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Metaphysische Anfangsgründe der Logik im Ausgang von Leibniz
译者: 赵卫国
出版年: 2015-1
页数: 314
定价: 5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精神译丛
ISBN: 9787560435657
内容简介 · · · · · ·
只有那作为自由生物而生存着的东西,才可能根本上与作为约束的某种合法性相牵连,只有自由才可能是约束之根源。逻辑学的基本问题,思想之合法性,自行揭示为人的生存之根据的问题,揭示为自由的问题。
哲学既不是众科学的其中之一,也不是世界观的制造;它比任何一门科学更原始,同时也比任何世界观都更原始。要做的只是,我们以正确的方式满足它,也就是说,哲学活动中的一切或任何事物,始终都已经在我们之中或对于我们本身而改变。只要我们肤浅地在理论性的原理和实践性的准则之双重性中摇来摆去,我们就还没有处于哲学之中。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根植于由存在论差异所规定的存在之领会,而这似乎对于我们显得抽象、单调而空洞,然而我们必须追问:存在之领会是什么?
——海德格尔
从莱布尼茨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著作之首。本书是他在马堡大学1928年夏季学期的讲稿,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26卷,是他解读哲学史的重量级著作和专门解读莱布尼茨的唯一著作,而讲稿本身的原创性和随意性,更使本书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风格上都独具特色。
赵卫国,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是近现代德国哲学。近年来主要致力于翻译和研究海德格尔解读哲学史的相关著作,已出版译著《论真理的本质》、《物的追问》、《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等,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 · · · · ·
I. 论传统的逻辑学概念 / 3
II. 通向哲学的观念 / 9
III. 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规定 / 13
IV.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关于人的问题 / 21
V. 哲学逻辑学的基本问题 / 25
· · · · · · (更多)
I. 论传统的逻辑学概念 / 3
II. 通向哲学的观念 / 9
III. 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规定 / 13
IV.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关于人的问题 / 21
V. 哲学逻辑学的基本问题 / 25
VI. 逻辑学的传统划分以及返回这种逻辑学之基础的任务 / 29
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 / 35
前 言 / 37
第一部分 基于形而上学基本问题解构莱布尼茨的判断学说 / 39
第 1 节 一般判断结构的特征 / 44
第 2 节 判断和真理的观念, 真理的基本形式 / 54
回忆马克斯· 舍勒 / 72
第 3 节 真理的观念和知识的原则 / 74
总结性回顾 / 80
第 4 节 一般知识的理念 / 81
第 5 节 真正的存在者之存在的本质规定 / 98
a)单子作为冲动 / 98
b)对解释存在之引线的居间考察 / 120
c)冲动的结构 / 125
第 6 节 对一般存在的基本理解( 未完成) / 141
第 7 节 判断理论和存在之理解,
逻辑学和存在论 / 141
第二部分 作为逻辑学之基本问题的根据律的形而上学 / 151
第一章 问题维度之发掘 / 165
第 8 节 根据律作为思想规则 / 168
第 9 节 真理的本质及其与“根据” 的本质关系 / 173
a)陈述的真理之本质 / 173
b)意向性和超越 / 180
第 10 节 超越问题和存在与时间的问题 / 190
附录 标明一种基础存在论的观念和功能 / 215
第二章 根据的问题 / 223
第 11 节 此在的超越 / 225
a)论超越的概念 / 225
b)世界的现象 / 239
c)自由和世界 / 259
第 12 节 超越与时间性( nihil originarium)( 原初的虚无) / 273
第 13 节 在时间性中形成着的超越和根据的本质 / 294
第 14 节 根据的本质和逻辑学的观念 / 300
附件 远和近 / 305
编者后记 / 307
译后记 / 31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种有待形而上学地把握的、被抛地消散于杂多之中,是此连作为向来实际的此在,可能让自己承受它所不是的存在者的前提条件,而此在与之保持一致则首先怡恰基于消散。此在可以使自己承受那比如,我们在非常宽泛的意义上所称作自然的东西,只有依其本性被抛或被困在某物中的东西,才可能使自己承受或环抱这些东西。这也同样适合于此在原初地、神话式地融化于自然之中,神话式的此在因其被裹挟性而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它并影非有意识地就其存在方式而去成为它自己(但这并不是说,某种自我意识对于他缺失)。而这复又属于实际消散之本质,被抛性或被困性本身仍然深深地隐藏着,而某个绝对的被裹挟存在之简单性或“无一忧性”恰恰由此而出现在此在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 10 节 超越问题和存在与时间的问题 / 190 -
叔本华实际上基于其自己的哲学所传播的思想,或许无非就是——被激怒的声音。反对谢林和黑格尔的这种声音,还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形式,此后同样在其他地方变得流行起来,但它不可能掩盖其极端的肤浅,由于这种肤浅,19世纪的这些吵吵闹闹的追随者们相信,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伟大的和真正的哲学已经被制服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部分 作为逻辑学之基本问题的根据律的形而上学 / 151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从莱布尼茨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哲学史 8.9
-
-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 9.2
-
- 宗教生活现象学 8.1
-
- 柏拉图的《智者》 9.2
-
- 论人的自由之本质 8.8
-
- 巴门尼德 8.8
-
- 形式显示的现象学 9.0
-
- 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 9.2
-
-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 9.2
-
-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概念 9.4
从莱布尼茨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哲学】 (爱玛·包法利)
- 现象学资料辑集(ing) (歧木零)
- 海德格尔著作集 (Aniki)
- 2015年购书目录 (思郁)
- 37°暖书单(一)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从莱布尼茨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Schliere 2023-03-30 12:07:24 上海
短长评
0 有用 南极旅行家 2023-09-09 14:01:39 上海
上半部分从分析的原则就是说谓词包含在主词中,包含意味着内在,内在意味着一种同一原则,分析作为一个判断是一个对于真的述谓,因此同一原则表达了对真理之本质的断言。有关单子主要论述了单子之先行的统一性原则(先于一个),以及作为自我驱动的活力乃是一种自我表-象。单子不能被理解为一个节点,而必须被理解为侧显宇宙的不同方式,是故每个单子中包含完整宇宙。 下半部分是一个系统的bt论述,世界作为何所向乃是一种情态... 上半部分从分析的原则就是说谓词包含在主词中,包含意味着内在,内在意味着一种同一原则,分析作为一个判断是一个对于真的述谓,因此同一原则表达了对真理之本质的断言。有关单子主要论述了单子之先行的统一性原则(先于一个),以及作为自我驱动的活力乃是一种自我表-象。单子不能被理解为一个节点,而必须被理解为侧显宇宙的不同方式,是故每个单子中包含完整宇宙。 下半部分是一个系统的bt论述,世界作为何所向乃是一种情态/生存方式,也是存在的集聚。显示生存之目标,后者作为将来乃是时间性之绽露,也即对现成存在者的超-越之时机化,是故原始时间即存在论差异之表现。目标乃是筹划,作为存在者意志之实现乃是自由的。自由作为超越活动之可能,首先是行动根据。行动要超越根据,但超越必然要求根据,因此自由首先是让根据可能的基本规定。 (展开)
1 有用 二建棕灶鸟 2024-03-06 15:53:42 广东
真的,看这么多前期海哥的导论或二手,不如先来看看这本书第二部分海哥自己写的导论,超越、世界、时间性之时机化、自由、约束、根据,清晰丰富。
0 有用 吉他手颤弦蝾螈 2025-07-30 16:11:35 浙江
感觉翻译不是很好
6 有用 天然作用子结构 2023-01-27 23:42:37 重庆
本作睡前读物,但海哥魅力时刻,难得把莱布尼茨解读成和自己大不一样的理论,第二部分又把自己几乎所有观点用人话带逻辑讲了一遍。充足理由律/概念/真理-天地人神/四因-此在-超越-世界-自由-为之故-虚无-时间性的绽出-跳跃作为研究。同时柏格森,胡塞尔,康德和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悉数登场。全程不炫文学语言且金句频出,各人物关系清晰明了。我要不然老生常谈要不然不知道要写多少。唯一要说的是,海与其后... 本作睡前读物,但海哥魅力时刻,难得把莱布尼茨解读成和自己大不一样的理论,第二部分又把自己几乎所有观点用人话带逻辑讲了一遍。充足理由律/概念/真理-天地人神/四因-此在-超越-世界-自由-为之故-虚无-时间性的绽出-跳跃作为研究。同时柏格森,胡塞尔,康德和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悉数登场。全程不炫文学语言且金句频出,各人物关系清晰明了。我要不然老生常谈要不然不知道要写多少。唯一要说的是,海与其后哲学家是如此亲近以至于大部分人更多是在填充其框架——在被路标指引的过程中留下不同踪迹,但路标才是海关心的问题。紧盯存在之解释和探究方法是无法彻底跳脱的,如柏格森,海说此在即欲望,又明确降低本有本身的重要性。必须转换视角,这一视角或许是一种彻底的“新”观念,而海的重复因此虽高于辩证法,但终究是单调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