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The News:A User's Manual
译者: 丁维
出版年: 2015-6-1
页数: 258
定价: CNY 35.00
装帧: 精装
丛书: 阿兰·德波顿文集(精装版)
ISBN: 9787532769377
内容简介 · · · · · ·
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
新闻的喧嚣纷杂已经渗入自我当中,
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
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
一场饥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没的城镇、一则明星八卦、一个政府的垮台、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明年发展趋势的预测......这类外在的骚动,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所需要的东西。一场饥荒,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一届下台的政府,某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当新闻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去回应和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包括心中因此出现的羡慕与恐慌、激动与受挫,以及裹挟在不断向我们涌来的新闻大潮中,偶尔会怀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会比较好的种种情境。
全球著名的才子型作家德波顿由此出发,解析六大类型的新闻报导—...
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
新闻的喧嚣纷杂已经渗入自我当中,
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
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
一场饥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没的城镇、一则明星八卦、一个政府的垮台、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明年发展趋势的预测......这类外在的骚动,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所需要的东西。一场饥荒,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一届下台的政府,某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当新闻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去回应和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包括心中因此出现的羡慕与恐慌、激动与受挫,以及裹挟在不断向我们涌来的新闻大潮中,偶尔会怀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会比较好的种种情境。
全球著名的才子型作家德波顿由此出发,解析六大类型的新闻报导——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名人新闻、灾难新闻、消费新闻,用他的生花妙笔与透彻观察,引导我们产生适当的观点,使我们体会到──与新闻报导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实没有什么事情真正算得上是新奇、值得讶异,或者恐怖至极。
新闻的骚动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 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目录 · · · · · ·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新闻的骚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新闻的骚动"的人也喜欢 · · · · · ·
新闻的骚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1 条 )
> 更多书评 81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Hamish Hamilton (2014)7.4分 30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7.8分 268人读过
-
先覺 (2014)7.6分 56人读过
-
Pantheon (2014)8.0分 2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Alain de Botton (Stella~)
- 热门图书 (豆瓣读书)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5 (ICE CHA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新闻的骚动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红胡子 2015-08-16 17:31:26
在天津爆炸的当口读完这本,更觉应远离这些。“就应该终止与陌生人止于幻想的关联,并将治理、成败、创造或杀戮的事务交由他人,明白余生苦短,而自己的目标尚待完成。 ”
3 有用 方枪枪 2015-09-09 21:14:55
果然才子作家,文笔优美,而且还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有些观点确实值得人们思考,人文关怀亦有。推荐给新闻从业者读读。
2 有用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2021-05-17 18:58:02
阿兰德波顿真的好有魅力啊!他应该是一个特别特别理性的人吧,把稀疏平常小现象解构成普遍适用大道理,价值观输出一点也没有攻略性,读着可太舒服了!
4 有用 ChrisKirk 2018-06-18 13:00:20
如果不存在清晰的国界线障碍,那么本书的诸多观点与其说是错误的,不如说是作者的新闻观过于理想化。再次搬出陈力丹老师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作为独立于小说的一种“体裁”,其身份就决定了不能以文学标尺泛泛衡量,新闻只是提供信息的平台,不是“处理”信息的中转站,记者调用全部主观情绪所写下的文字(报道)必然带有狭隘的煽动性。其次,在诸多章节(政治新闻与后面多章)所提出的某些观点往往搁... 如果不存在清晰的国界线障碍,那么本书的诸多观点与其说是错误的,不如说是作者的新闻观过于理想化。再次搬出陈力丹老师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作为独立于小说的一种“体裁”,其身份就决定了不能以文学标尺泛泛衡量,新闻只是提供信息的平台,不是“处理”信息的中转站,记者调用全部主观情绪所写下的文字(报道)必然带有狭隘的煽动性。其次,在诸多章节(政治新闻与后面多章)所提出的某些观点往往搁浅于现象式分析而忽略了真正的新闻需求,一定程度上是思维与论据不足的体现,但也提出新闻在执行层面与解读层面断层的新发现。赞同的一点在于,新闻在追求普世认可的路上,“新闻同化”的理念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
4 有用 恶鸟 2015-06-26 07:40:19
可以学到不少制造新闻的意图,每次德波顿切入的角度像个人类学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