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婆罗门教和佛教是古代印度的两大主要宗教。两教中的哲学思想构成了印度古代哲学的基本内容。姚卫群编著的《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是对婆罗门教哲学和佛教哲学中的主要思想进行的系列专题比较研究,主要包括发展线索与远古圣典,事物根本与基本构成,思维方法与逻辑推理,伦理观念与修行理论,恒常变化与轮回解脱以及思想交锋与文献记述等。研究中涉及的婆罗门教哲学的主要文献是吠陀奥义书、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中的根本经典及古代的相关注释等。研究中涉及的佛教哲学的主要文献是印度早期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后期佛教中的有关经论等。本书对两教中的这些文献的主要哲学思想进行了认真梳理,选择了其中一些最有代表性或极为重要的思想观念进行对比研究。
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的创作者 · · · · · ·
-
姚卫群 作者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婆罗门教与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线索及在思想史上的作用
第二章 吠陀奥义书对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影响
第二编 事物根本与基本构成
第三章 因果观念
第四章 极微理论
· · · · · · (更多)
第一章 婆罗门教与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线索及在思想史上的作用
第二章 吠陀奥义书对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影响
第二编 事物根本与基本构成
第三章 因果观念
第四章 极微理论
第五章 心识理论
第六章 我的观念
第七章 神观念
第八章 事物形成理论
第九章 事物类别理论
第三编 思维方法与逻辑推理
第十章 真理观念
第十一章 虚妄观念
第十二章 同异观念
第十三章 逻辑与辩论理论
第十四章 量论
第十五章 遮诠法
第四编 伦理观念与修行理论
第十六章 苦乐观念
第十七章 善恶观念
第十八章 禅定思想
第十九章 修行理论
第五编 恒常变化与轮回解脱
第二十章 常与无常观念
第二十一章 轮回观念
第二十二章 解脱观念
第六编 思想交锋与文献记述
第二十三章 两教的对立与相互批判
第二十四章 婆罗门教哲学文献中与佛教有关的内容
第二十五章 佛教文献中对婆罗门教思想的记述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部派佛教中派别众多,此处仅举其中论述心识问题较典型的说一切有部的观点。 如《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三十八中说:“问曰:心、意、识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无有差别,心即是意,意即是识,如是等皆同一义,无有差别。如火名火,亦名炎,亦名炽,亦名燋薪……一心法有三种名。复有说差别者,名即差别,是名心,是名意,是名识。复次,过去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复次,说界时名心,说入时名意,说阴时名识。”《俱舍论》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述。该论卷第四中写道:“论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复有释言:净不净界种种差别故名为心,即此为他作所依止故名为意,作能依止故名为识。故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这些论述表明,当时佛教的主要观点是,心“心、意、识在“体”上没有差别,而在作用上有差别。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心识理论 -
主要记述早期佛教思想的佛典中都对“无我”有不少相关论述。如佛教的所谓“三法印”之说(即三种验证是否为佛教学说的标准)中就包含这方面的思想。《杂阿含经》卷第十中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这里说的无常、无我和涅槃其实是一致的,即无常自然没有永恒不变的主体,认识到没有这种不变主体也就不会有为追求永恒存在或占有而出现的烦恼,这样也就达到了涅槃。《长阿含经》卷第“二中说:“佛告比丘:复有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法?一者观身不净,二者观食不净,三者不乐世间,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无常想,六者无常苦想,七者苦无我想。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这里讲到的七法实际也是一致的,里面的观念都可与无我联系起来。其中谈到的身体和食物的不净以及死都是说事物会变腐,不能长久;这里说的不乐世间和无常想也是说世间事物不可能长久,在轮回中的事物最终是苦,乐总是短暂的。这都是由于事物有无我本质,没有一个永存不变之体。这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早期佛教强调了其对世间事物的一个重要看法——无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佛教关于“我”的观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的人也喜欢 · · · · · ·
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蔚藍 (地狱之国)
婆罗门教“法典”要求的修行有“四行期”:梵行、家居、林居、遁世。少时学习圣典,行入教礼,祭祀及各种生活仪轨;成年后结婚求财祭祀,过世俗生活,履行世俗义务。年纪渐大,出家隐居山林,学习苦行,最后单独实践苦行,离欲静虑,直至解脱。 由此来看,婆罗门的修行要求投入世俗生活,然后再离弃它。是从有到无的渐进过程。还是比较顺的。2019-07-05 10:58:59
-
蔚藍 (地狱之国)
「奥义书中所使用的这种把握最高本体的方法也成为“遮诠法”。这些思想家认为真正实在的东西只能在否定具体属性的过程中去直觉(体证),认为这样才能领悟宇宙和人的奥秘。」 ——佛教的双遣、遮诠也不是无源之水。2019-05-16 09:30:57
-
蔚藍 (地狱之国)
「奥义书中所使用的这种把握最高本体的方法也成为“遮诠法”。这些思想家认为真正实在的东西只能在否定具体属性的过程中去直觉(体证),认为这样才能领悟宇宙和人的奥秘。」 ——佛教的双遣、遮诠也不是无源之水。2019-05-16 09:30:57
-
蔚藍 (地狱之国)
婆罗门教“法典”要求的修行有“四行期”:梵行、家居、林居、遁世。少时学习圣典,行入教礼,祭祀及各种生活仪轨;成年后结婚求财祭祀,过世俗生活,履行世俗义务。年纪渐大,出家隐居山林,学习苦行,最后单独实践苦行,离欲静虑,直至解脱。 由此来看,婆罗门的修行要求投入世俗生活,然后再离弃它。是从有到无的渐进过程。还是比较顺的。2019-07-05 10:58:59
-
蔚藍 (地狱之国)
婆罗门教“法典”要求的修行有“四行期”:梵行、家居、林居、遁世。少时学习圣典,行入教礼,祭祀及各种生活仪轨;成年后结婚求财祭祀,过世俗生活,履行世俗义务。年纪渐大,出家隐居山林,学习苦行,最后单独实践苦行,离欲静虑,直至解脱。 由此来看,婆罗门的修行要求投入世俗生活,然后再离弃它。是从有到无的渐进过程。还是比较顺的。2019-07-05 10:58:59
-
蔚藍 (地狱之国)
「奥义书中所使用的这种把握最高本体的方法也成为“遮诠法”。这些思想家认为真正实在的东西只能在否定具体属性的过程中去直觉(体证),认为这样才能领悟宇宙和人的奥秘。」 ——佛教的双遣、遮诠也不是无源之水。2019-05-16 09:30:57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六道轮回爱为基__佛学 (睡眠兄弟)
- 2018购书 (济贫院长正太喵)
- 印度与南亚 (豆瓣用户)
- 印度 (三木)
- Indian Philosophy (सिद्धमो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子哉 2020-08-05 19:03:50
怎么说呢,大佬已经出了好几本类似的书了,所以再出就有炒饭和兑水嫌疑。大佬还是很有实力的,但希望大佬适可而止,希望多出研究著作,而不是这种跟教材似的东西。
0 有用 蔚藍 2019-07-06 22:00:52
人类的思想从来都不是平地高楼,而必然是建立在前贤基础上的。大体来说,除了缘起性空,佛教的理论概念几乎全部来源于婆罗门教,发展到密教后又归于母体。而婆罗门教在发展中,亦吸收借鉴了佛教的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斗争发展,二者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1 有用 曾经沧海 2022-02-10 14:04:57
结构是不错的,但是内容让人一言难尽,一套东西重复说了差不多十遍
0 有用 再见达洛维 2022-01-02 17:01:27
从不同角度和正反两面解读,很像入门教材,尤其梵我一如和缘起性空这两教的主流思想核心是说透了。比较研究就很好读。
0 有用 象饮 2017-05-31 22:58:27
有些重复啰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