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前论 1
一、学、庸、语、孟,四书并行 2
(一)贬孟与尊孟论争的理学总结--《读余隐之尊孟辩》 2
(二)尊崇《大学》,奉为“初学入德之门”《大学》的多种不同本子 7
(三)尊崇《中庸》,奉为“孔门传授心法” 10
(四)“四子,六经之阶梯”,树立《四书》在初学教育的统治地位 18
二、《四书集注》的编著 21
(一)用毕生精力编著《四书集注》,把它纳入理学的轨道 21
(二)经过“四十余年理会”的《论语集注》(编著一例) 26
(三)对《四书集注》的自我标榜,“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 32
本论一 36
一、天理论 38
(一)所谓“天理” 38
(二)天理与封建道德、封建礼乐刑政 42
(三)关于“理一分殊” 46
(四)关于“化育流行” 52
(五)“理”与“天” 59
二、性论 63
(一)人性与物性 63
(二)“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66
(三)习染 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72
(四)心、性、情、欲与天命 77
三、格物致知论 80
(一)所谓“物”与“心” 81
(二)“即物穷理”与“致吾之知” 88
(三)关于“一旦豁然贯通” 92
(四)感觉与思维 知与行 94
(一)反动统治阶级的“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 99
本论二 99
一、政治论 99
(二)封建主义的“耕织图” 101
(三)镇压与欺骗两手“教民”实质是愚民 104
二、教育论 109
(一)“学以明伦”的教育目的 109
(二)成人 圣人之德与贤人之学 111
(三)所谓“圣贤气象” 113
(四)关于“下学上达” 115
(五)学习的方式:自修与讲习 118
(六)教学方法 121
三、道统论 124
(一)道统与道学 124
(二)对待“异端”的严与恕 128
本论三 132
一、所谓“万理归于一理” 133
二、人身与心性 佛性与根性 142
三、关于“净染” 148
四、朱熹认识论的华严宗印迹 156
附论一 161
一、《四书集注》的学风旨趣 161
二、《四书集注》产生的历史条件 164
附论二 168
一、《四书性理字义》反映的宇宙论性论认识论 168
二、隶首不能算其数的四书类著作 193
附论三 196
一、《四书集注》的后世影响 196
二、鲁迅对理学家的鞭挞 197
后记 200
· · · · · · (
收起)
1 有用 彼何人斯 2020-08-28 16:25:50
简明清晰,论朱熹与华严宗一节最有趣。
0 有用 椿 2015-03-03 21:10:39
舉重若輕,雖間有馬列說教,猶不愧為名山之作。
0 有用 颜夕 2021-04-04 10:30:01
按需。
0 有用 推止窝 2022-05-18 21:27:41
从对于天理的话语权力争夺角度讲两宋经降书升问题,虽难逃泛阶级分析之讥,却也别开生面。对于朱子心学中虚灵的功能义、心体与天理的贯通及达成此贯通的工夫等方面有充分讨论,并揭示出一系列相互冲抵的趋势,比如功能层面的虚灵明觉、本体上的常静、以及理作为心之生生变动层面的条理的面相,都以一种华严式的月川模型统摄至天理之上,则颇有与任我行以强力压制吸星大法所吸收的诸派内力相类似的困境和后遗症。
0 有用 勿忘勿助 2021-04-19 22:05:09
当今无数人可能因为偏见而错过的大家之作!怎么说呢,如果只能读一本关于《四书章句集注》的研究著作,那么我会选邱汉生先生这一本。此书渗透了一些时代意见,今日看来意识形态的意味或许太过浓厚,不过只要能平心地看下去,依然处处可见非同凡响的学术光辉。作者提出的诸多问题,今日仍有重要研究价值。其中本论三部分论述程朱理学的华严宗印迹最为体大思精,可反复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