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 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
译者: 姚芸竹
出版年: 2010-10
页数: 406
定价: 37.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知文库(新版)
ISBN: 9787108034687
内容简介 · · · · · ·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的出版引起英国人自己的大辩论,有人认为它泄露了太多英国人的秘密,也有人认为它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英国人行事风格背后的潜规则。不过所有人都一致同意,这本书实在是太有趣了。“老实说,我真弄不懂,人类学家想要研究那些带有古怪观念、神秘习俗的陌生部族文化,为何非要冒着得痢疾、疟疾的危险,大老远地跑到偏远地方,而最古怪、最叫人费解的部族明明近在眼前嘛。”
为什么英国人一见面总是在谈天气,英国酒吧要有多种游戏器具?为什么英国人似乎都有社交拘泥症,而英国足球流氓却一反常态?《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作者将这些带有民族性的怪癖和性情放在人类学的显微镜下,从中发现了奇异而迷人的文化,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不成文规矩和透着神秘感的行为规范。
作者简介 · · · · · ·
凯特·福克斯(Kate Fox),社会人类学家,牛津大学社会问题研究中心联执主任,英国文化研究学会研究员。在英格兰、美国、爱尔兰、法国等地辗转完成敦育后,赴剑桥大学攻读人类学和哲学。她的工作主要是观察和评估全球社会文化的趋势,特别是针对人类行为的诸多方面,例如饮酒、调情、酒吧行为、暴力、赛马、手机聊天、健康忧虑、嗅觉心理等,一些成果颇受关注和好评。她的父亲罗宾 福克斯(RobinFox)也是一位人类学家。
目录 · · · · · ·
上部:聊天规则
第一章 天气
第二章 攀谈
第三章 幽默规则
第四章 语言的阶级密码
第五章 新兴的谈话规则:手机聊天
第六章 酒吧聊天
下部:行为规则 .
第七章 住宅规则
第八章 道路规则
第九章 工作规则
第十章 玩乐规则
第十一章 衣着规则
第十二章 饮食规则
第十三章 性规则
第十四章 人生仪式
结论:定义英国性格
后记
致谢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要想做一个完完全全无可挑剔的英国人,唯一确定无疑的规则是在自我介绍和问候的场合中表现得笨拙而尴尬。一个人必须下意识地这样做,要浑身不自在,要硬邦邦,要笨拙,而且最重要的是,要令人尴尬。那些伶牙俐齿、能言善道、信心十足的行为,都属于不当行为,完全非英国式的行为。猜疑不觉,微微发抖,不合时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令人惊讶不已,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正确行为。初次介绍应当越慌张越好,还得用上最拖沓的废话。如果最终需要交换姓名,那么也只能小声咕哝;手要试探性地半伸半缩,然后笨拙地收回。 如果你十分擅长社交,或者来自于这个地球上另外一个能够自如而直接处理问候语的国度,你可能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真正达到这种尴尬生硬的英式笨拙程度。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2页 -
我最近手头有一本相当有趣的书,是1931年出版的《英国人算是人类吗》(The English: Are They Human?) 作者雷纳得出结论:“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人类和英国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5 条 )

An Anatomy of Englishness

> 更多书评 55篇
-
Mignon松弛地 (2016目标:薪酬设计&零售管理)
要想做一个完完全全无可挑剔的英国人,唯一确定无疑的规则是在自我介绍和问候的场合中表现得笨拙而尴尬。一个人必须下意识地这样做,要浑身不自在,要硬邦邦,要笨拙,而且最重要的是,要令人尴尬。那些伶牙俐齿、能言善道、信心十足的行为,都属于不当行为,完全非英国式的行为。猜疑不觉,微微发抖,不合时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令人惊讶不已,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正确行为。初次介绍应当越慌张越好,还得用上最拖沓的废话。如果... (4回应)2012-06-02 19:57:24 21人喜欢
要想做一个完完全全无可挑剔的英国人,唯一确定无疑的规则是在自我介绍和问候的场合中表现得笨拙而尴尬。一个人必须下意识地这样做,要浑身不自在,要硬邦邦,要笨拙,而且最重要的是,要令人尴尬。那些伶牙俐齿、能言善道、信心十足的行为,都属于不当行为,完全非英国式的行为。猜疑不觉,微微发抖,不合时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令人惊讶不已,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正确行为。初次介绍应当越慌张越好,还得用上最拖沓的废话。如果最终需要交换姓名,那么也只能小声咕哝;手要试探性地半伸半缩,然后笨拙地收回。 如果你十分擅长社交,或者来自于这个地球上另外一个能够自如而直接处理问候语的国度,你可能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真正达到这种尴尬生硬的英式笨拙程度。 引自 尴尬规则 所以,我终于明白休.格兰特为什么被称为地道的英伦绅士了!
4回应 2012-06-02 19:57:24 -
元子 (slowly)
七宗罪之前三: 1. Pardon 这个词臭名昭著,受到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策的深恶痛绝。Jilly Cooper回忆说,她无意间听到她儿子对一位朋友说,妈妈说了,pardon这个词比fuck还要坏的多。她儿子说的很对。当你对一位英国人说话时,有意放低声音说点使之无法听清的话。一位中产阶级的中下层人士会问你“Pardon?"而中产阶级上层则会说"Sorry?"或者也可能是"sorry-what?"或者"What-sorry"。但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说的却都一样,都是... (19回应)2011-06-12 19:37:39 16人喜欢
七宗罪之前三: 1. Pardon 这个词臭名昭著,受到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策的深恶痛绝。Jilly Cooper回忆说,她无意间听到她儿子对一位朋友说,妈妈说了,pardon这个词比fuck还要坏的多。她儿子说的很对。当你对一位英国人说话时,有意放低声音说点使之无法听清的话。一位中产阶级的中下层人士会问你“Pardon?"而中产阶级上层则会说"Sorry?"或者也可能是"sorry-what?"或者"What-sorry"。但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说的却都一样,都是"What?"下层阶级可能会吞掉"t“音,发音为"Wha"。这就是2者的区别。 2. Toilet 这是另一个令上流阶级避犹不及的词,或者,如果是一位想往上流社会钻的人说出这个词,他的听众们一定会互相交换意味深长的眼神。正确的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的词汇是"loo"或者是"lavatory",”bog“有时也被接受,但只用于明显的讽刺诙谐的场合中,犹如引用了一个特别好笑的词。下层阶级全都说"toilet"。中产阶级的中下层也大多这么说。如果他们想附庸风雅的往上爬或者伪装成上层,可能会避开"toilet"而更喜欢乡村绅士所常用的隐语”gents“,"ladies","bathroom","powder room","facilities","convenience"。 3.serviette 这是另一个伪上流社会的例子。serviette据说是由装腔作势的中产阶级下层引进的,他们觉得napkin一词与nappy一词太相似,所以想要找个更优雅一点儿的。不管其起源如何,serviette一词至今仍然被视为绝对的下层。如果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的孩子从他们那慈祥的下层阶级保姆口中学会了这个词,他们的母亲一定会非常忧虑,而且一定会费劲心机将孩子扳过来。
19回应 2011-06-12 19:37:39 -
寒雨连江梦中洛 (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幽默规则 别太认真规则的重要性 一项所有英式谈话的潜在规则,就是避免“过分认真”。 英国人确实比其他民族更在意“严肃”与“肃穆”,“真诚”与“过分认真”的区别。自负和自我抬高都在社交规则之外。 ……同样的反感也会在观看奥斯卡颁奖典礼时出现,那些美国演员怎么能够在接受奖项时激情喷涌、泪流满面呢?你很少看到英国的奥斯卡大奖得主做这种把心掏出来的激情表演,他们的演说大多比较短,比较庄重,或者带点儿自嘲的... (1回应)2012-03-06 17:09:22 7人喜欢
幽默规则
别太认真规则的重要性 一项所有英式谈话的潜在规则,就是避免“过分认真”。 英国人确实比其他民族更在意“严肃”与“肃穆”,“真诚”与“过分认真”的区别。自负和自我抬高都在社交规则之外。 ……同样的反感也会在观看奥斯卡颁奖典礼时出现,那些美国演员怎么能够在接受奖项时激情喷涌、泪流满面呢?你很少看到英国的奥斯卡大奖得主做这种把心掏出来的激情表演,他们的演说大多比较短,比较庄重,或者带点儿自嘲的幽默,即便如此,他们也总要表现的非常不自在或是非常尴尬的样子。任何英国演员,若敢于打破这些不成文的规则,那他一定会被讥笑,并被斥为“装腔作势” 引自 第三章 幽默规则 【联想到BC或潮爷在BAFTA上的表现,很能体会到这一段。BC的GQ Men Of the Year 2011 发言也是如此。一定要先表现的尴尬,来一段自嘲,然后是简短的、庄重的感谢】
“得了,别胡扯了!”规则 英国人限制过分认真,特别不 喜欢高估自己的人。 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文化可以用一个短语来评价,作者会推荐 “Oh, come off it! ” 当然,英国历史上有过许多为权利和自由而战斗的勇敢个人,但大多数普通的英国人如今宁愿权利和自由看做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更喜欢在此基础上隔岸观火,挖苦、责骂、抱怨各种积极地参与或维护它们的行为。 引自 第三章 幽默规则 【这和中国人真是没什么两样】
讽刺规则 我们普遍认为,相比其他民族,我们的幽默感更好、更微妙、更发达,而且其他民族大多不擅长夸张的思维方式,难以理解或赞赏讽刺文学,而这两方面都是我们的长处。 英式幽默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对讽刺的大量使用以及对讽刺作用的高度重视。讽刺是英式幽默的主导性因素。“玩笑不完全是玩笑,关心不完全是关心,严肃不完全是严肃”。 对于那些试图适应这种文化气候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规则,是要记住,讽刺是无处不在的。就像幽默一样,讽刺也是如影随形,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固定常态。英国人可能并不总是在开玩笑,但他们却总是处在一种随时可领会幽默的准备状态中。我们并不总是在说反话,但我们总是对于潜在的讽刺可能性保持高度敏感。 引自 第三章 幽默规则 【我不得不一直回忆起来BC在奥斯卡晚宴时接受ITV的采访。又一个真实案例。我期待着我看了足够多的BC的采访或是他演的作品这样我就能在读这本书时一直有真实的影像记忆做参考。在那个采访里记者问起来BC最新的电影Star Trek,却很古怪的问:你最近不是还出演了一个小成本的独立电影,叫什么……星?星际迷航之类的?BC马上接下去说(从他表情上根本看不出任何不自然): 哦是的,我演了那部小片子,其实我还挺希望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能听说过它,或是看过它之前的系列。我们希望它能赚点票房啦……他们就一直把这种诡异的对话持续到了最后,用“我知道你不能告诉我你在ST里演的是谁,我都看到你额头上的红点了(狙击手)” “哦绝对的,那个狙击手就在拐角那儿呢,一直拿枪追踪着我” 我没听懂这段对话之前一直以为BC是说那儿有个人叫他过去= = 所以说英国人就是能用那么自然的开始和回应这种在我看来很没必要的幽默, 我是想象不到中国的演员去讲这些= = 而且他们从开始到结束也没有表现出大笑一场或被这个幽默所娱乐到的样子。 但这正是他们幽默感的一部分吧,谈话双方都心领神会,认为这是一场圆满的、享受的谈话】
1回应 2012-03-06 17:09:22
-
今夜太冷 (Be self-sufficient.)
- 聊天:从天气开始 原因:潜规则的表象;建立联系,减少心理距离 - 英式天气谈话规则 互惠规则:善意的回应 语境规则:简单招呼;打破沉默;填补尴尬 英国天气变化多端,难以预测的性质确实为社会交往提供了最好的催化剂 同意规则:永远同意对天气的事实性陈述 同意原则的例外:1. 允许品位或敏感度差异的存在;2. 酒吧争论 天气等级规则:晴朗温暖/温和>晴朗凉爽/寒冷>多云温暖/温和>多云凉爽/寒冷>下雨温暖/温和>下雨凉...2014-01-03 03:42:48
- 聊天:从天气开始 原因:潜规则的表象;建立联系,减少心理距离 - 英式天气谈话规则 互惠规则:善意的回应 语境规则:简单招呼;打破沉默;填补尴尬
英国天气变化多端,难以预测的性质确实为社会交往提供了最好的催化剂 引自 第一章 天气 同意规则:永远同意对天气的事实性陈述 同意原则的例外:1. 允许品位或敏感度差异的存在;2. 酒吧争论 天气等级规则:晴朗温暖/温和>晴朗凉爽/寒冷>多云温暖/温和>多云凉爽/寒冷>下雨温暖/温和>下雨凉爽/寒冷 下雪和适度规则:所有事物过犹不及 “天气如家人”规则:不许外国人批评它!
英国天气,需要一副欣赏微妙变化的口吻,一份体验细微差异的心情 引自 第一章 天气 航运天气预报模式:精神安慰 天气谈话规则和英国性格 拘谨 社会压抑 “人际关系催化剂” 礼节超越逻辑 不走极端 安全感、稳定感、持续性 神秘的和非理性休闲方式和行为惯例的怪癖
回应 2014-01-03 03:42:48 -
英国性格“要点” 一、许多书哀悼英国人丢失了他们的民族共性。 (一)《谁代表英国?》(Anyone for England?):哀婉动人; (二)《英国:一首挽歌》(England: an Elegy):极富批判性。 二、“英国性”确实存在。 三、人类学的意义:一种特定文化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仪式、习俗和传统,大多缺乏用理性语言解释自身行为“规则”的必要的距离感。 四、大多数人遵守着他们各自社会中的不成文规则,自己却从未意识到这一点。
2015-03-16 20:42:18
-
根据英国人的公平观念,我们必须支持弱势者,但过度支持落后一方,却又可能形成对领先一方的不公平。于是在名誉上,强势者暂时又成为受损的弱势,需要恢复均势之后,或是对落后一方绝对赢球无望之后,你则又必须回过头来支持那位真正的球场弱势一方。确实,这并不复杂。只要知道规则就绝对没问题。至少在温网赛场,这相对简单,因为谁强谁弱,一目了然。但若强弱之势不很明了时,英国人就会犹豫不决,麻烦丛生。设若强势者恰恰...
2022-05-29 15:46:00
根据英国人的公平观念,我们必须支持弱势者,但过度支持落后一方,却又可能形成对领先一方的不公平。于是在名誉上,强势者暂时又成为受损的弱势,需要恢复均势之后,或是对落后一方绝对赢球无望之后,你则又必须回过头来支持那位真正的球场弱势一方。确实,这并不复杂。只要知道规则就绝对没问题。至少在温网赛场,这相对简单,因为谁强谁弱,一目了然。但若强弱之势不很明了时,英国人就会犹豫不决,麻烦丛生。设若强势者恰恰又是英国队选手或球队时,问题就更大,因为公平原则要求我们起码要给弱势者一些支持。 足球球迷是最爱国的运动迷。在国际比赛中有英国队或是在当地比赛中有自己支持的队伍时,他们自然会支持本国或本地方的球队,这种情况下不会出现违反公平原则的困惑。但若场上两支队伍都不是他们热切的支持对象,而且强势一方趾高气扬,对比赛结果自信到侮辱人的程度时,连那些球迷也可能会去为弱势队振臂加油。许多英国足球迷会终其一生执著于一支球技差、夺冠无望的三级球队。即使这支队伍踢得再烂,他们也矢志不悔。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就指出,年轻时选定的支持球队,很可能就会终其一生支持它,成为它的终生铁杆。你可能会欣赏甚至钦佩一流的球队,比如曼联的球技就很不错,但你所支持的却仍然会是斯温登队或斯塔克波特或是其他球队,总之就是你小时候曾经支持过的那支队伍。你若不支持家乡的球队没有关系,英国各地就有许多年轻人支持曼联、切尔西或是阿森纳队,重点在于挑定球队后就必须坚持到底。你绝不会因为阿森纳队踢了一场好球,就追风而去,抛弃曼联。 引自 第十章 玩乐规则 回应 2022-05-29 15:46:00 -
英国人有一种强烈的公平意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完全合法的机会主义行为,在英国却被视为插队。比如大伙儿正在柜台前排队交款,你的前面排了两个人,这时柜台上新来了一位收银员刚刚开始工作。如果你立即快跑,超过前面两人,第一个奔向新来的那位收银员,而不等他们先移过去,这种行为在英国就是一种插队。我并不是说,英国人就不会这样做,他们也会,但他们的潜意识里会意识这种行为的不合规则。不妨特别留意一下英国人...
2022-05-26 08:00:50
英国人有一种强烈的公平意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完全合法的机会主义行为,在英国却被视为插队。比如大伙儿正在柜台前排队交款,你的前面排了两个人,这时柜台上新来了一位收银员刚刚开始工作。如果你立即快跑,超过前面两人,第一个奔向新来的那位收银员,而不等他们先移过去,这种行为在英国就是一种插队。我并不是说,英国人就不会这样做,他们也会,但他们的潜意识里会意识这种行为的不合规则。不妨特别留意一下英国人跑向新来的收银员时的方式。他们总是不敢看其他排队的人,因为他们自已知道,这种行为无异于欺骗。其他排队的人,毫无疑间一律会皱起眉头。你能从他们深锁的眉头中看出他们对这一行为的嗤之以鼻。 引自 第八章 道路规则 回应 2022-05-26 08:00:50 -
我们开始探索酒吧复杂的礼仪之前,我们先从我们的谈话规则主题中偏离一小会儿,来谈读另一项酒吧行为起则。这项规则将帮助我们明,或者正确地说,是帮助我们检测“一项英国性格的规则。这个话就是排队。吧台是英国唯一一个你不需正式排队就可以买东西的地方,许多评论者都发现,排队几乎是一种英国人的休闲方式,他们自动地在公共汽车站、商店柜台、冰淇淋流动小亭、入口处、出口处、电梯前排成整齐有序的队列,而且,据一些我...
2022-05-18 08:08:34
我们开始探索酒吧复杂的礼仪之前,我们先从我们的谈话规则主题中偏离一小会儿,来谈读另一项酒吧行为起则。这项规则将帮助我们明,或者正确地说,是帮助我们检测“一项英国性格的规则。这个话就是排队。吧台是英国唯一一个你不需正式排队就可以买东西的地方,许多评论者都发现,排队几乎是一种英国人的休闲方式,他们自动地在公共汽车站、商店柜台、冰淇淋流动小亭、入口处、出口处、电梯前排成整齐有序的队列,而且,据一些我采访的困惑不解的游客们说,有时好像没有任何理由就排起队来。 乔治·米凯什说:“一个英国人,即使他只一个人,也会乖乖地排成一个人的队伍。”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评论时,我想这不过是个可笑的夸张罢了,但是后来,我开始近距离观察人群,我发现这句话不仅很精到,而且我自己也会这样做。当我在汽车站或出租车上下车点等候时,我不会像其他国家的人那样,在站台上随便找个地方休息,我会直接站在标志牌下面朝着正确的方向,好像我是整个队伍中排在第一个的人。我确实组成了一个人的队列。如果你是个英国人,可能你也会这样做。 但是,在我们饮酒的场所,我们却从来没有正式地排过队:我们只是沿着吧台随意松散地聚集着。我一开始就想,啊哈,这与所有的英国习惯、习俗,还有英国人的本能都恰恰相反啊!但后来我发现,这中间其实还是有一个队列,一个隐形队列,吧台服务员和顾客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个队列中谁排在谁的前面。每个人都知道下一个是谁:那个在你之前抵达吧台的人肯定会在你之前得到服务,任何明显的打乱此顺序的举动都会被吧台服务员故意忽略,还会被其他顾客皱眉抗议。换句话说,你将被视同插队。这个结论并非百发百中,但英国的酒吧侍者确实非常有经验,他们能够辨认出隐形队列中谁先谁后。如果说“因为有例外,反倒证明规则的存在”,那么吧台就是这样一个例外,这只是一个看似存在的例外,它是说明英国人乱中有序特点的一个例外。 引自 第六章 酒吧聊天 回应 2022-05-18 08:08:34 -
’pardon‘这个词臭名昭著,受到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的深恶痛绝。Jilly Cooper回忆说,她无意中听见她儿子对一位朋友说:“妈妈说了,‘pardon’这个词比‘fuck’还要坏得多。”她儿子说得很对。对于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而言,使用这样一个明显属于下层阶级的术语真是比诅咒骂娘还糟糕。有些人甚至称中下层聚集的郊区为“帕多尼亚”(Pardonia)。我这里有个很好的阶级测试,你不妨试一下。当你对一位英国人说话时,有意...
2022-05-16 19:37:01
’pardon‘这个词臭名昭著,受到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的深恶痛绝。Jilly Cooper回忆说,她无意中听见她儿子对一位朋友说:“妈妈说了,‘pardon’这个词比‘fuck’还要坏得多。”她儿子说得很对。对于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而言,使用这样一个明显属于下层阶级的术语真是比诅咒骂娘还糟糕。有些人甚至称中下层聚集的郊区为“帕多尼亚”(Pardonia)。我这里有个很好的阶级测试,你不妨试一下。当你对一位英国人说话时,有意地放低声音说点儿使之无法听清的话。一位中产阶级的中下层人士会问你“Pardon?”而中产阶级上层则会说“Sorry?”或者也可能是“Sorry-what?”或者“What-sorry?”但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说的却一样,都是“What?”下层阶级可能会吞掉“t”音,发音为“Wha?”这就是两者的唯一区别。有些下层阶级上层,正跃跃欲试想要跻身中产阶级,他们也可能会说“Pardon?”这只不过是他们故作优雅的一种错误尝试而已。 引自 第四章 语言的阶级密码 回应 2022-05-16 19:37:01
论坛 · · · · · ·
向英国朋友求证的插曲一则 | 来自Killcharlie | 8 回应 | 2022-01-28 00:45:49 |
关于本书中的"亚洲人和日本人" | 来自长卢子 | 2 回应 | 2019-10-10 14:24:32 |
英国那些话痨演员是典型的英国人吗? | 来自茉莉 | 3 回应 | 2019-10-06 21:10:47 |
怎么看待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 | 来自登高望远 (^~^) | 1 回应 | 2017-12-28 12:32:37 |
译文很流畅,只是跟原文常常对不上 | 来自淇澳 | 2012-11-11 20:38:5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Hodder & Stoughton (2005)8.6分 565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7.4分 82人读过
-
貓頭鷹 (2006)8.5分 72人读过
-
Hodder & Stoughton (2014)9.3分 3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 (Josephine)
- 2010年图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已购 - 三联 (苇间疯)
- 新版三联新知文库 (小米=qdmimi)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的评论:
feed: rss 2.0
90 有用 满[已注销] 2014-05-05 22:10:09
读完觉得我也是英国人
12 有用 Amberose 2013-01-07 08:01:50
非常精彩,从此之后看英国影视剧都会觉得视角不同
70 有用 Yu-chia 2013-01-04 10:16:47
明骚暗贱。
210 有用 明媚 2014-05-16 00:59:51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在很多地方表面很相似,虽然内涵背道而驰——下层阶级是真不讲究,上层阶级追求自然感和不在乎,而最仪式化、刻意精致、故作讲究的,是中产阶级中下层,因为他们虚荣,且对自己的阶级身份缺乏安全感,需要证明自己
8 有用 Joyce小宇宙 2011-03-23 08:47:08
这两天在读《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很有意思。如果去英国之前看过这本书就好了,不过现在读来很多都能和当时的经历对号入座,很好的解释了英国式的冷幽默和非英国人在与英国人相处时时常会发生的小尴尬。
0 有用 淡定哥走路带风 2022-07-04 11:00:10
有点意思
0 有用 良药甜口 2022-06-23 16:30:24
整本书就是经验主义の塊,有趣还是有趣的。作者确实串起了那些所谓性格特征。比起how我更想知道why,虽然全书洋洋洒洒近40万字,但how的内里来来回回就是那些,看多了还是有些疲。全世界的中产阶级都是最纠结不过的了。读了一些有关民族性的书后,感觉只要是在某一历史阶段登上世界舞台大放异彩的国家,虽然所谓的民族性各不相同,但认为自身的民族性是special的这点却似乎是共通的,不知道其他的向来偏安一隅的... 整本书就是经验主义の塊,有趣还是有趣的。作者确实串起了那些所谓性格特征。比起how我更想知道why,虽然全书洋洋洒洒近40万字,但how的内里来来回回就是那些,看多了还是有些疲。全世界的中产阶级都是最纠结不过的了。读了一些有关民族性的书后,感觉只要是在某一历史阶段登上世界舞台大放异彩的国家,虽然所谓的民族性各不相同,但认为自身的民族性是special的这点却似乎是共通的,不知道其他的向来偏安一隅的国家是否也会有这种自认的特殊感。 (展开)
0 有用 シャボン 2022-06-18 20:12:00
一针见血个屁。英国学二代少来犯贱了
0 有用 二黄 2022-06-07 17:58:30
很有趣的书,作者也没有搞些复杂词汇,很喜欢看她吐槽自己和其他国家。本来就是来当某漫画里的人物的代餐来看,没想到不是代餐竟是正餐,英国人复杂矛盾的性格其实有些地方和我国人还挺像的。
0 有用 加盐云呢拿 2022-06-04 01:39:53
挺适合需要生活在英国多年的外国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