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盟军对诺曼底海滩的进攻是一场几近完美的胜利,但还是经历了三个月的苦战才将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彻底打垮,并解放了巴黎。本书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出色的、极为独特的描述,面对这些战斗,读者们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每个人都会邂逅一个不同民族的观点。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的东西,就像亲身参与美军伞兵的空降,跟随加拿大士兵冒着弹雨向前推进,陪伴苏格兰步兵步行穿过田野,搭乘一辆英军坦克对敌发起进攻,投身于德国人在莫尔坦发动的反击,在波兰人的指挥下封闭法莱斯包围圈,作为一名“自由法国”的战士解放巴黎。本书在超越传统军事史的同时,也为二战中这场最重要的战役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zui为宏大的登陆作战,它的成功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参与登陆作战的有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波兰、法国等多国部队,他们与严阵以待的德军展开...
(展开全部)
盟军对诺曼底海滩的进攻是一场几近完美的胜利,但还是经历了三个月的苦战才将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彻底打垮,并解放了巴黎。本书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出色的、极为独特的描述,面对这些战斗,读者们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每个人都会邂逅一个不同民族的观点。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的东西,就像亲身参与美军伞兵的空降,跟随加拿大士兵冒着弹雨向前推进,陪伴苏格兰步兵步行穿过田野,搭乘一辆英军坦克对敌发起进攻,投身于德国人在莫尔坦发动的反击,在波兰人的指挥下封闭法莱斯包围圈,作为一名“自由法国”的战士解放巴黎。本书在超越传统军事史的同时,也为二战中这场最重要的战役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zui为宏大的登陆作战,它的成功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参与登陆作战的有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波兰、法国等多国部队,他们与严阵以待的德军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殊死搏斗。《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5日)》从英美两国艰难确立作战计划讲起,独辟蹊径地剖析了上述六国所面临的不同处境和桌面下的博弈,除了紧张的战斗场面,本书还将诺曼底登陆的幕后全面、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约翰·基根(JohnKeegan),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伦敦《每日电讯报》防务主编。他还是多部畅销书的作者,其作品包括《战争史》、《一战史》、《二战史》等,《战争史》曾荣获达夫·库珀奖。
小小冰人,从事军事历史和世界军事装备动向研究十余年,翻译有《东线狙击手》、《黑色雪绒花》、《地狱之门》、《东线》等多部畅销书。
發現似乎沒有人批評這本書的翻譯,裡面很多句子都前言不搭後語,難道真的是我比較蠢嗎?但不管怎樣,基根在本書依然發揮出了不負盛名的水平。從六支不同背景的軍隊,呈現出了西線戰場的各種視角,這是很有意思的寫法。這本書讓我稍微對蒙哥馬利改觀,他的努力成果是隱性的,消耗了德軍寶貴的預備隊,讓之後的眼鏡蛇計畫能夠順利進行,而沒有足夠戰力抗衡。波蘭人一心一意的參加戰局,想親手收復國土,但是國際間的爾虞我詐,讓他們... 發現似乎沒有人批評這本書的翻譯,裡面很多句子都前言不搭後語,難道真的是我比較蠢嗎?但不管怎樣,基根在本書依然發揮出了不負盛名的水平。從六支不同背景的軍隊,呈現出了西線戰場的各種視角,這是很有意思的寫法。這本書讓我稍微對蒙哥馬利改觀,他的努力成果是隱性的,消耗了德軍寶貴的預備隊,讓之後的眼鏡蛇計畫能夠順利進行,而沒有足夠戰力抗衡。波蘭人一心一意的參加戰局,想親手收復國土,但是國際間的爾虞我詐,讓他們只能含著眼淚看著首都的同胞起義失敗,在另一端奮戰來呼應而不能直接支援。戴高樂的成功或許對戰後法國的重振起了不少作用,儘管強人政治是危險的,但有時或許也是必須的,他在各方勢力角逐中獨佔了光復巴黎的榮耀,這段過程也是頗為驚險。看的是舊版,希望新版有修訂譯文。 (展开)
同一题材快出烂了,但本书很不错,分析论述比较精当,且作者因军事史功底深厚,从宏观视角和超越军事之外的其他领域对军事史这一片段进行论述,让人觉得妙趣横生。翻译水准虽也有改进余地但已比同期出版同一作者的《二战史》强太多了。
美国主张重返欧洲大陆搞“反击战”,而英军则主张在地中海区域搞“外围战”,表面上看,是军事战略的不同,实际上是对话语权的争夺。大英帝国不愿正视和承认自己的孱弱,宁愿在南欧和北非搞拖延症,而生龙活虎的山姆大叔,则毫不掩饰自己“反噬”欧洲的意愿。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可见一斑。
还可
没有地图总归影响阅读。不过六支军队的视角倒是比较新奇。说到底,以英美为主的盟军拉了那么多小兄弟,那些个流亡政府军队,除了人力上的补充之外,更大之用意是对正义/话语权的争夺,以及对战后政治局势的布局吧。
这本书最大的启示是:军事行动只是政治活动的延伸。当美英领导盟国军队开辟西线战事时,需要协调的政治势力比军事资源更加复杂。 虽然也有不少战争细节的描写非常过瘾,但如果没有地图对法国北部的确想到了解的话,书中所述的进军与撤退路线会让读者一头雾水。 这场登陆战从很多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对空降兵的大规模运用。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让作者和我都印象深刻,尤其考虑到这是在将近80年前。 再次得... 这本书最大的启示是:军事行动只是政治活动的延伸。当美英领导盟国军队开辟西线战事时,需要协调的政治势力比军事资源更加复杂。 虽然也有不少战争细节的描写非常过瘾,但如果没有地图对法国北部的确想到了解的话,书中所述的进军与撤退路线会让读者一头雾水。 这场登陆战从很多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对空降兵的大规模运用。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让作者和我都印象深刻,尤其考虑到这是在将近80年前。 再次得到强调的是,希特勒的疯狂和远程僵化管理加速和加重了德军的损失,尽管他在二战初期曾经有过几次灵光乍现的指挥。而隆美尔在D日居然休假,也似乎比他最后被自杀而更让人遗憾。 (展开)
还是很鲜活,人文感足,但毕竟是80年的作品观点有些问题 单看这标题会以为是每个滩头都讲一下然后再讲下后面战斗 其实是以一种镜头式文字表现从策划到完成巴黎解放 盟军的空中优势和灵活性还是深刻的,霸王行动德军损失40万,不可恢复损失应是25万以上。盟军损失22万,不可恢复损失可能是六七万
书中观点虽不能说是完全中立客观,但列举的史实是详细真实的,微观战场宏观战略都有细致分析叙述,对于了解欧洲第二战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喜马讲书
引人入胜
> 更多短评 24 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1篇
> 26人在读
> 78人读过
> 288人想读
订阅关于诺曼底的六支军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鎮長 2020-07-28 21:54:08
發現似乎沒有人批評這本書的翻譯,裡面很多句子都前言不搭後語,難道真的是我比較蠢嗎?但不管怎樣,基根在本書依然發揮出了不負盛名的水平。從六支不同背景的軍隊,呈現出了西線戰場的各種視角,這是很有意思的寫法。這本書讓我稍微對蒙哥馬利改觀,他的努力成果是隱性的,消耗了德軍寶貴的預備隊,讓之後的眼鏡蛇計畫能夠順利進行,而沒有足夠戰力抗衡。波蘭人一心一意的參加戰局,想親手收復國土,但是國際間的爾虞我詐,讓他們... 發現似乎沒有人批評這本書的翻譯,裡面很多句子都前言不搭後語,難道真的是我比較蠢嗎?但不管怎樣,基根在本書依然發揮出了不負盛名的水平。從六支不同背景的軍隊,呈現出了西線戰場的各種視角,這是很有意思的寫法。這本書讓我稍微對蒙哥馬利改觀,他的努力成果是隱性的,消耗了德軍寶貴的預備隊,讓之後的眼鏡蛇計畫能夠順利進行,而沒有足夠戰力抗衡。波蘭人一心一意的參加戰局,想親手收復國土,但是國際間的爾虞我詐,讓他們只能含著眼淚看著首都的同胞起義失敗,在另一端奮戰來呼應而不能直接支援。戴高樂的成功或許對戰後法國的重振起了不少作用,儘管強人政治是危險的,但有時或許也是必須的,他在各方勢力角逐中獨佔了光復巴黎的榮耀,這段過程也是頗為驚險。看的是舊版,希望新版有修訂譯文。 (展开)
0 有用 原教旨托利党人 2015-02-12 18:28:09
同一题材快出烂了,但本书很不错,分析论述比较精当,且作者因军事史功底深厚,从宏观视角和超越军事之外的其他领域对军事史这一片段进行论述,让人觉得妙趣横生。翻译水准虽也有改进余地但已比同期出版同一作者的《二战史》强太多了。
1 有用 扭腰客 2017-06-19 16:50:09
美国主张重返欧洲大陆搞“反击战”,而英军则主张在地中海区域搞“外围战”,表面上看,是军事战略的不同,实际上是对话语权的争夺。大英帝国不愿正视和承认自己的孱弱,宁愿在南欧和北非搞拖延症,而生龙活虎的山姆大叔,则毫不掩饰自己“反噬”欧洲的意愿。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可见一斑。
0 有用 AlterEgo 2019-07-18 20:01:28
还可
0 有用 chongzifeifei 2017-08-28 09:18:51
没有地图总归影响阅读。不过六支军队的视角倒是比较新奇。说到底,以英美为主的盟军拉了那么多小兄弟,那些个流亡政府军队,除了人力上的补充之外,更大之用意是对正义/话语权的争夺,以及对战后政治局势的布局吧。
0 有用 caocaodao 2022-01-23 15:11:56
这本书最大的启示是:军事行动只是政治活动的延伸。当美英领导盟国军队开辟西线战事时,需要协调的政治势力比军事资源更加复杂。 虽然也有不少战争细节的描写非常过瘾,但如果没有地图对法国北部的确想到了解的话,书中所述的进军与撤退路线会让读者一头雾水。 这场登陆战从很多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对空降兵的大规模运用。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让作者和我都印象深刻,尤其考虑到这是在将近80年前。 再次得... 这本书最大的启示是:军事行动只是政治活动的延伸。当美英领导盟国军队开辟西线战事时,需要协调的政治势力比军事资源更加复杂。 虽然也有不少战争细节的描写非常过瘾,但如果没有地图对法国北部的确想到了解的话,书中所述的进军与撤退路线会让读者一头雾水。 这场登陆战从很多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对空降兵的大规模运用。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让作者和我都印象深刻,尤其考虑到这是在将近80年前。 再次得到强调的是,希特勒的疯狂和远程僵化管理加速和加重了德军的损失,尽管他在二战初期曾经有过几次灵光乍现的指挥。而隆美尔在D日居然休假,也似乎比他最后被自杀而更让人遗憾。 (展开)
0 有用 爱吐槽的k神 2022-01-14 01:37:31
还是很鲜活,人文感足,但毕竟是80年的作品观点有些问题 单看这标题会以为是每个滩头都讲一下然后再讲下后面战斗 其实是以一种镜头式文字表现从策划到完成巴黎解放 盟军的空中优势和灵活性还是深刻的,霸王行动德军损失40万,不可恢复损失应是25万以上。盟军损失22万,不可恢复损失可能是六七万
0 有用 云里雾里 2021-12-08 12:02:48
书中观点虽不能说是完全中立客观,但列举的史实是详细真实的,微观战场宏观战略都有细致分析叙述,对于了解欧洲第二战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0 有用 深蓝 2021-07-25 15:49:10
喜马讲书
0 有用 dante 2021-01-20 22:00:21
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