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恋山史
原作名: Mountains of the Mind: A History of a Fascination
译者: 陆文艳
出版年: 2014-12
页数: 296
定价: 45.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行走文学丛书
ISBN: 9787532767090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部登山史,更是一部人类与高山的情感史。
作者从童年时在外祖父母家捉迷藏的乐趣泛起涟漪,渐渐扩散到月夜里无心翻起有关登山书籍时的心潮澎湃,继而讲到亘古至今西方想象世界对高山由厌恶转至亲近、由亲近转至痴迷的历程。其间,有对生命哲学的探讨,对现代社会追逐速度与效率的幽默质疑,对地质学理平易近人的解释……在半是写实、半是评述的叙写中,麦克法伦带我们穿越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回溯有关高山的科学、文学、哲学历程,将人类高山情愫的微妙变化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不同于以往的探险类作品,《心事如山》不仅包含了令人血脉喷张的登山故事,更有对科学、文学、哲学的探讨,还在自己和他人的登山途中,为我们捡拾了许多有趣的文人旧事和登山者的怪癖,“这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手法,甚至可以说开启了一种新的文体”。
—Why do you want to climb the Mount Ev...
这是一部登山史,更是一部人类与高山的情感史。
作者从童年时在外祖父母家捉迷藏的乐趣泛起涟漪,渐渐扩散到月夜里无心翻起有关登山书籍时的心潮澎湃,继而讲到亘古至今西方想象世界对高山由厌恶转至亲近、由亲近转至痴迷的历程。其间,有对生命哲学的探讨,对现代社会追逐速度与效率的幽默质疑,对地质学理平易近人的解释……在半是写实、半是评述的叙写中,麦克法伦带我们穿越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回溯有关高山的科学、文学、哲学历程,将人类高山情愫的微妙变化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不同于以往的探险类作品,《心事如山》不仅包含了令人血脉喷张的登山故事,更有对科学、文学、哲学的探讨,还在自己和他人的登山途中,为我们捡拾了许多有趣的文人旧事和登山者的怪癖,“这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手法,甚至可以说开启了一种新的文体”。
—Why do you want to climb the Mount Everest?
—Because it is there.
心事如山的创作者
· · · · · ·
-
罗伯特·麦克法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1976— ),剑桥院士,他的研究和写作领域侧重于自然与文学的关系、二战之后的英美小说、当代诗歌和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等等。
他的“行走文学三部曲”展现了当代旅行写作新的走向和所能达到的高度。其中首部《心事如山》获得了“卫报首作奖”、“泰晤士报年度最佳青年作家奖”和“萨默赛特·毛姆奖”;第二部作品《荒野之境》获得或被提名有将近十个奖项,由BBC制成纪录片。《古道》2012年出版,广受好评,不断出现在各种“年度好书”的推介中,获得“塞缪尔·约翰逊奖”提名。2013年他受邀担任布克奖评委会主席,成为布克奖史上最年轻的评委会主席。
麦克法伦的散文机智博雅,精巧而不晦涩,《格兰塔》前主编弗里曼称他为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
目录 · · · · · ·
"心事如山"试读 · · · · · ·
我着迷于这些男人们面临和承受着的艰辛——因为所有那些人几乎都是男人。在极地,严寒足以使白兰地结成冰块,如果狗想要舔一下他们的毛发,舌头也会被冻住。男人们要是稍微低一下头,络腮胡子就会被牢牢地冻结在他们的外套上。羊毛衣物冻僵到像金属片一样硬,必须用榔头敲才可能让他们弯曲。入夜,当探险家们艰难地钻进衬着驯鹿毛的睡袋时,不得不痛苦地用自己的体温,一英寸一英寸地融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两边谷壁高处还明显留着冰川留下的痕迹。当年冰川带到那里的巨砾形成一条参差的线,就像被冲刷到海岸上的零碎杂物。谷壁上还留下许多溪流横向切割过的印记,那是在冰川从谷里消退的数千年间刻进花岗石基岩里的。雨水不管从山脊边流下来,像回字纹一样刻进山体。水一旦找到一条路径,就会不停地加深它——冲走小的岩石颗粒,小颗粒又撞松其它颗粒,直到切割处小槽,小槽变成沟渠,沟渠变成溪流的河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伟大的石头书 -
十一世纪著名的中国画家,文人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指出、自然景色“滋养人性”,“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石头表面的每个细节,每一道沟槽罅隙,每一个气泡空洞,都明白显示出漫长的岁月,每一枚石头都是一只手就可握住的小小宇宙。文人的案头石不是风景的隐喻,它就是风景本身。 丁尼生在《悼念集》中为稳定状态写下挽歌:“山陵是幻影,从(from)一种形体(form)流向另一种,无物可以驻留,它们雾一般消散,那坚实的土地,(像云,它们形成稍纵即逝的自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伟大的石头书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心事如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心事如山"的人也喜欢 · · · · · ·
心事如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高山世界不过一方屏幕,是我们在其上投射出一幕希望、梦想、欲望和恐惧交织的舞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序言 那些攀登高峰的人,一半爱着自己,一半恋着湮灭。 没有哪座山值得我们奉上生命,这我知道。至于人类为什么要爬山,这个问题太过复杂,无法简化,任何解释都不能述其万一。岩石、雪、冰、风暴和阳光对人类的存在漠不关心,兀自欢悦。 高山世界不过一方屏幕,是我们在其上投... (展开)
班不上了、命不要了,他们这么做到底图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念念远山》共读的最后,我们向大家提了两个问题: 你现在如何理解那些不顾生活乃至性命,也要奔赴山巅的人们? 你更认同怎样的生活方式、生命价值观呢? 之所以提起这个,是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能读到,即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对山的想象和在攀登中所经历的现实,二者... (展开)
山——没有开端和终点,如此苍老又如此年轻
> 更多书评 32篇
论坛 · · · · · ·
专有名词的译法很奇怪 | 来自熊阿姨 | 15 回应 | 2019-05-06 12:46:01 |
作者的访谈(转帖) | 来自黎戈 | 2015-05-11 10:18:1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南海出版公司 (2024)8.3分 1673人读过
-
Vintage (2004)9.3分 28人读过
-
大家出版社 (2019)9.3分 91人读过
-
GRANTA BOOKS (2017)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心事如山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hallucy 2023-07-19 10:34:33 贵州
找书的时候查了一下,评论区的献好恶臭,翻译糟糕你就事论事骂翻译,指出人家性别女什么意思?厌女已经厌得满地打滚了好好笑……
2 有用 STONEMAN 2017-11-19 11:02:49
多少个日夜,一想到风起时,雨落下来,阳光照亮山谷,雪花落在顶端的十字架上,登山者跋涉在步道上直视着自己的内心,我就心跳加速,想回到山野里去。
6 有用 子文东🤪👻 2018-12-27 16:35:02
内容五星,值得找原版再读一遍。但翻译确实不只是差字可以概括,更多的是“怪”,不明白译者把所有“它”强制性的译成“他”是什么心理?明显很多地方不需要任何拟人感情抒发,如此翻译只会造成多处指代模糊。此外人名地名错误一大堆,如果译者连约翰·缪尔的名字都能译成墨尔,恐怕没什么资格来翻译一本这样的作品吧。好在原书作者真的非常非常优秀,虽然谈论的是自己热爱的事,但也能跳脱出个人情感,坦诚理性的回顾欧洲人对登山... 内容五星,值得找原版再读一遍。但翻译确实不只是差字可以概括,更多的是“怪”,不明白译者把所有“它”强制性的译成“他”是什么心理?明显很多地方不需要任何拟人感情抒发,如此翻译只会造成多处指代模糊。此外人名地名错误一大堆,如果译者连约翰·缪尔的名字都能译成墨尔,恐怕没什么资格来翻译一本这样的作品吧。好在原书作者真的非常非常优秀,虽然谈论的是自己热爱的事,但也能跳脱出个人情感,坦诚理性的回顾欧洲人对登山产生眷恋几百年心态演变,思想者的冷静客观与登山者的执着敏感完美交融于文字中,而这居然是一位27岁的年轻学者的作品,太惊人了! (展开)
1 有用 brant 2015-05-18 08:49:26
特别好。如果不把 “他” “它” 乱用就更好了 (莫非英文原文也故意用 he 代替了 it ?)
22 有用 Die Katze 2015-02-25 22:58:34
美中不足的是,陆小姐不懂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