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套装共4册)》的原文摘录

  • 他是美国的先知, 民族的良心, 哑巴的喉舌, 无产者的辩护士, 贵族出身的造反派, 人人沉口结舌时的大无畏的预言家。 此人六次竞选总统,可是半张选举人票也没有得过。然而他不肯放弃理想,承认绝望,也不肯抛弃美国的原有制度:而且到了末了,他所赢得的并不比竞选得胜的人少--同时又保持着高尚的人格。 诺曼.托马斯是热心传道的人,这种精神是世代相传,出自天性的。他的爸爸、爷爷、外公都是长老会牧师。童年时代他在俄亥俄州卖报,派送沃伦·G·哈丁主办的《马里恩城明星报》。那时他就独自不断练习演讲术,直至声情并茂,听者神迷。 雄辩家的风格他学到了,现在要言之有物才行。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全班他考第一),他环游世界,目击殖民主义的罪恶,满怀义愤。回到纽约后,他在曼哈顿区普林街一带贫民窟做社会工作。那里人穷生活苦,使他心酸,便立志要寻找解决方法。沃尔特·罗申布什(美国基督教社会主义者领袖)所办的联合神学院为他提供了一些答案,后来他说:“在纽约贫民区的生活和工作,逼得我一步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事一发生,这条路我更走定了。这里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良心的驱使。” 他所说的战事,发生于1917年。他进行反战宣传,人家扔石头打他。他联合罗杰·N·鲍德温创建美国公民自由社,后来改称美国公民自由联盟。1918年他写信给吉恩·德布斯,这样说:我现在填表申请参加社会党。我要提出申请,因为我相信今天的激进派应该大胆站出来,让大家看看。我认为必须建立合作社制的国家,废除现存的不公平的经济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区别。 他看不惯:到处可见的荒谬绝伦的不平等,触目惊心的浪费,漫无节制的剥削,以及纯属人为地贫困。 德布斯1926年去世了,托马斯继任社会党领袖。他这年四十二岁,身高六英尺二英寸,体重一百八十五磅,一双蓝研究常带喜色。他是个温和的说教者,和蔼可亲的清教徒。人类社会的情况,出奇的影响着他的健康。什么时候... (查看原文)
    wang 8回复 20赞 2012-07-12 10:54:36
    —— 引自章节:美国人物画像:诺曼.托马斯
  • 罗斯福再三告诫美国人:“要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讲实际,不能走极端。” (查看原文)
    飛渡先生 4赞 2014-03-02 11:40:23
    —— 引自第25页
  • 美国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政府为人民所做的努力,而是因为人们为他们自己所做的事情。” (查看原文)
    一劈两半 3赞 2016-02-05 20:10:44
    —— 引自第384页
  • 我是一个政治上的处女,但是我在市政厅的台阶上遭到强奸。 (查看原文)
    诸镇凝 2赞 2012-05-11 12:48:37
    —— 引自第658页
  • 1963年10月26日,他在阿默斯特发表了被当时的历史学家无比推崇的一次演说。“别的地方也许不是这样。但在民主社会,作家、作曲家、艺术家最神圣的职责就是不论结果如何都应忠实于内心。坚守真理,就是对国家最大的奉献。” (查看原文)
    一劈两半 3赞 2016-02-05 20:00:46
    —— 引自第148页
  • 略微停顿后,他说:“我走在街上,有人问我有什么感受,这使我想起了一位同乡曾讲给我的故事——这个人是亚伯拉罕·林肯。他说过他就像个在黑暗中撞伤了脚趾的小孩子。他说他因为年纪不小,不能哭了,但又因为太痛了,也笑不出来。” (查看原文)
    一劈两半 2赞 2016-02-05 19:47:38
    —— 引自第124页
  • 在乔·麦卡锡年代最黑暗的时期,西弗吉尼亚州一位大学校长为一个备受困扰的自由派出庭作证。律师问他美国于他而言有何意义,校长答道“有与众不同的权利”。他所谓的不同不仅仅要包括异于常人稀奇古怪的把戏。尽管美国总能包容占星师、飞碟信徒、1948年在华盛顿买下气派宅邸却等着杜威当政时才入住的共和党政客。但自由若要具有实质意义,包容度必须更广,要将千夫所指之人也纳入保护伞下。任何人都能为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约翰·格雷和尼尔·阿姆斯特朗欢呼,但要容忍憎恨林登·约翰逊的地下气象员、与约翰·肯尼迪作对的约翰·伯奇协会会员和为难罗斯福的自由联盟成员,可是需要点儿肚量的。 (查看原文)
    一劈两半 1回复 1赞 2016-02-05 20:13:26
    —— 引自第581页
  • 看着《哈泼斯》杂志编辑玛丽·希顿·沃思,一位戴着一顶10美分草帽的老人慢悠悠地说:“他们说封锁公路是违法的,我说‘在我看来,波士顿人把茶倒进海里也不是合法的’。” (查看原文)
    breeze 1赞 2020-06-09 16:42:3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世事维艰
  • 在另一个时候,这种情况可能只关系到很少的一些美国人,关心它的人就更少。社会各阶层都享受着约翰逊富裕时代的生活。除非在严重危机的时代,美国很少担心示威者涌上街头,咒骂政府。大多数的人都同现行的制度有利害关系,各种激进运动在美国扩大影响向来都会遭到挫折。但是约輸逊的年代中还经历着另一种重大的新变化。自从大战以来,全国增加了大量的学生人口。珍珠港事件的时候,达到大学年龄的美国人中有15%在念大学。到了1965年秋季,其中有40%在念大学一即500多万年龄在1821岁的大学生。四年之内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这时每年颁发的学士学位几达50万个。每年用于正规教育的费用超过300亿元。事实上,学校成了美国最大的企业,学生成了国内最大的单一的共同利益集团。 这种情况,在美国人口中所有其他的人都是引以为自豪的一一教育几乎成了一种世俗的宗教,成了被提出能包医一切社会弊病的良方。但是大学生却日益不满和烦躁不安。他们的未来受到越南战争乌云的遮盖,这场战争越来越变得可憎,而且令人感到灰心丧气。他们对进行战争的方式的不满得到全国15万终身教授这些人不受外界纪律的约束,他们的职位只有因死亡和个人丑闻オ能解除一一中成千上万人的支持。最后,许多学生由于觉悟到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很大一部分热情来自其市场价值而感到苦恼。正如其他联邦计划通过创造微型电路推动了工业技术进步一样,对教育的大批拨款也起了培养未来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和顾客的作用。大学生发现他们获得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一一在大学的最大收获之后,人们又要求他们窒息这种怀疑态度而成为企业和政府官僚制度中的齿轮。千千万万的父母看不出这样做有什么不对,但是他们的子女中有很多人却开始采取另一种看法。他们互相转告:“他们是在用花言巧语蒙骗我们。他们在埋葬我们。我们再不能忍受了。我们要推翻它。” 美国技术一向都是美国的一种力量,是使人惊异而又有时担忧的根源... (查看原文)
    Tinalalala 1赞 2020-06-14 11:00:35
    —— 引自章节:第三十二章 走投无路
  • 10年前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能形成这10年的社会格局和经济形势,只需适当的栽培,和相应的经济形势变动。但并非所有小事都能产生这样的影响。 (查看原文)
    天若有情 1赞 2021-09-24 14:56:38
    —— 引自章节:第三章 骚乱
  • 在40年代里,美国式爱情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战时结婚快;二是战火平息后离婚也频繁;三是托儿所人满为患。在广岛被原子弹摧毁以前,突击结婚很流行。各种各样的宣传,都鼓励他们这样做。……在那些岁月里,美国每7秒就有一个妇女怀孕……二战以前的一切人口估计都完全没有用了。战争的年代并不停止生育,那几年里一直有“战时宝宝”生下来。出生率高达每年300万人。到1946年,也就是运输车开始把部队运回国的那一年,出生数字又比前一年多了50万。第二年又从这个已经是破纪录的数字再增加42万。到60年代中期,那些曾经做远景规划的人们发现美国多出了两三千万人,而人口变多最明显的就是十几岁的那一代…… (查看原文)
    地平线之梦 1赞 2023-02-19 21:14:52
    —— 引自章节:第十四章 与哈里相处的日子
  • (接上段)……,而这一代学生注定事情是特别多的。即使在约翰逊和戈德华特竞选总统的1964年,战时宝宝还未成年,大萧条时期的成年人在选民中还不到1/4。所以老一代和新一代之间的某些对立,是在约翰逊的总统第二任期期间才开始出现的。因为杜鲁门时期的某些看法和观念,到了父母们进入中年以后,就会对社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他们对这些(冷战的头20年发生的)变化,倒不一定太感兴趣。 (查看原文)
    地平线之梦 1赞 2023-02-19 21:14:52
    —— 引自章节:第十四章 与哈里相处的日子
  • 队步兵越过大道桥,到了对岸。安那考斯迪亚河边退伍军人阵营一片混乱,遍地都是包装箱、水果箱、鸡笼、麻袋与防雨纸搭建的窝棚、帐篷、披屋、房车残骸和晦暗帐篷的梄身之所,任何人可能都忍受不了这样脏乱的环境,和垃圾共处,这却是远征军亲属们唯一的家。他们蜷缩在黑暗中,祈求解脱,得到的却是新一轮的催泪弹。有的尖叫着逃命,有的藏了起来。支500人左右的队伍聚集在营边,边嘲笑队伍边唱:“胆小鬼!胆小鬼!胆小鬼!”种植菜园的退伍军人乞求步兵们不要践踏他们的庄稼,但是那些绿油油作物还是被睬得一片狼藉。据美联社报道,晚上10点14分,士兵们点燃了主阵营里所有棚舍,火焰在空中冒出50英尺高,并蔓延到附近的树林里,6所消防站的消防员都接到命令位置#307 kindle (查看原文)
    mystic corner 2019-11-27 17:23:56
    —— 引自章节:None
  • 广告的撰稿者们想尽办法来吓唬她,弄得她怕这怕那:怕口臭,怕狐臭,怕内衣臭,怕坐办公室把屁股坐大了,怕毛孔被堵塞了,怕刷牙流血,怕呼吸有香烟味,怕结肠功能衰竭,怕乳房下垂,怕脚癣。裙子要长过小腿肚(如果裙子不过膝,那准是个婊子)。有身份的妇女不戴上扣钟女帽就不能出门,就像丈夫没有戴上前檐下弯的呢帽就不能上街一样。她可以用“伊帕纳”牌牙膏(据说用了它就“一笑嫣然”)、“韦斯特医生”牌牙刷,甚至用“坦吉”牌口红,但是指甲油和染发水却不行。理发师那时还不懂得怎样染发,这样的事情体面的妇女们连谈都不敢谈。纽约大学化学专业有个聪明的青年学生,挨家挨户兜售自制的“克莱罗尔”牌染发剂,可是为了混饭吃,竟不能提“染发”,只能说给头发“上上色”。 (查看原文)
    无心 1赞 2011-03-14 13:13:52
    —— 引自第87页
  • 不论什么行业,大体都有一批独出心裁的奸商滑贾。约翰·D.洛克菲勒(他是旧式资本主义的象征,在《美国名人录》里傲然自称为“资本家”)1937年死了,这也许有象征意义。企业现在改由经理人员管理,他们都有新的操纵推销之术,并且倚仗尼尔森的“广告成效调查”。他们大吹大擂,说什么“利斯特林牌牙膏能把口腔细菌消灭百分之八十六点七”;说妇女们担心干家务活使得“脸干皮皱手粗”,害上了“星期一忧郁症”;说男人胡子没刮净,“下午五点脸上出现阴影”,丢了饭碗;说“体重九十八磅的瘦小子”无法找女朋友;说男人要是裤子没安上“塔伦”牌拉练,将为上流社会所不齿,等等,等等。(那时男人裤子多数仍然钉扣子。如果漏扣了一个,在有妇女在场时就互说暗语:“一点钟了”。听到这话,安上拉练的处之泰然,其他的毛头小伙子就得偷偷摸一下,看是不是“出现漏洞”了。) (查看原文)
    无心 1赞 2011-03-14 13:19:11
    —— 引自第216页
  • 同时还有人想出一个百试不爽的手法,以后各种政治远动无不加以利用。   这个手法的发明人是一个逃亡英国的比利时人,名叫维克托·德拉维利。他也跟戴高乐一样,天天从英国向本国同胞进行短波广播,叫他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1940年末的一个晚上,他在广播里建议,用粉笔在各公共场所写上V字,表示坚信盟军最后会胜利,让那些纳粹匪徒心神不宁。自从用十字纪念耶稣以后,再也没有什么符号比v字更加家喻户晓的了。v这个字母可以简代的词意之多,真是叫人意想不到。在塞尔维亚语里,v字代表“英雄气概”;在捷克语里,代表“胜利”;在荷兰语里,代表“自由”。英国广播公司对欧洲广播,开头就用贝多芬第五交响乐起首那四个音符,嘀-嘀-嘀-哒,变为摩尔斯电码,是三短一长,恰好也是v的符号。于是一时间欧洲各沦陷国家里,无论鼓门也好,拉汽笛也好,按汽车喇叭也好,叫服务员也好,都是“滴-滴-滴-哒”。朋友见面,伸出两个手指作v字形互相招呼。餐馆刀叉也摆成v字。不走的时钟都拨到11点5分。有色粉笔写的v字到处都是,连德国军官的专用厕所里也有。戈培尔想掩人耳目,将计就计说V代表德语的Viktoria(胜利),是希特勒完全胜利的意思,可是有谁信他呢,连德国人也不信。后来美国也视为时尚。百货店里有镶人造宝石的V字别针出售;在蒂芬尼商店,你还可以买一个用真钻石镶嵌成的v字别针,标价五千元。 (查看原文)
    无心 2011-03-14 14:42:12
    —— 引自第312页
  • 理查德·内尔和阿瑟·梅林是一家名叫惠姆-奥制造公司的合伙老板,在二次大战后,以不到一千元的资金开始制造弹弓。他们第一次赚大钱是在1957年制造弗里兹比。弗里兹比是一种轻巧的塑料盘,一个人扔给另一个人时,它会在空中慢慢飘滑过去。1958年3月,在纽约的一次玩具博览会上,有个熟人告诉他们,有一种大木圈很快在澳大利亚到处流行,孩子把它套在屁股上转着玩。回到公司后,内尔和梅林便开始制造木圈。但做了二十来个,就停下了。他们不喜欢木头的,想用塑料来试一试。到5月,他们做出了符合他们要求的东西,他们用花花绿绿的聚乙烯管做成三英尺大的圈,每只售价九角三分,可得毛利16%。惠姆-奥公司的这种新玩具定名为呼拉圈。   要取得这种玩具的专利权是不可能的,到劳工节时,便已有十多家公司依样仿制,另立商标出售。即使如此,惠姆-奥公司到9月初仍售出两百万个呼拉圈,获得纯利三十多万美元。接着,成年人也开始用呼拉圈来锻炼身体。生产数量激增,惠姆-奥公司的会计忙得不可开交。工人开始实行三班制。这年秋天,若把国内外的仿制品通通计算在内,呼拉圈的总销售量估计有几千万个。使用的人多得使欧洲的医学刊物纷纷发出警告,谨防因过度激烈而损伤身体。实际受伤的例子非常多。在荷兰的莱登,有个荷兰妇女被送往外科手术室去割除阑尾,但经医生检查,发现她的病实际上是腹肌受到损伤,而这完全是因为套上呼拉圈旋转过猛引起的。在英国,呼拉圈的销售量达到25万个,英国医学会发出警告说:“凡是已发现有心脏病的人都不能玩呼拉圈,凡是缺乏训练的人都不能一开始就玩得太猛。”在日本,医院急诊室里挤满了因玩呼拉圈而引起腰间盘脱出和脊椎骨错位的病人。有一次,一个孩子在东京街上因追赶一个滚跑的呼拉圈被车轧死,从此就严禁在街上玩呼拉圈。尽管如此,东京呼拉圈的销售量还是超过了三百万个。而且还有许多日本人排长队等候购买呼拉圈,队伍在银座一带长达几个街口。岸信介首相6... (查看原文)
    无心 2回复 2011-03-16 22:08:42
    —— 引自第1153页
  • 「美国人物画像:彼得·卡尔·戈德马克」   他干1906年12月2日出生于布达佩斯。他和爱德华·特勒、约翰·冯·纽曼和尤金·波尔·威格纳等人属于同一代杰出的匈牙利科学家。但在那几个人把自己的才能用于杀人技术时,他却成为通讯革命中的领先人物。那几位给美国造出了原子弹,而他却为美国发明了慢转密纹唱片和彩色电视,并展现出即将提供一个在声和色两方面都完全崭新的世界的前景。   彼得·卡尔·戈德马克的家庭原是富于发明创造的。他的叔祖父卡尔·戈德马克是十九世纪最使人感兴趣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叔祖父约瑟·戈德马克发现了制做红头火柴的主要原料——红磷。约瑟因反抗奥匈帝国政府,逃到美国,参加了南北战争,并给联邦军队发明雷管,对打败李将军作出了贡献。   彼得是个早慧的孩子,他承袭了约瑟的气质,把家里的浴室完全占用下来作实验室,惹得他的父母大为恼火。在他还未成年以前,他已组装了一架大型的电影放映机。后来,仍在青年时代,他就告诉老师们,说他在英国最有声望的物理学家欧纳斯特·拉瑟福德的一篇论文里发现了错误。他们都觉得好笑——最后他为老师们重作了拉瑟福德的试验,证明他自己是对的。   彼得在一份杂志里看到一位古怪的苏格兰袜子推销员约翰洛吉·贝尔德写的文章。这人在二十年代初期设计出一套原始的电视系统,竟使皇家学会相信他这设计可行,还说服英国广播公司同意让他试行播放。文章介绍了如何装配接收设备,并附有出售成套零件的广告。彼得定购了一套。若干年后,彼得描绘他所看到的结果说:“接收到的图像只有邮票那么大,跳动得非常厉害,你简直着不出是什么。而且有颜色——全是红的。但那却是我一生中最感兴奋的事。”   那兴奋的情景久久难忘。他在柏林理工学院获得了工程学学位,又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在维也纳大学时期,彼得曾在一系列音乐会上表演钢琴和大提琴,表明他也承袭了卡尔·戈德马克的才能。然而,还是贝尔德的... (查看原文)
    无心 1赞 2011-03-17 23:46:09
    —— 引自第1363页
  •   在进入原子时代的初期,有很多不得体乃至完全是粗俗的说法,可以归之于不理解。这个概念太大,人们马上掌握不了。根据爱因斯坦的公式,相当于一角镍币的十分之四的一克物质,能把一百万吨重的东西举到六英里高的山顶上,或者说,一口气就可提供充足的燃料,使威力强大的飞机日夜飞行一年。这样说说是一件事,但是要你接受已经出现的事实,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脱衣舞名舞星在广告里可以把自己标榜为“原子弹”。萨姆·戈尔德温【美国著名电影制片商。美语称戈尔德温主义,意即用词往往离奇古怪。——译者】不幸说过:“原子弹么,那是象炸药一触即发的。”但他们和阿肯色州新港市一个农场主一样,对核裂变一无所知。那个农场主以为橡树岭市真有一个“原子弹公司”,于是他写信给这个并不存在的公司说,“我地里有些树桩,想把它炸掉。请问贵公司有无这样规格的原子弹?要是有的话,请函复我并把价格告诉我。我想用原子弹该比用炸药好些。”很多人嘲笑阿肯色那个乡巴佬,其实他们对链式反应的知识,也和他一样无知。更多的人根本就不能相信或者不肯相信链式反应。 《纽约时报》的威廉·劳伦斯准备随同第二颗原子弹去长崎,他好奇地看着那个“胖子”。他想,这东西“造型真精美,任何雕刻家要是能够塑造这样的东西,都会引以为荣的。”尽管他曾参观过在阿拉莫戈多沙漠上的试验,他还是怀疑,“这个看上去好好的、设计又是那么精美、操纵又是那么安全的东西,难道会在不到转瞬的工夫就把整个城市和它的人口全部消灭么?”其实不但可以,而且已经干过一回了。8月9日又再干一次,又毁灭了第二个目标城市的三万五千人。甚至就在这时,还是有人怀疑。在提尼安岛上,太平洋战略空军司令卡尔·斯帕茨中将把从新墨西哥州运来准备飞往长崎的U-235那个箱子的尺寸观察了一会,就对康耐尔大学的查尔斯·贝克博士说:“当然啰,这里面装着的物质的原子,只是起着引爆作用,引起长崎上空的原子爆炸。”“不,将军!”多... (查看原文)
    无心 2011-03-18 10:47:20
    —— 引自第1页
  •   有一派历史学家认为,在帮助我们了解过去方面,重大事件也许还并不如——几封信、压在旧书里的几朵花、几张过时的舞会节目单、曾为人所喜爱因而不忍抛弃特意加以珍藏的玩具之类——一些普通人无众留下的小物品。建筑下人常会偶然发现埋截在大邸宅下的这类东西的窖藏。有时他们甚至可能找到象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埋截在会址下的韦斯汀豪斯文物窖藏那样精致的东西。这类发现常常引起极大的好奇心,年代更久远的则更会引起许多人纷纷猜测这件或那件东西对当时的人有什么意义。由于美国人愈来愈流徙不定,留下这类窖藏的可能性愈来愈小了,但如果摇曳音乐的一代留下那么一个——比如在一个仓库里藏下象菲伯·麦吉童话中所说那么大小一个橱柜——那也许就可以让我们看出他们是什么样子,他们忍受过什么痛苦,他们曾有些什么梦想,哪些梦想已经实现,哪些破灭了。   如假想有那么一个橱柜,我们将在最上一层里看到一把钢架网球拍子,几本讲饮食卫生的书,一条宽领带和屁股特肥的女式衣裤。在这些东西后面是一幅“欢迎战俘回国”的标语,一幅为下落不明的军人写的标语(“只有河内知道”),和一枚和平徽章;然后是一枚古铜色的鱼雷艇领带别针,几盘录有“卡姆洛特”、阿尔洛·古斯瑞的“艾利斯的饭店”和卡洛尔·钱宁的“你好,达莉”的录音带在这些东西后面,压在一个角落里一堆蜡染蓝布裤子下面,还有几本看得很旧的《范妮·希尔》和《一个跳蚤的自传》。   柜子的第二层几乎放满了各种衣服:一件紧身女服、一套灰法兰绒衣服、一顶窄边男呢帽、几条窄得不象样的领带、一顶熊皮儿童帽和一顶帽带上印着“我爱艾克”标语的硬草帽。藏在这些衣服下面有一件过时的妇女用品:装在一个白塑料盒里的子宫帽。再往里有一根奇特的小银别针。那针样子很象一只在脚跟处有一个窟窿的男鞋鞋底。在它旁边是一套“窈窕淑女”唱片、一张艾迪斯·皮艾弗唱的“他哭了”的唱片、一个涅基·丁克工具箱、一顶军帽和一个已坏了的贝... (查看原文)
    无心 2赞 2011-03-20 11:21:30
    —— 引自第1822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0 11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