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的原文摘录

  • 中国皇朝,向来以汉、唐为最重要的时代。假如借用佛家“成、住、坏、空”的说法:汉代是充实华夏,完成“中国”本体的“成”;唐代则是取精用宏、开展性的“大成”。人类历史上,许多地区都有过“盛世”,往往在极盛巅峰开始下降。在此以后,又往往有一段过程,该一复杂系统逐渐固定、僵化,而逐渐衰败。唐代的巅峰是在玄宗开元年间,天宝以后,安史乱起,唐代逐渐过了升降交点。根据佛家所谓“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唐代的“大成”之后,应是“住”的阶段:巅峰在此,下坡也在此开始。 (查看原文)
    芝麻 1回复 12赞 2022-03-30 21:16:35
    —— 引自章节:第七章 隋唐的天下国家…………122
  • 相对言之,蒙元是征服者,以武力压制中国人,乃是弱肉强食难免的现象。朱明以驱逐胡人为口号,应以同胞对待中国百姓。可是,太祖杀伐立威,又将专制极权制度化,有明一代始终未曾改革。更可悲者,满清入主中原,沿袭明代制度,再加上征服王朝的武力镇压,于是中国人生活在专制极权的统治下长达六七个世纪之久。这一长期的压迫,斲丧中国人的自由,扭曲中国人的人权,对中国民族性造成的伤害,至深至巨。 (查看原文)
    应天长在水长流 1赞 2016-01-30 12:37:36
    —— 引自第166页
  • 儒生是寄生在政权的体制内,朝代可以改变,可儒家权威及其造成的社会制度却是长久存在,难以改变。这是中国历史的吊诡性:稳定——甚至超高度的稳定,却难以适应外力引起的新环境。 (查看原文)
    30°⊙ 2赞 2016-03-03 22:35:24
    —— 引自第136页
  • 在今天东亚的中国地区,长久以来并没有形成西方“民族国家”的观念。也就是说,政治共同体是一个天下性的大结构,在这个“天下”的下层,才有各种其他的区块。这个区块在没有进入中华圈以前—甚至以后—可能都是以自己的文化作为归属。在中华大圈子之内,所谓“百姓”,这“姓”字其实就相当于英文中的“nation”,而不是今天的“surname”。这种基本观念上的差异,使中国人在讨论民族意识时常常有和西文用法不太一致的地方。这是我们这本小书讨论中华民族问题时必须理解的一个大前提。 (查看原文)
    豆友53591177 2赞 2021-10-13 22:01:31
    —— 引自章节:绪 论 在全球化的时代审察自己
  •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边界,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于是,即使在古代各地的居民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经过如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中原”居民,已经是来源复杂的混合体。“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混合,终于熔铸为一个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 中国古代的这一格局,和欧洲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欧洲,一批又一批新进入的族群,凌驾在当地人之上成为“贵种”,没有融合各种族群的机制,致使族群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整个欧洲核心不断转移,由爱琴海周边移到地中海的意大利,又移到西欧的法国,又分化为日耳曼的中欧和大西洋上的英伦,最后转移到北美大陆。欧洲的东部从罗马分裂后又自成局面,与西欧、中欧分道扬镳。各个核心之间难以融合,多有抗争。独一真神的信仰又具有强大的排他性,更使得族群之间的冲突至今不能消减。 (查看原文)
    应天长在水长流 1赞 2016-01-30 12:28:48
    —— 引自第47页
  • 在这种观念下,唐代的天下其实也没有边界。整个唐代,在北方、西方都没有长城,也没有边塞,那是一个开放的领土。任何族群愿意归属,其领袖都可以取得中国的官称,被列入大唐天下之内。这是一个开放的天下秩序,有极大的包容性,也有极大的弹性。 相对于汉代的天下秩序,唐代又有所不同。汉代的天下秩序,最重要的观念乃是皇帝承受天命,作为普世的共主。汉代在逐渐扩张的过程中,很重视中央的号令直达地方,也重视将地方的俊彦纳入统治机制。汉代重视的是从上到下坚实的结构,而唐代的机制则大开大阖,来者不拒,向四方延伸。有一次,我在西安凭吊汉唐古迹时,曾经将汉唐比较,认为汉代是厚实,唐代是宏大,各有其特色。 (查看原文)
    应天长在水长流 1赞 2016-01-30 12:37:06
    —— 引自第110页
  • 因此,在称帝以前,领袖是满洲部众的家长,也是主人,这种双重身份——君权和家长权——在满清时代延续不变。从另一个角度看,亲王们仍旧与皇帝共享满洲的统治权。亲王议政的制度,到皇太极以后才逐渐改变。然而,每一代君主身边还是有辅助皇帝的亲王。在雍正时代,军机处成立,作为皇帝的统治中心。军机处中通常有亲王辅助,也有亲王分管重要的部级单位。如此的安排,正说明了满清的皇权既是皇帝个人的权力,也是满清全众以家族式的形态来辅助和共享皇帝的权力。 政府六部和同级单位的正、副长官,都有满、汉两套人员共同执掌权力。这一制度,显然是以汉人官员办事,以满人官员监督。满清是一个政府王朝,满人的地位,不言而喻,是征服者。依据上述安排,满清的皇权,比较之前的征服王朝,更为制度化地反映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主从关系。 (查看原文)
    应天长在水长流 1赞 2016-01-30 12:38:05
    —— 引自第181页
  • 以文化理念,政治权利,社会力量和经济制度为研究视觉,以这四个方面作为考察的基本变量。 (查看原文)
    30°⊙ 1赞 2016-03-04 14:14:11
    —— 引自第6页
  • 儒家典籍《春秋》就是以“内诸侯”和“外夷狄”作为褒贬的标准以及区分我者和他者的界线。后世公羊学家的观点就代表当时的一套演化观念:在最古老的时候,是内中国而外诸夏;第二个阶段,是内诸夏而外夷狄;最后达到大同,则是没有边界的天下,从夷狄到中国,都是在一个和谐的次序之中。因此,春秋时代逐渐形成的内外界线,则是反映了当时周封建体系内的国家逐渐融合,又逐渐将国内和邻近的其它族群分别融入这一大国的系统之内,最后终于形成了一个不断扩大的天下世界。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始终自居为“天下”,外面的“夷狄”并不永远在外面,“夷”可以变为“夏”,反过来,“夏”也可以放弃自己原来的文化传统而沦落为“夷”。“中国”并不是没有边界,只是边界不在地理,而在文化。因此,这一段时期的扰扰攘攘,竟是在无秩序之中孕育了中国特有的天下秩序观。当然,对这一套观念的真正落实,还是在大一统帝国的秦汉时代,直到那时,这一套观念才根深蒂固地演化为中国人的世界观。 (查看原文)
    洛桥 1赞 2017-04-19 08:12:09
    —— 引自第23页
  • 汉代的文官制度,原来的设计是以丞相为百官之首,全国的政务是由丞相负起全部的责任。用今天的术语说,皇帝代表的是政权,文官系统代表的是治权,二者彼此制衡,颇有今日内阁制的精神。固然,霍光当权的时候,实际上大将军就是代理君权、总持内外的独裁者,但在制度上,文官体系还有独立运作的精神。东汉时代君权强大,内延的尚书一一亦即皇帝的秘书处一一替代外延总持政务,文官系统不再独立。从此以后,中国两千年来,不再出现真正有独立性的文官体系足以抗衡皇权。后世每一个朝代,制度上都有过独立的文官系统,实质上都是君主在“内廷”秘书班子的辅助下实行专制的统治。 (查看原文)
    吖太 1赞 2020-01-27 20:33:21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天下国家模式的衰坏
  • 紧接着上一章,唐代中国文化圈的“大成”,经过了唐宋转变,来到“住”的阶段--盛夏已过,风将转向。 中国传统的王朝叙事只以宋代作为中国的朝代,而将辽、金和西夏放在中国的历史圈外。如果只是以宋作为中国史的全体,其实并不完整。宋的疆域也并没有涵盖汉唐的全部疆域。汉唐砥定的中国,除了包括北面和东北的辽、金,西北的西夏,实际上还有唐代曾经非常强盛的吐蕃和藏化的南诏。如果只以宋代表中国,那么,宋所处的情况是列国制度,不是一统天下。自从日本的汉学家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的课题,至今,研究中国史的学者还在不断讨论其具体意义。这些讨论往往不太顾及宋已经不是全面的中国。也很少人会注意,唐宋转换的过程之中,中亚出现的伊斯兰力量,对于东亚的列国情势和文化面貌有多大的影响。 海峡两岸的历史学,对于这一段,还是以宋辽金元作为一个单位。只是,经常处理的问题不外乎胡化、汉化,和南北之间的战争与征服;几个北方单位,并不常常被认为是历史主体的一部分。在这一章,我们考察的角度,则是将这几个单位合在一起,把它看作东亚的主要部分。 唐宋转变,牵扯的不仅是国家层次的主权问题,也牵扯到文化的演变和不同地区文化的面貌。要论这个大转变,不能只将残唐五代当做期间的过渡期…… (查看原文)
    豆友53591177 1赞 2021-10-14 14:40:24
    —— 引自章节:第八章 宋、辽、金和西夏的时代
  • 蒙元和满清两代征服皇朝的种族不平等及其皇权的暴力专制,加上明代继承蒙元的绝对专制与宦官厂卫特务的斲伤人权,留下的后遗症则是中国人习惯于屈从专制集权,不再敢于反抗暴政。经过三个朝代五六百年的压制后,近代中国又蒙受了一个世纪的内忧外患,中国文化似乎已经丧失了与暴政抗争的意志! (查看原文)
    柳向阳 1赞 2023-10-31 08:30:59
  •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 (查看原文)
    花姑娘 2015-08-27 23:18:15
    —— 引自章节:夏商周 核心的形成
  • “有的民族以自己的历史为耻,有的民族简直没有历史可言,有的民族则因为自己的历史核心空无一物而忧心”,哈罗德伊萨克在《族群》一书中曾经如此说,接下来,他又说道,唯有犹太人可以建立认同,因为他们靠的“只是历史,而且靠着历史才能得以存活至今”。可是,“华夏/中国”的历史却不同,它不是缺乏历史,而是历史太多,它不是只有一个历史,而是拥有好多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这个历史在给现在的历史学家出难题,使得历史学家一面为这个国家的历史经历太丰富而觉得难以处理,一面为这个现实国家的疆土太庞大而不知如何对历史加以论证。 (查看原文)
    七七|烂柯人bot 2015-09-03 10:11:19
    —— 引自第257页
  • 各种不同的地形与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各种不同地方文化的条件。同一类生产形态,决定了这一人群的基本文化面貌。共享同类文化的人类,就会发展出一定的归属感。于是,人类族群的分野,往往并不是以血统为基本要素,而是以生活方式当作认同的文化基因。 (查看原文)
    向上游的鱼 2015-11-09 22:54:50
    —— 引自第22页
  • “中国”这个共同体,与其说是国家,毋宁说是“天下”,它没有国界,可是周边对中央王朝有不同程度的归属。 (查看原文)
    セシ♪ 2015-11-14 16:53:13
    —— 引自第2页
  • ……即儒家的普世价值性可以超越“中国”,可是“中国”终于失去了“天下国家”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特色。 相对而言,欧洲在近世经过宗教革命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普世教会从此解体,只剩下梵蒂冈教会的形式。伊斯兰世界经过欧洲帝国主义的冲击,其各个教派只能 管到自己的教众,在实质上也失去了普世特性。倒是中国的儒家,并没有教会,也没有明显的组织。儒生是寄托在政权的体制内,朝代可以改变,可儒家权威及其早晨的社会制度,却是长久存在、难以改变。这是中国历史的吊诡性:稳定——甚至超高度的稳定,却难以适应外力引起的新环境。 有宋一代,实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两汉的坚实基础,隋唐的宏大规模,转变为中国文化的稳定结构。从此以后,中国两度面对外族的完全征服,还能重新站起来。可是,在面对活力充沛的西方近代文明时,这一稳定的中国文化系统,不再能有接纳与消化适应的能力。 (查看原文)
    セシ♪ 2015-11-15 11:31:31
    —— 引自第136页
  • 在文化精英群已经失去活力时,对于本国的文化,他们只是墨守成规;对于外来的文化,因为自己没有信心,也就不能开放胸襟来接受新的挑战。 (查看原文)
    セシ♪ 2015-11-22 12:12:48
    —— 引自第195页
  • 有宋一代,实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两汉的坚实基础,隋唐的宏大规模,转变为中国文化的稳定结构。从此以后,中国两度面对外族的完全征服,还能重新站起来。可是,在面对活力充沛的西方近代文明时,这一稳定的中国文化系统,不再能有接纳与消化适应的能力。 (查看原文)
    西斯卡 2016-03-08 16:39:24
    —— 引自第136页
  • 一方面,维系“中国”这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是经济。经过长期构建的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有无相通,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中国固然长期被皇权统治,但是从秦汉以后,并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一般的老百姓,都是编户齐民;统治阶层中的文官,大致言之,都是凭其知识和能力进入精英阶层,这些精英并不能永远世袭。第三个因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方言复杂,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它可以超越语言的区隔,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赓续。 (查看原文)
    寒鲲 2017-01-09 22:18:26
    —— 引自第2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