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判决 短评

热门 最新
  • 126 你呀 2015-10-20 09:58:57

    越是不正常的人越企图活得像个正常人,自以为是的扮演精于世故的角色

  • 66 十六 2015-08-26 14:34:13

    爱的可能性是一条曲线,它力图无限接近但永远不会相交的那条渐近线就是爱的不可能性。真正的爱开始于一种失控,一种无法抑制的坠落。

  • 81 Black Tulip 2016-03-18 23:58:40

    遇见布朗肖。爱比死更冷。

  • 61 Rottwitz 2017-04-11 18:45:46

    虽然和《黑暗托马》相比这本书真是太过直白,不过布朗肖的风格依然那么让人战栗。就像在敞开的墓穴里过了一晚。布朗肖的黑暗中有种蔑视人类的东西,只有失去自我才能承受它:「执意前行的人会变成这黑暗本身。」

  • 35 孟冬 2017-08-19 18:54:20

    布朗肖的小说不属于叙事,正如他用第一部分向非写故事的人呈现,书写不意味着找到真相,在写故事的人那里,故事写完即结束,写的人也抽身而退,而非故事书写者的书写则是不可穷尽的,没有终结的时候,这类书写就像是汇入了尼采所说的永恒生成流动的过程,永远在等待着“来”的过程中书写着。

  • 26 2020-12-17 21:19:22

    巴塔耶认为经验是死亡这件事情(la mort),布朗肖则反过来主张经验是死这个动作(le mourir),而死亡这件事情正是无法发生的,否则无法体验死亡,这就是《死刑判决》里以想象的方式所提出的东西,当死亡这个动作变成无限的,死刑判决就像叙事(récit)。 布朗肖反驳了海德格尔的“我”从不会死,而是“某人在死”:一个人暴露在被夺去了行动世界的存在中,在此作为知识起源的本真性死亡,被转化成垂死的无限被动性。布朗肖将这种不可能性称为非起源性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死的权利。 因此,垂死的时间就不再是一种被我本真的自我实现的观念所占据的未来,而是通过不断地受苦,界定为一种无休无止的现在,考虑到这种被动性甚至不是自愿选择,布朗肖沿用了列维纳斯的理念:一种比所有被动性更被动的被动性。

  • 17 李避蛮 2019-04-22 22:04:48

    故事在这里是确确实实的外壳,布朗肖并不在乎读者通常的关注点,也就是说,他并不在乎他讲了什么,在乎的只是他表达了什么。小说中的遮遮掩掩目的并非是玩弄读者(虽然也许会给读者以此印象),也并不是为了营造神秘感(虽然神秘确实被营造起来了),而是为了使剧情最大程度地从读者眼下逃遁,阅读重心从而能够从它转移到语言与语言之间的沉默。布朗肖是在进行一种空白的书写,他用打破沉默的话语表现沉默,因此,我们又关注到了他这种有悖常理却具有强大说服力的逻辑,它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相反的。由于故事的外壳性,布氏的人物显示出惊人的抽象性和代表性,是比常人更“少”的人,甚至举止带有戏剧的非现实感,但他们背后所具备的那种深刻的荒谬,就像至高的沉默一样正是我们共有的事业。

  • 12 helterskelter 2015-02-17 21:59:13

    或许这一切看起来很幼稚。无所谓。这幼稚非常强大,足够延续一个已经丢失的幻想,迫使已经消失的东西重新出现在那儿。在我们喋喋不休的闲聊中,似乎存在着一句话的重力,还有对它的模糊记忆,那就是我曾对她说的那句“来”;她来过,又离开过,但永远无法再离开。

  • 17 独自退场 2015-10-27 05:04:42

    在主体消隐之后,爱升起了吗?爱可能了吗?恐怕也没有。对于布朗肖而言,似乎没有什么(能)是实际之物,当然最首要的是布朗肖及不信任的语言,他更需要用另一种语言,用他所不熟悉的对方的母语,他才能拥有爱的能力,尽管也是无力的,但毕竟是对爱的表述,尽管这看上去是一种欺骗,但至少它不是稍纵即逝的。

  • 9 西珠 2015-06-11 23:43:20

    死亡与爱情的不可能性/暗物质/夜闯与手模/叙事/还原本体/永恒轮回/黑夜与白昼。对死亡的打断是一种无尽死亡中的死亡判决,而无尽是将来即来的绝对精神。

  • 12 罔两 2020-04-02 16:08:38

    “爱情是不可能的”,爱的概念本身没有意义,主体的感受付之于两个实体,是不可融合的,两个主体间的不同浮沉,会将“爱”的概念异化,最终收之于心,一切后来之爱都是最初之爱的主体追寻。纯粹的爱,是对主体概念的抛弃,是激情对主体的毁灭,是斯万之恋,是最初之爱的根源。所谓的纯粹或许是“不是我能爱,而是我不能不爱”,这样也许是对主体虚假的最好掩饰,毕竟我们不能失去或是抹杀希望。“永远无法终结的除了死亡,还有书写与爱情。”

  • 16 Alain 2016-09-07 14:19:50

    回归叙事之作,好读。爱与死皆是不可能,试图用其自身结束其自身,是无法结束的永恒轮回。“我会永无休止地对那个念头说,‘来’,而它永远都在那里。”

  • 10 2016-05-29 01:08:05

    我梦见,我在梦里我梦见我自己。有的书适合高兴时读,有的书适合绝望时读,布朗肖的书则契合着所有寂静的夜晚。如清泉,如蝉鸣,如垂柳。温暖、暧昧,亲昵但点到为止。避开了激情与政治,也避开了同情心与优越感的诱惑。一朵淡黄色的玫瑰花。

  • 7 snowballllish 2018-07-12 20:26:00

    相对的屏幕显示的目的地是相反的方向 列车从中撕裂开来 同一辆列车

  • 7 甘草披萨 2016-10-01 23:19:02

    四星半,中长篇的博尔赫斯,亦或是文学界的道格玛95,极简文字,摒弃所有花哨,意图尽可能靠近文学本来的模样,如法律界常说客观事实真相无从还原,我们最多只能接近法律事实,布朗肖所描述的也适用,碎片化的生活照片,叙述者只能还原他所认为的事实,表面不相干的事件之间却有隐秘而难以解释的关联,“这些人默默出现,然后默默消失”,多次出现的闯入黑暗房间,一如人与人之间的心门;“如果你不杀了我,你就是个杀人犯”,不管是否认同布朗肖的风格,他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有种令人无法自拔的魅力,书名法语同时意指判决与中断,在他笔下也许不算对立矛盾

  • 9 J.M.河童 2019-07-14 20:38:15

    1.夜闯者,真正让“我”爱的两者,是J和娜塔莉两个主动闯入的人,她们打破了白昼的禁忌,迈入危险、捉摸不定的、死亡的黑夜。“听上去很滑稽,其实不然,她在午夜走向一个陌生人,把自己毫无保留地托付给他,她的动机是高尚的,举止真实合理”。2.在非母语中冲破了禁忌,情感和表达的不负责任到底是欺骗还是坦诚?3.“每个孤独都相继接话,想要压制那话语,让它沉默,结果反而都在无限重复它,并使无限变成它的回声”。4.隔着玻璃的魔力。“如果我遇见心仪的人,那么所有因她而来的欢乐都在玻璃下面,不可损毁,但也因此而距离遥远,处于永恒的过去”。5.“人不应该相信戏剧化的决定。哪里都不存在戏剧。有那么一瞬,我身上的戏剧变弱了,它有些分神,真实感减少了”。

  • 4 ParisPatient 2017-11-07 18:29:08

    生存与死亡指归于无限,指归于不可能,隐于无限开放的未来之中。消退的主体,不断延异的所指,模糊的生存图景,构成了布朗肖笔下隐匿的国度。当一切消隐之后,或许爱、信仰和希望会随之升起,那些缺席的、空白的地方充溢的不再是黑暗。

  • 5 琴酒 2015-05-25 22:49:09

    第一部分的人物叫J这种事真出戏……然而,叫人如何不喜歡他,「我一直沒有受控于某個比我強大的念頭,變成它不幸的傳聲筒,變成它的玩物或受害者,因為如果那個念頭已經征服我,那它也只是通過我而征服,最終還是與我平等。」又或者「我愛的只有它,所發生的一切都是我所期望的」,一個無休止地對一切的到來說“來”的主體。

  • 5 iphigenie 2020-09-03 12:18:23

    J像一位双相患者,在死亡与回光返照中交错,或是像真正的孩童:在午夜走向陌生人、毫无保留地托付予他,以内心而非计谋逃离孤独和恐惧。随后闯入黑夜的混沌/在异己的语言中疯狂,这让我想起哈姆雷特,「白昼」是什么、是他的`实在界`吗?我想创造出的自己的处境:不受控于某个比我强大的念头,不成为它不幸的传声筒、玩物或受害者。它通过我而征服我,仍与我平等。若有不幸,我愿意承担一切并感到快乐。

  • 7 脑震荡 2015-12-29 18:33:21

    前半部是关于死之恐怖,后半则是关于爱之残忍,在布朗肖的作品里罕见的出现了情节及小说似的叙述......当然,这依然是布朗肖风格,即云山雾罩又惊心动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