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唯一正式授权传记
原作名: The Beatles: The Only Ever Authorised Biography
译者: 林东翰
出版年: 2015-6
页数: 528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50470
内容简介 · · · · · ·
披头士唯一正式授权的传记,中文简体版首度出版!
The Beatles,一个让整个世界为之疯狂的名字!没有他们,Blur、Radiohead、Oasis、Coldplay……全球90%的乐队将不会存在,村上春树不会写出《挪威的森林》,许巍也不会走上音乐道路。在那个年代 ,他们引领了无数革命性、颠覆性的潮流;他们怒放青春,用音乐改变了历史;他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世界的表达,直达我们内心,到今天依然深深感动着全人类。
作为现代音乐的唯一传奇,他们的故事被赋予了无限的神话色彩,没人能说清完整的真相;即使有人说出来,也一定会有其他人质疑。
为了创作这本传记,作者获得披头士官方的唯一正式授权,得以深入采访披头士成员及其亲友、旧识、师长、合作伙伴等,近身侧写披头士活动,见证了他们重要的创作及录音过程,并把这一切详细地记述了下来。从利物浦到伦敦,从征服美国到席卷全...
披头士唯一正式授权的传记,中文简体版首度出版!
The Beatles,一个让整个世界为之疯狂的名字!没有他们,Blur、Radiohead、Oasis、Coldplay……全球90%的乐队将不会存在,村上春树不会写出《挪威的森林》,许巍也不会走上音乐道路。在那个年代 ,他们引领了无数革命性、颠覆性的潮流;他们怒放青春,用音乐改变了历史;他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世界的表达,直达我们内心,到今天依然深深感动着全人类。
作为现代音乐的唯一传奇,他们的故事被赋予了无限的神话色彩,没人能说清完整的真相;即使有人说出来,也一定会有其他人质疑。
为了创作这本传记,作者获得披头士官方的唯一正式授权,得以深入采访披头士成员及其亲友、旧识、师长、合作伙伴等,近身侧写披头士活动,见证了他们重要的创作及录音过程,并把这一切详细地记述了下来。从利物浦到伦敦,从征服美国到席卷全世界;从洞穴俱乐部,到艾比路录音棚,再到屋顶演唱会;戴维斯亲身见证了披头士处于音乐创作的巅峰时期,成为横扫全球的超级巨星、史无前例的文化现象,也见证了他们内爆、分裂、渐行渐远,走上各自的道路……
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这本书成为最权威、最可信的披头士传记,也是被引用最多的披头士传记。本书历经5次再版,作者为2010年的最新版本增加“前言”“后记”,叙述了这本传记产生的过程,更新及补充了不少逸事。
《披头士:唯一正式授权传记》中文版根据最新版本引进翻译,更增加近100幅披头士摄影作品、签名、手稿等重要独家资料,让读者直观地感受披头士的成长历程。
-----------------------------------------------------------------------------------------------------------
编辑推荐:
“披头士是那种这个世代里不复存在的年轻人,怀着天真和美好,为整个时代唱出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他们无畏无惧,一路向前疯跑,没有边界,没有地平线的感觉;他们满怀自信可以创造一切、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他们如同婴儿一样蜷缩成一团躺在大地上的安宁;他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世界直达我们内心的诉说……反叛与觉醒,疯狂而美好,什么是青春?这特么才是青春呀!
◎披头士乐队唯一正式授权传记,中文简体版首度面世,由中信出版集团新锐出版品牌新思文化出品,纪念列侬逝世35周年、披头士组团55周年。
◎作为披头士乐队唯一的授权传记作家,戴维斯历经18个月对披头士贴身跟踪、深入采访。他对披头士及其持久魅力的独特理解,让这本传记的写作获得了披头士的极大合作与鼓励,也成就了这本最权威的披头士传记。
◎真实、可信、坦率、生动,《披头士》是在历史现场留下的第一手见证,充溢着新鲜的气味,带给读者Live级的阅读现场感;被《时代周刊》赞誉为“有史以来,最坦率敢言的合法授权传记”;《滚石》《新闻周刊》《时代周刊》《出版人周刊》等欧美媒体一致公认的最佳披头士传记。
◎全球畅销的摇滚经典。这本书伴随着披头士成长,是披头士乐队音乐人生历程的完整记录;历经5次再版,畅销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如果说披头士定义了那个时代,那么这本全球超级畅销书定义了披头士。
◎“深度摇滚书写”的经典示范之作。这本书见证了摇滚乐的关键时代,其“认真把摇滚乐当成一门艺术” 的书写态度、扎扎实实的素材整理、持平清明的叙述笔调,长期以来被传记作家们借鉴、模仿,成为后世所有摇滚乐手传记的“参考标准”。
◎这是摇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也是我们这辈子最接近披头士的一刻!多年来,关于披头士的书何止千百本,这本书却披头士乐迷奉为“圣经”,成为摇滚乐迷的必读经典。中文简体版的面世,正如著名乐评人马世芳感叹的:是迟来的“补课”,仍让人衷心欢喜。
◎不只是音乐,不只是披头士的故事,这也是一段让你我的青春重生的摇滚旅程。每个人心中,一定都有一首陪伴自己度过青春岁月的披头士音乐。读《披头士:唯一正式授权传记》,让音乐回响心底,让时光逆流而上,重温一次青春的记忆。
◎崔健、许巍、汪峰、五月天等两岸三地音乐人跨世代致敬摇滚偶像,著名乐评人马世芳、胡子平专文导读推荐,带领我们一起Rock,走进披头士的世界。
-----------------------------------------------------------------------------------------------------------
媒体评论:
有史以来,最坦率敢言的合法授权传记。
——《时代周刊》(Time)
我们这个世纪的最重要的记录。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传媒大师)
和披头士有关的图书已经数不胜数,但这本书依然是最好的一本,值得拥有!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戴维斯的辛勤工作和披头士对他的极度信任,让我们有幸能看到这些年轻音乐人的真实人生,他们仍是趣味十足、同样会犯错、有血有肉的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有着属于自己的经历、烦恼和祈望。
——《新闻周刊》(Newsweek)
一本完全为披头士而写的书,用严谨的态度述说整个故事,将它写下,就此一次解决;以便要是别人一再地问起那些相同的蠢问题时,就可以告诉他们:一切尽在此书中!嘿,这个主意不是很好吗,怎么样?
——作者和披头士聊《披头士》
-----------------------------------------------------------------------------------------------------------
名人致敬:
“披头士”的意义,就是将一股反叛的精神主流化,这才是摇滚乐。
——崔健(中国摇滚教父)
我当初走上音乐之路就是因为对披头士乐队的喜爱,英国摇滚文化对我的创作影响是最大的。
——许巍(摇滚音乐人)
披头士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我觉得孤立无助的时候,我去听他们的歌曲,去体会他们所写的东西,就会给我希望。
——汪峰(摇滚音乐人)
对我来说,披头士是我在音乐上很重要的一个启蒙者。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披头士常常是我人生困难和疑惑时最重要的导师之一。从他们的歌里面可以得到很多的解答、很多的力量、很多的启示。
——五月天(摇滚乐团)
有时候怀一怀旧也挺好,虽然曾经的一些事情我没有赶上,但是间接的信息同样能把人拉回到过去,仿佛就像亲身经历过一般。也许是一种终生无法亲历的遗憾,也许是一种无法抵抗的诱惑,也许心里总是有一种60年代的情结……总之,披头士对我来说总有无法摆脱的魅力。
——王小峰(专栏作家、乐评人)
多年来,关于披头士的书何止千百本,这本“古老”的作品,却一直被看作乐迷必备的经典。原因并不只是亨特•戴维斯获得披头士授权,得以提供大量第一手、详尽丰富的成长故事和历史资料(尽管这些素材确实精彩绝伦)。它最大的意义,是在那个“摇滚书写”相对荒芜的年代,认认真真地把披头士当成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家”,就像为画家和诗人作传那样,以持平、清明的笔调,建筑在扎扎实实的素材上,打造出来的深度记录。
——马世芳(广播人、文字工作者)
倘若说披头士的故事还在超越一般乐团的话,那么最大的功臣应该仍是列侬和保罗两人,因为当披头士逐渐成为另一种造神运动的同事,他俩则亲手将它逐渐浮夸膨胀的表象拉回到凡人的位置。是的,他们都仍然只是自私、贪婪的个体,但也因为这些故事所流露的人性,才让披头士真实地存活在每一位乐迷的心中。
——胡子平(资深乐评人)
作者简介 · · · · · ·
亨特•戴维斯(Hunter Davies)
英国著名作家,一路亲身见证了披头士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乐队。
他是公认的“最权威最著名的披头士通”,其著作超过三十本,尤以披头士相关著作最为知名。其中,传记《披头士》历经5次再版,售出至少48种语言版权;2008年,出版《披头士歌词集》(The Beatles Lyrics Book);并在2012年出版了《列侬书信集》(The John Lennon Letters)。
早年担任新闻记者期间,为《独立报》(Independent)、《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以及《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等媒体撰写专栏,也多次为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广播电台(BBC Radio 4)制作广播节目。
目前,他与妻子英国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福斯特(Margaret Forster)生活在达特茅...
亨特•戴维斯(Hunter Davies)
英国著名作家,一路亲身见证了披头士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乐队。
他是公认的“最权威最著名的披头士通”,其著作超过三十本,尤以披头士相关著作最为知名。其中,传记《披头士》历经5次再版,售出至少48种语言版权;2008年,出版《披头士歌词集》(The Beatles Lyrics Book);并在2012年出版了《列侬书信集》(The John Lennon Letters)。
早年担任新闻记者期间,为《独立报》(Independent)、《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以及《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等媒体撰写专栏,也多次为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广播电台(BBC Radio 4)制作广播节目。
目前,他与妻子英国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福斯特(Margaret Forster)生活在达特茅斯。
-----------------------------------------------------------------------------------------------------------
译者简介:
林东翰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喜爱音乐、电影,对摇滚、爵士、蓝调音乐有研究。兼职翻译、编辑、插画。
-----------------------------------------------------------------------------------------------------------
导读者简介:
马世芳
写作者、广播人,生于1971年夏。大学时代开始在电台引介经典摇滚乐,曾数度担任台湾“金曲奖”评审。著有散文集《地下乡愁蓝调》,译有《列侬回忆》。现居台北,仍持续撰写杂文、专栏与音乐文字。
目录 · · · · · ·
导言
第一部 利物浦
01.约翰•列侬
02.约翰•列侬与采石者
03.保罗•麦卡特尼
04.保罗•麦卡特尼与采石者
05.乔治•哈里森
06.乔治•哈里森与采石者
07.约翰•列侬,艺术学院时期
08.从采石者到月亮狗
09.斯图•萨克利夫,苏格兰之行与银色披头士
10.卡斯巴俱乐部
11.汉堡之行
12.阿斯特丽德•基尔舍与克劳斯•沃尔曼
13.利物浦——利瑟兰与洞穴倶乐部
14.停滞时期——利物浦与汉堡
15.布莱恩•爱泼斯坦
16.布莱恩签下披头士
17.迪卡唱片与皮特•贝斯特
18.林戈•斯塔尔
19.林戈•斯塔尔与披头士
第二部 伦敦与全世界
20.乔治•马丁与迪克•詹姆斯
21.巡回演唱
22.披头士狂热
23.美国之行
24.英国与重返美国
25.巡回演唱结束
26.布莱恩•爱泼斯坦之死
27.从药物到追随玛赫西
第三部 1968年
28.朋友与至亲
29.披头王国
30.披头士与他们的音乐
31.约翰
32.保罗
33.乔治
34.林戈
终章
1985年版后记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大约就在乔治姨丈过世的那段时间,另外一个人在约翰·列侬的生命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朱莉娅。她总和咪咪保持联系,然而咪咪很少和约翰谈到她的事。她显然十分想看到约翰长大、变成熟、成为大人的样子。而约翰呢,现在已经是个青少年了,甚至对她更加感兴趣了。那时和她在一起的男人跟她生了两个女儿。 “我的第一件彩色衬衫是朱莉娅送我的,”约翰说,“我开始去她住处找她,我见过她的新男人,觉得他也不怎么样。我叫他‘紧张大师’(Twitchy)。不过其实他人还不错。 “朱莉娅好像变成我的小阿姨,或像个大姐姐。当我逐渐长大时,和咪咪争吵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我经常去和朱莉娅住在一起共度周末。” 对于朱莉娅在约翰生命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他们所有人的影响,皮特·肖顿和伊万·沃恩这两个约翰最忠实的朋友都还有着很鲜明的记忆。 皮特·肖顿记得,大概是他们在采石河岸中学的第二或第三年的时候,才开始听说朱莉娅的事。那时他们两人经常被事先警告别做坏事。通常是皮特的父母和约翰的咪咪阿姨出言警告他们。不过他们两人对这些警告都很不屑地冷嘲热讽。后来朱莉娅出现了,而且还会和他们一起公然取笑老师、母亲们和其他人。 “她很棒,”皮特·肖顿说,“很迷人的女士。当我们告诉她,我们将会有什么遭遇,她只是要我们别在意。我们非常爱她。她是唯一和我们同类的人。她会告诉我们一些我们想听的事情。她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找乐子,就像我们一样。” 朱莉娅住在阿勒顿,他们放学后时常去看她。有时候她也会来看他们。“有一次我们遇到她,她用一条衬裤当头巾披在头上。衬裤的裤管就垂在肩膀后面。她假装不知道别人正盯着她看。我们笑得东倒西歪。” “ 伊万认为是朱莉娅助长了约翰·列侬的叛逆性格。她对任何事都采取鼓励的态度,对他的所作所为都一笑置之,不以为意;而咪咪则会禁止他做某些事——虽不外乎是像大多数的母亲那样,尽可能不让他染上抽烟、喝酒的坏习惯。咪咪虽然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07.约翰•列侬,艺术学院时期 -
他们会自称“采石者”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他们的衣着装扮全都像不良少年似的,头发像猫王那样高高地梳拢起来往后梳得油亮。约翰·列侬则是他们之中最大条的不良少年,这也就是有些妈妈只要看过他一次,或者甚至没见过人只听闻他的事迹,就会警告她们的孩子别跟他来往的另一个原因了。 在1956年后期,“采石者”组成的最初几个月,那时约翰·列侬大概是在学校的日子很难混,对乐队的事变得非常不热心,也很不持续。他们通常表演不超过几个星期,成员来来去去的,就看谁会在舞会上出现,或是有谁想来试试看。 “一切不过是个笑话,”皮特·肖顿说,“组团这件事。当时噪音爵士乐正流行,所以每个人都努力要搞点儿什么名堂出来。我会演奏洗衣板,那是因为我对音乐根本毫无概念,只是约翰的朋友,所以我就一定要加入。” 由于约翰·列侬是队长,所以经常发生争执,这也导致有些人离队。“我会和人家争吵,是因为我要他们出去。一旦你们打了起来,那事情就玩完了,你就得离开这儿。”奈杰尔·惠利(Nigel Whalley)是固定参加的成员之一,偶尔会演奏,不过最主要是尽量帮他们找演出机会,扮演像经纪人般的角色。 同时期在利物浦学院也出现同样的情形,乐团像蘑菇般一个个冒出来,不过伊万·沃恩却把莱恩·加里从专科学校那儿带到约翰·列侬的乐团。他们对此举似乎颇为欢迎。 1957年7月6日,他从他学校带了另一个朋友一块儿来见约翰·列侬。 “我知道这个小子很棒,”伊万·沃恩表示,“我只会找一些很棒的家伙去见约翰。” 这次见面的场合在伍尔顿教区教堂的教会义卖会,就在离约翰家不远的地方。约翰认识那里的人,也得到他们的许可让他的乐队来表演。 伊万·沃恩在他的学校就经常谈论约翰和他的乐团的事。他知道他的朋友对这类东西很感兴趣,不过伊万自己倒是兴致不高。 “那天咪咪就对我说,我终于干出这种事了,”约翰说,“我现在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不良少年了。那天我好像是万人嫌,不是...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08.从采石者到月亮狗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披头士"的人也喜欢 · · · · · ·
披头士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读后感一篇(大量摘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好几年(2003年出版),一直想读,但每次都想,一本500多页的书,等我哪天买回家再好好读吧。 去年底几次光顾我们家附近的公共图书馆,看见书架上躺了3本这书,也是很好奇一本“授权传记”能写到什么份上,一个记者贴身采访The Beatles又能采访到什么份上,于... (展开)> 更多书评 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商周 (20031024)8.7分 88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mpany (2006)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mpany (2010)暂无评分 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披头士的评论:
feed: rss 2.0
35 有用 lemonsino 2015-07-17 22:31:11
走到“披头士狂热”一章的时候,书已经过半,之前就是John、Paul、George熬过的7年。从不好好读书的学生时代开始,挫败,成功,那突然的成名是怎么回事我依然没缓过来。Beatles厉害的地方可能就在成功的时候丢弃它,不断尝试最新的事物,“我们已经戴着一顶可笑的帽子了,所以我们就摘掉它,另外找一顶来戴。”还真不是一本单纯的粉丝手册,有已经非常熟悉的八卦,也有创作的过程(John和Paul的写歌... 走到“披头士狂热”一章的时候,书已经过半,之前就是John、Paul、George熬过的7年。从不好好读书的学生时代开始,挫败,成功,那突然的成名是怎么回事我依然没缓过来。Beatles厉害的地方可能就在成功的时候丢弃它,不断尝试最新的事物,“我们已经戴着一顶可笑的帽子了,所以我们就摘掉它,另外找一顶来戴。”还真不是一本单纯的粉丝手册,有已经非常熟悉的八卦,也有创作的过程(John和Paul的写歌过程是有点出乎我意料),从每人的父母辈开始写起(太长了,但似乎说明了最后是中产阶级的胜利x),本书结束的时候每个人都还没有分手或离婚,离群索居的生活看起来也没有太大问题,都把四人看做一个整体……看John说想带着妻子孩子和beatles其它成员永远到一个小岛上居住,我一下就泪目了。 (展开)
1 有用 Bla©kie 2016-01-19 20:06:34
作为一个常年爱开脑洞星人真不太适合看传记,料太多太足,稍微看几段就觉得脑子被脑洞挤爆了,猪脚们面对传记作者的坦诚“剖白”经常无法直视。最精彩的还是第一次汉堡之行,无知傻boy超级囧又超级欢乐的摇滚大作战。
1 有用 氢氦锂铍 2022-08-23 02:29:44
2022/12 重温部分内容。或囿于写作时间和内部人士意见,本书内容确有肤浅琐碎之处,对人物的理解也略显表面。个人认为对此书也无需苛责,毕竟是早年授权传记,在爆料量和复杂性上很难提出高要求。至于评论区质疑的“为什么再版不把结构修订得好一点”,作者的理由是:相比此书的“可读性”和关于披头士观点的“深度”“正确性”,更注重传达它的原汁原味——在一切尚未定论时,对几个已经成功但还没有老去的小伙子的了解和... 2022/12 重温部分内容。或囿于写作时间和内部人士意见,本书内容确有肤浅琐碎之处,对人物的理解也略显表面。个人认为对此书也无需苛责,毕竟是早年授权传记,在爆料量和复杂性上很难提出高要求。至于评论区质疑的“为什么再版不把结构修订得好一点”,作者的理由是:相比此书的“可读性”和关于披头士观点的“深度”“正确性”,更注重传达它的原汁原味——在一切尚未定论时,对几个已经成功但还没有老去的小伙子的了解和猜测的过程。 总结:披头士爱好者入门读物。对于深度粉丝来说完全不够,但对于只想简单了解的人来说,也可顶用,毕竟还有前言和再版后记作为补充。 (展开)
0 有用 上巳 2015-06-18 23:26:24
厌恶
2 有用 路米內 2015-08-17 00:24:50
即便有09年前言,85版后记两篇长文,还是不能弥补这本披头士较为权威的传记内容最迟到1968年就截至的遗憾,(那时最年长Ringo和Lennon才28岁,George才25岁)。但是就其所有的内容来看,结构上多线并行,语言上口语化且有不少小幽默,加之有大量的访谈素材(引述"e)呈现出一种记者式风格,仍然值得一读。还有一章专门描述了几人创作音乐的场景,当然应该满足不了对披头士音乐内容有所贪恋... 即便有09年前言,85版后记两篇长文,还是不能弥补这本披头士较为权威的传记内容最迟到1968年就截至的遗憾,(那时最年长Ringo和Lennon才28岁,George才25岁)。但是就其所有的内容来看,结构上多线并行,语言上口语化且有不少小幽默,加之有大量的访谈素材(引述"e)呈现出一种记者式风格,仍然值得一读。还有一章专门描述了几人创作音乐的场景,当然应该满足不了对披头士音乐内容有所贪恋的读者,没有涉及过多的歌曲的背景故事和音乐性的评价。究竟还是来得晚了些,台湾是03年就出版了,翻译和注释都比较到位。(一时兴起还登了北方音乐公司NMC现在的网站看了看,如今旗下的艺人都是些死金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