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柏格森:“我们将时间投射到空间中,通过直觉回到纯粹的绵延之中。”
。需要深度
时间是另一个维度的空间,普鲁斯特和柏格森的时空观之异同。回想起《追忆》来,既是延绵的,又是瞬时的,所有的角色和事件都能跨越时空以极其丰富的碎片形象并列于脑海和记忆中。读完才发现译者是张新木老师,难怪读着读着总能想起《普鲁斯特的美学》。(2017#124)
理论知识扎实,对原著文本研究透彻,以柏格森的“心理绵延”(由众多独立的时刻组成)为基准,分析探讨普鲁斯特作品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在众多研究周边里,算是比较独特而中肯的一本,在阐述时空方面,颇有独到见地。整部“追忆”不仅是追寻逝去的时间,也是无数个地点场景的单列组合,人物的非线性时间出现(伴随着地点),形成其独特形象存在于活动场域,空间化、并列的时间采用了空间的形式;原著中最关键的两条“边”即是最显性的“空间”设置,相反的“边”能通过自身运动改变注视者的目光角度,“边”在时间/空间里殊途同归,无论选择哪一边,都是对自身的囚禁;地点如创世者,孕育出“生灵”,赋予其载体功能,读者通过这个载体,可以在自己的精神空间中定位。
时空创作指南。
2018年已读117:世人皆谓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是对逝去的时间的追寻,而普莱提出《追忆》更是对空间的追寻。与莫洛亚在《追寻普鲁斯特》中提出的记忆重组时间与现实不同,在普莱的论述中,时间、空间和记忆则形成三重对照,每一个“孤立、封闭、静止”的时刻与空间,都通过记忆而被并置、被切割、被连接、被重叠,普鲁斯特以此完成对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征服。回溯的视角中蕴藏着未来这一观点倒是别致,但以视角的转换与自我的想象构成发现、认识、重建空间的全过程,个人感觉还是简单了一点。
虽然太文艺但线索还是拎得非常清楚的。个体时间空间层面的绝对独立性,照片/画面式的呈现,作为绝对空白的时空距离,两种联系方式:旅行(运动-视角转移-形象变换)、回忆/爱情(并置——作为重叠(时间运动-埋葬)之反动-掀起),“窥视者”的角色p98
《普鲁斯特与重复》一章可以说是将重点复现,被“此刻不单纯是一种回溯,而是一种预感”击中。整体轮廓清晰,好书。
垂死者的全景视觉那一章可以作为了解柏格森的微小切入口,普莱从空间的碎片和缺席方面论证了普鲁斯特对柏格森记忆理论的突破,尽管结论和德勒兹有相似和重复的部分,但深度不如他那本《普鲁斯特与符号》,读起来像水流过玻璃
普莱步步论述,最终提出玻璃组画的时间模型,竟然从另一个方向和德勒兹不期而遇!柏格森的时间是如同音乐般流动的绵延时间,这些异质瞬间在运动中重叠、替代、渗透、不可分割,而间歇性思想者普鲁斯特则把时间分解成碎片,这些碎片自行分布形成并列的秩序空间,时间犹如展台上的组画被空间化(想象一下诺兰在《星际穿越》中对第五维空间的表现,对时间空间化采取了一种几近完美的可视化手段)。因此,在并列中时间不再是先后到来的,回溯便必定与展望结合,过去的事物并没有葬身于失去的时光中,而是站在即将到来的未来的门槛处等待,追寻过去的同时也是开创未来(这与德勒兹的第四种时间几乎结论一致),在时间被凝结成组画的化石空间之中,书写将不断重复发生,《追忆似水年华》一旦被写就,它便开始了下一次追忆,在结束时重生亦即意味着永恒与不朽。
论文开写前看到这本书,一下把思路全打通了。由于没有看过《追忆》,只能评价一下其中的柏格森部分。读过《论意识的直接材料》和《物质与记忆》的话,很容易就能看出普莱的论述是从哪里出发的:不是绵延,而是他在附录里谈论到的倒锥体的底边。他从分散的、相互分离的底边分散记忆看到了《追忆》中分散的记忆和地点,并将两者都看作与绵延相对的并列空间,由此谈论普鲁斯特的空间。其实这种“空间化”是柏格森记忆理论模糊、未点明的部分,普莱的论述使其变得异常清晰。所以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经由普鲁斯特来阐明柏格森,至少对我来说他理清了倒圆锥体内部的问题,至于外部的问题,他在最后一页才真正提到,那么就接下来到福克纳那里吧。尽管如此,也仍然觉得这是一次很完美的理论批评实践,第一次看到记忆理论的运用发挥。感谢普莱,让我看到了方向。
普鲁斯特将空间、时间碎化,伯格森论述临终前人的注意力向消极扭转,使空间、时间渗透聚合。
重构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与思想的空间,探讨生活美学问题
准备重新、仔细的再读一遍那,厚厚厚,的《追忆逝水年华》😄
抒情但是一直没跑题,好评...巴尔贝克书橱的玻璃门那个比喻实在太适合了嗷
没有引人入胜的感觉
普鲁斯特的空间总是与具体的生活图景、感官体验相联系的,如何勾连这种高度具体化、碎片化、偶然浮现的空间体验呢。布莱提供了一个框架,用旅行这样的事件来连接地图上那些分散的地景。除了位移,还有以内化方式起作用的并列。对内在意识的涉及把我们引向更高的对叙事者层面时空结构的探讨。
我感受到教授批改论文的痛苦
要学会细读了。
阅读过程中想到另一本书《空间的诗学》,不知道是不是会有许多暗合之处。 普莱真的很会写,最喜欢他对普鲁斯特语言的比喻,像不期而遇的一场大雨,江河泛滥,大水漫灌,流溢到看不见的远方,填满已知与未知的空间。 第一次发现追寻并非只是追忆,回溯的视角最终转而向前。时间的碎片并列成主题的收藏集,我们于画廊中穿行往复,最终从那些重叠的部分里找寻到生活的秘密。 时间的真正意义是人类绵延那不抗拒的回溯运动。
> 普鲁斯特的空间
19 有用 Glund 2015-04-20 22:19:52
柏格森:“我们将时间投射到空间中,通过直觉回到纯粹的绵延之中。”
2 有用 把噗 2015-06-27 10:38:25
。需要深度
7 有用 vivi 2017-12-29 21:16:52
时间是另一个维度的空间,普鲁斯特和柏格森的时空观之异同。回想起《追忆》来,既是延绵的,又是瞬时的,所有的角色和事件都能跨越时空以极其丰富的碎片形象并列于脑海和记忆中。读完才发现译者是张新木老师,难怪读着读着总能想起《普鲁斯特的美学》。(2017#124)
4 有用 欢乐分裂 2017-12-25 16:14:31
理论知识扎实,对原著文本研究透彻,以柏格森的“心理绵延”(由众多独立的时刻组成)为基准,分析探讨普鲁斯特作品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在众多研究周边里,算是比较独特而中肯的一本,在阐述时空方面,颇有独到见地。整部“追忆”不仅是追寻逝去的时间,也是无数个地点场景的单列组合,人物的非线性时间出现(伴随着地点),形成其独特形象存在于活动场域,空间化、并列的时间采用了空间的形式;原著中最关键的两条“边”即是最显性的“空间”设置,相反的“边”能通过自身运动改变注视者的目光角度,“边”在时间/空间里殊途同归,无论选择哪一边,都是对自身的囚禁;地点如创世者,孕育出“生灵”,赋予其载体功能,读者通过这个载体,可以在自己的精神空间中定位。
1 有用 Peter Cat 2015-12-06 08:18:32
时空创作指南。
5 有用 成知默 2018-12-05 11:47:08
2018年已读117:世人皆谓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是对逝去的时间的追寻,而普莱提出《追忆》更是对空间的追寻。与莫洛亚在《追寻普鲁斯特》中提出的记忆重组时间与现实不同,在普莱的论述中,时间、空间和记忆则形成三重对照,每一个“孤立、封闭、静止”的时刻与空间,都通过记忆而被并置、被切割、被连接、被重叠,普鲁斯特以此完成对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征服。回溯的视角中蕴藏着未来这一观点倒是别致,但以视角的转换与自我的想象构成发现、认识、重建空间的全过程,个人感觉还是简单了一点。
1 有用 hxh 2015-05-20 18:58:18
虽然太文艺但线索还是拎得非常清楚的。个体时间空间层面的绝对独立性,照片/画面式的呈现,作为绝对空白的时空距离,两种联系方式:旅行(运动-视角转移-形象变换)、回忆/爱情(并置——作为重叠(时间运动-埋葬)之反动-掀起),“窥视者”的角色p98
2 有用 慈斯基 2017-07-14 12:18:52
《普鲁斯特与重复》一章可以说是将重点复现,被“此刻不单纯是一种回溯,而是一种预感”击中。整体轮廓清晰,好书。
1 有用 泉尘 2020-03-17 21:16:48
垂死者的全景视觉那一章可以作为了解柏格森的微小切入口,普莱从空间的碎片和缺席方面论证了普鲁斯特对柏格森记忆理论的突破,尽管结论和德勒兹有相似和重复的部分,但深度不如他那本《普鲁斯特与符号》,读起来像水流过玻璃
4 有用 Alain 2018-12-03 23:03:38
普莱步步论述,最终提出玻璃组画的时间模型,竟然从另一个方向和德勒兹不期而遇!柏格森的时间是如同音乐般流动的绵延时间,这些异质瞬间在运动中重叠、替代、渗透、不可分割,而间歇性思想者普鲁斯特则把时间分解成碎片,这些碎片自行分布形成并列的秩序空间,时间犹如展台上的组画被空间化(想象一下诺兰在《星际穿越》中对第五维空间的表现,对时间空间化采取了一种几近完美的可视化手段)。因此,在并列中时间不再是先后到来的,回溯便必定与展望结合,过去的事物并没有葬身于失去的时光中,而是站在即将到来的未来的门槛处等待,追寻过去的同时也是开创未来(这与德勒兹的第四种时间几乎结论一致),在时间被凝结成组画的化石空间之中,书写将不断重复发生,《追忆似水年华》一旦被写就,它便开始了下一次追忆,在结束时重生亦即意味着永恒与不朽。
1 有用 冬月 2024-07-01 20:51:18 上海
论文开写前看到这本书,一下把思路全打通了。由于没有看过《追忆》,只能评价一下其中的柏格森部分。读过《论意识的直接材料》和《物质与记忆》的话,很容易就能看出普莱的论述是从哪里出发的:不是绵延,而是他在附录里谈论到的倒锥体的底边。他从分散的、相互分离的底边分散记忆看到了《追忆》中分散的记忆和地点,并将两者都看作与绵延相对的并列空间,由此谈论普鲁斯特的空间。其实这种“空间化”是柏格森记忆理论模糊、未点明的部分,普莱的论述使其变得异常清晰。所以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经由普鲁斯特来阐明柏格森,至少对我来说他理清了倒圆锥体内部的问题,至于外部的问题,他在最后一页才真正提到,那么就接下来到福克纳那里吧。尽管如此,也仍然觉得这是一次很完美的理论批评实践,第一次看到记忆理论的运用发挥。感谢普莱,让我看到了方向。
0 有用 ZWT 2015-05-17 13:31:46
普鲁斯特将空间、时间碎化,伯格森论述临终前人的注意力向消极扭转,使空间、时间渗透聚合。
1 有用 六點圖書 2015-03-29 17:19:43
重构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与思想的空间,探讨生活美学问题
0 有用 魁魁格 2016-04-14 10:59:13
准备重新、仔细的再读一遍那,厚厚厚,的《追忆逝水年华》😄
2 有用 尺八 2015-08-24 23:41:11
抒情但是一直没跑题,好评...巴尔贝克书橱的玻璃门那个比喻实在太适合了嗷
1 有用 KT 2019-01-23 16:49:26
没有引人入胜的感觉
1 有用 亞歷山大裡亞 2017-06-07 23:17:56
普鲁斯特的空间总是与具体的生活图景、感官体验相联系的,如何勾连这种高度具体化、碎片化、偶然浮现的空间体验呢。布莱提供了一个框架,用旅行这样的事件来连接地图上那些分散的地景。除了位移,还有以内化方式起作用的并列。对内在意识的涉及把我们引向更高的对叙事者层面时空结构的探讨。
0 有用 已注销 2018-07-28 14:56:41
我感受到教授批改论文的痛苦
0 有用 sleepinwine 2015-11-02 16:24:53
要学会细读了。
1 有用 秋禾 啾 2022-01-22 21:19:01
阅读过程中想到另一本书《空间的诗学》,不知道是不是会有许多暗合之处。 普莱真的很会写,最喜欢他对普鲁斯特语言的比喻,像不期而遇的一场大雨,江河泛滥,大水漫灌,流溢到看不见的远方,填满已知与未知的空间。 第一次发现追寻并非只是追忆,回溯的视角最终转而向前。时间的碎片并列成主题的收藏集,我们于画廊中穿行往复,最终从那些重叠的部分里找寻到生活的秘密。 时间的真正意义是人类绵延那不抗拒的回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