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明晰地指出,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更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从一个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的社会,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
——《纽约时报》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写就了一本关于单身社会的研究著作。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独自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与痛苦。《单身社会》提出了对于城市规划的一种全新观点,并阐明了深入研究独居者心理的学术需求。克里南伯格写这本书绝非哗众取宠,恰恰是为了与人们分享沟通他的观点。必读推荐。”
——理查德•斯奈特,《共处:合作的仪式、快乐以及政治》作者
“一本引人入胜、不偏不倚的关于单身社会崛起的著作,阐明了单身社会为个人所带来的挑战,但更为重要的,它揭示了由此带来的对我们社会的深远影响。极具启发性。”
——斯蒂芬妮•库恩兹,《婚姻已成历史:爱情...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明晰地指出,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更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从一个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的社会,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
——《纽约时报》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写就了一本关于单身社会的研究著作。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独自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与痛苦。《单身社会》提出了对于城市规划的一种全新观点,并阐明了深入研究独居者心理的学术需求。克里南伯格写这本书绝非哗众取宠,恰恰是为了与人们分享沟通他的观点。必读推荐。”
——理查德•斯奈特,《共处:合作的仪式、快乐以及政治》作者
“一本引人入胜、不偏不倚的关于单身社会崛起的著作,阐明了单身社会为个人所带来的挑战,但更为重要的,它揭示了由此带来的对我们社会的深远影响。极具启发性。”
——斯蒂芬妮•库恩兹,《婚姻已成历史:爱情如何战胜婚姻》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而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差不多占到了美国成年人口的1/7。独居人口占到了美国户籍总数的28%,这一比重使之成为美国最普遍的家庭形式,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所占比重。在本书中,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向人们证实,这一数字背后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这正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最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克里南伯格以他前瞻性的研究为基础,探索了单身社会的崛起,以及这一现象给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告诫我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和与世隔绝的孤立,克里南伯格却向我们揭示了,绝大多数单身者正热忱地投身社会与社交生活中,他们比同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及音乐课程、公众活动、演讲以及公益活动。甚至有证据表明,比起与配偶居住的已婚人士,独自生活的人们身心更为健康,而他们都市公寓的生活方式,相较郊区独栋家庭住宅,也更为绿色环保。
克里南伯格专业地分析了这些独居人士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年轻的专业人士,支付高额的公寓租金,以换取自由和隐私;三四十岁的单身人士,不愿为了不尽如人意的伴侣而牺牲自己的事业或生活方式;离婚人士不再信任婚姻是幸福与稳定的基础;以及那些宁愿独居也不愿与朋友或者孩子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根据针对三百多名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男女所做的深度访谈,克里南伯格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在如今这个媒体无处不在、人与人高度紧密相连的社会中,独自生活令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伴侣的陪伴。
克里南伯格在本书中,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统计数据、第一手资料,以及对于独居人士的生动刻画,颠覆了人们对于单身的传统认知,并为改变着美国的单身社会这一形式,给出了结论性的评价: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单身社会的创作者
· · · · · ·
-
克里南伯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1970-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公众文化》编辑。他的第一部著作《热浪》获得了七项文学和学术奖项,并被《芝加哥论坛报》誉为“最佳著作”。他的调查研究被《纽约客》转载,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及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转播,他的文章则刊登于《纽约时报杂志》《滚石》和《美国生活》。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独自生活 33
第二章 独自生活的能力 67
第三章 分离 101
第四章 自我保护 127
第五章 共同的孤单 151
第六章 独自老去 179
第七章 重塑独居生活 211
结论 241
· · · · · · (收起)
"单身社会"试读 · · · · · ·
《旧约》之初是这么写的: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乐园与人间,水,光,昼与夜,以及人世间的万物,每天的创造之后,上帝都说:“这很好。”然而,当上帝创造了亚当之后,他的语气变了。上帝突然宣称这是他第一件不甚完美的作品: “他不应该孤单一人。”于是,上帝创造了夏娃,从此以后亚当不再是孤单一人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对孤单的反对从一种神学的禁令延伸到了文学与哲学的领域。..
喜欢读"单身社会"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单身社会"的人也喜欢 · · · · · ·
单身社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0 条 )
独居者增多这一社会现象
trying to find some wisdom from the book, but to no avail
论坛 · · · · · ·
关于书名译名“单身社会” | 来自猫二 | 2 回应 | 2024-03-24 17:41:54 |
直接被内容简介的第一句给雷翻了,这是把婴儿也统... | 来自文斗士 | 8 回应 | 2016-10-01 09:56:57 |
关于书名Going Solo | 来自Triangle.rar | 2015-03-23 18:53:3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Penguin Press HC (2012)7.4分 134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7.5分 336人读过
-
漫游者文化 (2013)7.4分 50人读过
-
Blackstone Audiobooks (2012)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一个出版编辑的下场 (何家炜)
- 心理学 博弈论--2 (IVAN)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5 (ICE CHAN)
- 2015年购书目录 (思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单身社会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夢殊 2015-04-25 13:21:41
单身社会是人类社会演进至今自然而然生发出的多元形式之一种,是否能称得上“大势所趋”仍待商榷,但回首人类生活形式发展变化历史我不禁觉得我们在走一个圈,而单身社会将我们引领上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亦接近人类命运轮回的尾声。通过此书,让我们认识它,了解它,做好拥抱它的准备。
15 有用 奥兹的铁皮人 2015-05-18 10:31:04
明明是独居社会嘛。
11 有用 植物妻子 2017-04-27 01:07:51
更确切应是“独居社会”,单身这个词把意思说窄了。可以跟无缘社会对照着看。无缘社会的人物案例很出彩,这本书更干。社会学家的写作,此书对话题的调查仅限于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主要是泛泛的陈述和列举数据,略读之下可以得到一些综合性的了解。
148 有用 迷踪 2015-05-24 23:35:39
和日本NHK的《无缘社会》对照阅读,再加上《打工女孩》,感触良多。城市化发展、女性岗位增加、经济水平提高,越来越多女性选择保持单身而不是进入婚姻。如何让这个群体自我认识以及对抗社会偏见保持高自尊?是时候清理一些陈腐因袭的观念了~
43 有用 天体运行周期 2015-04-05 17:26:10
作者大量的数据和举例主要是关于美国的独身现象,老龄后的独身生活才是真正的挑战,里面关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描述很令人向往,不过在天朝就不指望了……
0 有用 - 2024-12-18 22:12:04 四川
很好 给二十多岁的人提供了重新审视生活的新角度
0 有用 素描 2024-12-08 20:47:33 湖南
现代社会个体推崇盛行,个人第一次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单位。如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家迈克尔·罗森菲尔德提出,二十至三十多岁的中产阶级正期待着崭新的“第二青春期”,他们在此时期积极探索各种性关系或追求精神上的共鸣。令我想起国内“工作后第一个养的小孩是自己”,在经济独立后疯狂满足自己。 令人意外的是,书中指出独居老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更高。作者依据老年人口的调查的结果,得出“那些独居的老人相比那些丧偶后与其... 现代社会个体推崇盛行,个人第一次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单位。如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家迈克尔·罗森菲尔德提出,二十至三十多岁的中产阶级正期待着崭新的“第二青春期”,他们在此时期积极探索各种性关系或追求精神上的共鸣。令我想起国内“工作后第一个养的小孩是自己”,在经济独立后疯狂满足自己。 令人意外的是,书中指出独居老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更高。作者依据老年人口的调查的结果,得出“那些独居的老人相比那些丧偶后与其他成年人一起居住的老人更为健康,甚至比那些伴侣依然健在并共同生活的老人也要健康”。(P22)因此,他在书中阐明“寻找终身伴侣或找人同住并不是解救孤独的良药。”(P76)毕竟大部分人的婚姻是嫁给自己的想象,一个臆想中的形象。 (展开)
0 有用 六月雪 2024-12-07 09:39:18 上海
1.单身社会正在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2.在社交媒体时代,单身人士并不与世隔绝,相反他们可能更热衷于社会交往;独居也并非人生失败的象征。 3.未来的社会和城市规划要适应单身社会的变化,需要家庭、市场和国家联手提供各种保障。
0 有用 阿苏勒东站 2024-11-27 14:18:43 上海
为了寻找独居的信心读的这本书。已经有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现状有无变化?外网有无更新的研究?
0 有用 章鱼鱼鱼鱼鱼哥 2024-11-26 16:25:00 山西
可以引发一些思考和共鸣,但毕竟是写美国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