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巫鸿的《武梁祠》,同样是将文物与文献比勘的成果,是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延伸。在本书,首先回顾了武梁祠从挖掘到现代研究的历程,然后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分析了武梁祠的艺术价值。最后意思的部分是将武梁祠中的壁画与秦汉文献对比研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过去中学课本上的许多图片就是来自于武梁祠。
巫鸿在这本书把西方当时流行的几种研究方法精致地剪裁、拼接在他的武梁祠研究中,用微观的材料建构了汉代历史观之下的一个宏观宗教世界。
直到今天才读。大部分内容是授西方人以常识,最大的亮点反而是西王母与佛陀,可惜没有继续深入下去。
说这本书的装帧好。
喜欢曹星原老师的声音,所以最近都在追她所有的解读版。曹老师说如果想了解中国美术史,那这本书是她推荐的必读书目。书写于八十年代,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美术史印象是,我们没有信仰,也没有什么方法论。巫鸿这本书给当时的西方社会一个响亮的一击。
在格局上似不及姜生《汉鬼考》,但论证更加密实严谨。空间/位置分析非常有启发性。题外话:若将上编删减提炼,全书会成为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精良作品,也会获得更加广泛的受众。
并非在艺术大类书架上而是在考古类书架上寻觅到,由此可见巫鸿此书在史料和考究上的丰富程度,极其优秀的博士论文范例。历史研究既是一次对历史事实的追寻和重构,同时也是走进一个有独立生命且不断发展的学术领域之中。“位置的重要性”被不断地强调(不在孤立地看待图像/原境还原),对形式风格的解读也断断不可以草率的形而上的抽象观念作结,同时也不可仅仅将图像视为具体时代政治/哲学思想要求的具象化。不预设“普遍的进化模式”、结论需以扎实的例证作为分析、把握好象征解释的界限,这是本书提供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术研究方法与道理。武梁祠的部分对我而言新奇的部分有:祥瑞征兆表现;偶像型(开放参与)/情节型(自足内向)的区分;司马迁史观的平行引入;“天”与人类世界相依相存的关系—有机宇宙论;
十幾年前買的,一直沒有讀完。最近才是看完山東電視台巫鄭二師指導的《巫梁祠》紀錄片,才得到一把讀懂的鑰匙,講書讀完。近來有人對書提出蠅叫的批評,只是出於個人私利而已。作者在芝大中心會上,提出尋常與異常,做了一個不是回應的回應。
2023年夏天,嘉朔、培培、学姐和我四人坐在文理馆,来回翻着关于武梁祠的书籍,时间缓缓流动,那时候感觉“我马上要逃离开心灵的高压生活了”,那个夏天结束果然逃离了出去。感恩画像石和我的朋友们。
很有想象力,作为 1980 年代的博论想必是石破天惊的。征兆图像与今文经学派的关联、历史图像与《史记》的对应、结尾「处士」作为武梁的自我表达让这一图像学的阐释得以自圆其说。不过正如邢义田等学者所言,征兆图像、楼阁拜谒图的阐释尽管独到,但缺乏实据,另外一些新的考古发现让部分结论需要修正。总之,结论存疑,但方法、视角与写作方式都很有启发。
大佳作。差不多也是将近1年前,背着书包在巨野和嘉祥之间艰苦地打车。许多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都还缺乏一种这样勾连考古、艺术史、历史与文学并且兼具美感的研究。
非常喜欢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知识的补充。但读完后,(作为女性)最直观的感受是难过——比“不属于它”更难过的是被它排斥。我敬佩武梁的儒家理想与历史观,敬佩他所作的超越时间与个体的书写与努力。可是,这种书写中从来没有“我”的位置,照耀历史长河的思想光辉璀璨夺目,“我”却从来匍匐在黑暗中
全书的高潮绝对浓缩在“跋”中。巫鸿将武梁祠描述为儒家美术与艺术“个性”的典型。
在读过许多巫鸿随后的以及近三十年受其启发、循其路径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后,回过头来再看本书,有两个感慨:一是本书的内容远比各种书籍转引带来的印象要厚重,也就是说本书开辟的空间尚有未被充分开发之处;二是巫老师的文献基本功够扎实,一切范式或进路上的创新,离不开坚实的学养基础,这一点需要现在的艺术史研究者警醒
巫鸿老师还是很厉害,但即使是对巫鸿老师的爱也不能让我对这本书很有兴趣。。就,每次读这样的作品,都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我自己真不是一个搞学术的人。。我对论的兴趣大于史,不重视材料而更重视思潮、观念、学科史(可能我适合去读思想史/政治史/media studies吧。。
巫鸿先生的代表作,从山东嘉祥武梁祠的石刻画像出发,畅谈汉代的民间信仰、丧葬习俗和政治观念。上半部分侧重从考古学角度讲述武梁祠的挖掘和研究过程,下半部分则从美术史和思想史角度分析武梁祠画像的丰富内涵。其采用的文物与文献对照研究的方法让人印象深刻。
巫鸿师从张光直先生,艺术史与考古结合特别有看头,但也许是巫鸿前半生在大陆成长的原因,他的行文思考还有残留大陆学风,和高罗佩两种路子。
漢代的宇宙論成就了武梁祠圖像誌的底色,而其藝術的具體表現標誌了東漢所興起的“個性." /一年之后的重读:从五分改成了三分,武梁祠毕竟作为博士论文,和重屏相比还是颇显匠气,不仅在于他累赘的文献综述,在方法上他也没有太多新意,而且虽是艺术史研究,他还是很基于文本去诠释图像,考虑历史重构和意识形态,而非图像本身。顺便说一句,中文翻译存在太多的错误。
汉代的皇帝为了寻求合法性竟然做了那么多努力,又是把祖宗上溯到某个圣人又是寻找祥瑞的。要是汉代的百姓跟今天的百姓一样务实就好了。
将建筑和画像、空间与图像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汉代的祠堂建筑是《礼记》中关于灵魂二分信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的一个实践,将祠堂转化为一个具体而微的模拟宇宙,使祖先原本应归于天的魂灵依止跻身于这个模拟宇宙中,随时可以驱遣来实现后人的愿望,有点像伏地魔的魂器。对于西王母信仰和征兆图像以及儒家美术的研究分析非常系统,让人信服。
> 武梁祠
12 有用 愚公∞ 2015-09-10 17:02:29
巫鸿的《武梁祠》,同样是将文物与文献比勘的成果,是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延伸。在本书,首先回顾了武梁祠从挖掘到现代研究的历程,然后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分析了武梁祠的艺术价值。最后意思的部分是将武梁祠中的壁画与秦汉文献对比研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过去中学课本上的许多图片就是来自于武梁祠。
10 有用 查伯 2018-06-08 08:13:52
巫鸿在这本书把西方当时流行的几种研究方法精致地剪裁、拼接在他的武梁祠研究中,用微观的材料建构了汉代历史观之下的一个宏观宗教世界。
6 有用 北窓 2015-07-24 12:20:33
直到今天才读。大部分内容是授西方人以常识,最大的亮点反而是西王母与佛陀,可惜没有继续深入下去。
5 有用 瞀乱 2019-05-27 17:20:33
说这本书的装帧好。
4 有用 AI 童趣工厂 2018-09-23 21:06:25
喜欢曹星原老师的声音,所以最近都在追她所有的解读版。曹老师说如果想了解中国美术史,那这本书是她推荐的必读书目。书写于八十年代,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美术史印象是,我们没有信仰,也没有什么方法论。巫鸿这本书给当时的西方社会一个响亮的一击。
4 有用 Fitzcarraldo 2018-07-11 09:58:23
在格局上似不及姜生《汉鬼考》,但论证更加密实严谨。空间/位置分析非常有启发性。题外话:若将上编删减提炼,全书会成为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精良作品,也会获得更加广泛的受众。
1 有用 球球滚啊滚🌸 2020-09-12 16:11:26
并非在艺术大类书架上而是在考古类书架上寻觅到,由此可见巫鸿此书在史料和考究上的丰富程度,极其优秀的博士论文范例。历史研究既是一次对历史事实的追寻和重构,同时也是走进一个有独立生命且不断发展的学术领域之中。“位置的重要性”被不断地强调(不在孤立地看待图像/原境还原),对形式风格的解读也断断不可以草率的形而上的抽象观念作结,同时也不可仅仅将图像视为具体时代政治/哲学思想要求的具象化。不预设“普遍的进化模式”、结论需以扎实的例证作为分析、把握好象征解释的界限,这是本书提供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术研究方法与道理。武梁祠的部分对我而言新奇的部分有:祥瑞征兆表现;偶像型(开放参与)/情节型(自足内向)的区分;司马迁史观的平行引入;“天”与人类世界相依相存的关系—有机宇宙论;
1 有用 stevencheung 2024-03-07 10:50:36 北京
十幾年前買的,一直沒有讀完。最近才是看完山東電視台巫鄭二師指導的《巫梁祠》紀錄片,才得到一把讀懂的鑰匙,講書讀完。近來有人對書提出蠅叫的批評,只是出於個人私利而已。作者在芝大中心會上,提出尋常與異常,做了一個不是回應的回應。
1 有用 猫大仙 2024-02-13 09:55:43 云南
2023年夏天,嘉朔、培培、学姐和我四人坐在文理馆,来回翻着关于武梁祠的书籍,时间缓缓流动,那时候感觉“我马上要逃离开心灵的高压生活了”,那个夏天结束果然逃离了出去。感恩画像石和我的朋友们。
1 有用 风撼斜阳 2025-04-07 00:34:10 上海
很有想象力,作为 1980 年代的博论想必是石破天惊的。征兆图像与今文经学派的关联、历史图像与《史记》的对应、结尾「处士」作为武梁的自我表达让这一图像学的阐释得以自圆其说。不过正如邢义田等学者所言,征兆图像、楼阁拜谒图的阐释尽管独到,但缺乏实据,另外一些新的考古发现让部分结论需要修正。总之,结论存疑,但方法、视角与写作方式都很有启发。
1 有用 朱颐钊 2022-03-07 11:13:48
大佳作。差不多也是将近1年前,背着书包在巨野和嘉祥之间艰苦地打车。许多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都还缺乏一种这样勾连考古、艺术史、历史与文学并且兼具美感的研究。
1 有用 otoyou 2023-08-10 23:31:49 黑龙江
非常喜欢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知识的补充。但读完后,(作为女性)最直观的感受是难过——比“不属于它”更难过的是被它排斥。我敬佩武梁的儒家理想与历史观,敬佩他所作的超越时间与个体的书写与努力。可是,这种书写中从来没有“我”的位置,照耀历史长河的思想光辉璀璨夺目,“我”却从来匍匐在黑暗中
1 有用 Ling 2024-05-25 14:56:09 广东
全书的高潮绝对浓缩在“跋”中。巫鸿将武梁祠描述为儒家美术与艺术“个性”的典型。
1 有用 殷顽民 2020-02-25 17:41:10
在读过许多巫鸿随后的以及近三十年受其启发、循其路径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后,回过头来再看本书,有两个感慨:一是本书的内容远比各种书籍转引带来的印象要厚重,也就是说本书开辟的空间尚有未被充分开发之处;二是巫老师的文献基本功够扎实,一切范式或进路上的创新,离不开坚实的学养基础,这一点需要现在的艺术史研究者警醒
0 有用 曼仔 2017-12-17 00:34:48
巫鸿老师还是很厉害,但即使是对巫鸿老师的爱也不能让我对这本书很有兴趣。。就,每次读这样的作品,都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我自己真不是一个搞学术的人。。我对论的兴趣大于史,不重视材料而更重视思潮、观念、学科史(可能我适合去读思想史/政治史/media studies吧。。
0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5-09-11 23:30:40
巫鸿先生的代表作,从山东嘉祥武梁祠的石刻画像出发,畅谈汉代的民间信仰、丧葬习俗和政治观念。上半部分侧重从考古学角度讲述武梁祠的挖掘和研究过程,下半部分则从美术史和思想史角度分析武梁祠画像的丰富内涵。其采用的文物与文献对照研究的方法让人印象深刻。
1 有用 辽北大地范德彪 2019-09-06 22:14:26
巫鸿师从张光直先生,艺术史与考古结合特别有看头,但也许是巫鸿前半生在大陆成长的原因,他的行文思考还有残留大陆学风,和高罗佩两种路子。
1 有用 Advenue 2016-09-26 06:30:14
漢代的宇宙論成就了武梁祠圖像誌的底色,而其藝術的具體表現標誌了東漢所興起的“個性." /一年之后的重读:从五分改成了三分,武梁祠毕竟作为博士论文,和重屏相比还是颇显匠气,不仅在于他累赘的文献综述,在方法上他也没有太多新意,而且虽是艺术史研究,他还是很基于文本去诠释图像,考虑历史重构和意识形态,而非图像本身。顺便说一句,中文翻译存在太多的错误。
0 有用 波吕许尼亚 2016-03-21 05:44:19
汉代的皇帝为了寻求合法性竟然做了那么多努力,又是把祖宗上溯到某个圣人又是寻找祥瑞的。要是汉代的百姓跟今天的百姓一样务实就好了。
0 有用 丛林宜歌 2018-05-21 01:24:27
将建筑和画像、空间与图像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汉代的祠堂建筑是《礼记》中关于灵魂二分信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的一个实践,将祠堂转化为一个具体而微的模拟宇宙,使祖先原本应归于天的魂灵依止跻身于这个模拟宇宙中,随时可以驱遣来实现后人的愿望,有点像伏地魔的魂器。对于西王母信仰和征兆图像以及儒家美术的研究分析非常系统,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