋眘 1赞 2023-04-11 12:44:12
    —— 引自章节:社会心理学、哲学、科学与常识 /004
<前页 1 2 3 4 5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