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伦理 短评

热门
  • 8 Sarcophagus 2016-02-05 09:49:08

    与其说讲记忆与忘记,不如说是罪与宽恕。案例雅俗俱陈,论述深浅不一,宛如自助大餐,只是脉络清晰可辨。从学院到日常,可比对阿伦特《责任与判断》、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生而有罪:纳粹子女访谈录》、广义伤痕文学直至当代心灵鸡汤。笔法友好,中译可读,专名屡误。

  • 4 几何 2018-08-07 23:16:42

    4.5星,译者对西方文化(尤其圣经)涉猎不足,有点可惜。

  • 4 大眼狗 2016-02-20 08:23:09

    同是以色列作家的《人类简史》中谈到,观念世界的强大早已可以改变真实,甚至在观念诞生的那一刻就是如此。记忆与失忆,记录与修改,被压抑的共同记忆被公开言说不但具有治愈效果,它本身即具有道德价值。

  • 2 Bohème 2021-12-26 15:15:15

    通读下来,没有找到一个关于记忆的伦理和人要记住什么的问题的肯定答案,倒是陷入了伦理和道德区分,宽恕与忘记区分的漩涡中,章节的逻辑也没有完全理解,可能课上会讨论出答案吧。

  • 1 Mnemosyne 2016-11-20 22:26:29

    这个雨天,初雪来之前,终于翻完了。要去借《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回来看。

  • 0 尼不可 2017-10-21 07:36:29

    作者很会提问 许多问题都指向你耳熟能详的背景 看得人心潮澎湃 然而 点睛的结论不少 却像嗖嗖嗖的擦边球 因为缺乏逻辑清晰的推导 甚至有些地方前言不搭后语 这种表面上的高深与实际上的信手拈来 不知是作者的个人风格还是另有原因

  • 0 圣法兰西亚西西 2022-01-25 17:00:04

    “戴维·埃德加在戏剧《圣灵降临》中讲述了一些孩子被送往集中营路上发生的故事。他们被塞进运送家畜的货车里,太饿了,他们就吃系在脖子上的纸质名牌。显然,他们被消灭后,他们以及他们的名字都会消失无踪。这个故事之所以让人毛骨悚然不仅是因为他们在半道上被杀,更因为他们被杀了两次:肉体上的和名字上。······如果人名可以存活下来,在某种程度上人也就存活下来。在大致可能的情形下,人的名字具有指认人的本质的语义特性。保存姓名以及人的本质的准宗教方法,乃是导致杀死肉体和杀死名字双重杀害学说的重要原因。······追求不朽的强烈愿望通过宗教性的表达而得以强化。期盼名字的不朽不是虚荣的表现,这种“使自己成名”的愿望也不仅是为了获得荣誉。毋宁说,这是一种对消失和全遗忘的恐惧。”

  • 0 愿与君齐 2021-11-05 16:10:55

    情感的修正是件复杂的事,因为在重述情感的过程中,发生的许多事都是被重新评估过的事,有的甚至依赖于事后才清楚的结果。

  • 0 牧冬林 2022-10-01 08:21:55 江苏

    记住这个行为本身就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慈悲,我们不能忘记残酷的历史,就是为了未来能够避免同样惨痛经历的诞生。因此,记忆的伦理性在于生命没有被遗忘。

  • 0 见招拆招 2023-02-06 10:04:11 江苏

    从道德与伦理两方面探讨了记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 0 Algiersea 2023-03-08 11:37:36 美国

    读完这书看《拾穗者》居然和之前看有了质的差别,Peter课上和此书作者提到的moral和ethical memory也值得继续思考、继续告诫自己一定要从ethical的视角去看世界,因为归根结底只有后者才会take action。又读了一遍中文版,还是感觉很可惜:太过深入浅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部分根本没有再继续深挖……作者你本人都提到了thin和thick,怎么自己还不注意的,呃呃呃呃!

  • 0 komako_小林 2024-08-28 22:46:33 中国台湾

    作者首先區分了倫理—關愛與道德—關心,再指出連接兩者的是對過去的情感,進而描繪出理想的道德見證人,以此解決如何將倫理普遍化為道德的問題。但這個問題本身的存在就是存疑的,因為它無法處理傷口,儘管作者在最後一章提及了寬恕與遺忘,並指出清除傷口是上帝所為,而人能夠做到的只有遮蓋,以遮蓋的方式使傷口不再成為寬恕甚至行動的理由,憑藉的是相信未來存在一個傾聽其證言的道德共同體的信念,然而信念可以成為寬恕的理由嗎?當即從傷口轉向語言是不可能的。作者儘管坚持為了忘卻的記憶作為悖論并無必要,卻也無法承認為了沉默的語言是必須的,或者說,語言是否具有療愈的能力?一個很糟糕的判斷在此誕生了,療愈的規則是受苦,且必須足夠受苦,描述性親知知識必須被再詢問一遍,你曾足夠痛苦嗎?那麼,你曾足夠痛苦嗎,這是怎樣的語言?

  • 0 雪花正漫过山脊 2022-05-06 19:52:01

    思路清晰,语言漂亮

  • 0 Unnamed 2022-05-26 00:52:08

    很不错的一本,从遗忘出发谈记忆,讨论过程与其说是记忆的伦理不如说是失忆的伦理;关于关系的讨论与热点呼应上了,是有前瞻性的。

  • 0 wubba lubba 2022-05-04 20:56:50

    记忆社会建构论当代阐释基本没有超出哈布瓦赫的既定范畴,无非是记忆合法性的争夺与操控,记忆的民族共同体维系作用。而记忆的道德见证与宽恕,又不及徐贲论述的深刻与批判。 这份多篇演讲汇总起来的缺乏体系连贯性而又刻意营造体系性的记忆研究,更像是在不痛不痒的阐述现状而绝无呼吁,充斥全文(尤其是四章以后)的宗教引用更是容易让非基督教地区的人看的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大概也就是综合概括的共同记忆与共享记忆值得一记了。所幸耗费时间不多。

  • 0 炸鸡少女 2019-04-14 15:19:28

    这翻译让人读不懂……比如第二章“可欲的”是啥意思……至少加个注解咯

  • 0 林U同 2016-12-19 17:35:59

    我以为他会讲“人记住一些事情的复杂因素是什么”,读完发现,记忆、意识、宗教、哲学、人性,是掺杂在一起讲的,那感觉就像,我拿了一个10kg的哑铃举了半天发现并不适合我,然而本着善始善终的原则还是举完了……不是所有叫高大上书名的书都适合直接拿来读的……

  • 0 亚细亚的孩子 2016-10-11 23:18:27

    随笔性的文章,感觉一般。没有徐贲的《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读来酣畅

  • 0 清夜沉沉动春酌 2018-12-23 15:30:23

    一刷干货不多。二刷再论。

  • 0 小淘气 2018-06-26 14:22:45

    遗忘与宽恕的关系。遗忘~彻底遗忘错误与看淡(悬置)错误。看淡错误~宽恕~富有道德意味。宽恕有两点值得注意:1.加害者真诚认错2.宽恕是一种志愿的道德选择行为。宽恕作为一种行动策略,不以愤怒而报复以致混乱,有利于自我解脱,升华自我情感与态度。~《读书》2018年6月刊。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