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理论功夫了得,沿着巴特的脚步为摄影开路,同时又启发关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艺术本体的认识。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说他是68一代的遗产,在70年代的巴黎听课,玩生活,回来面对现代化初期的亚洲,几乎必然是一种震惊体验,这样的人怎么会合群呢,肯定没有那么多本土经验嘛。
陈传兴这本名字文艺的书实际上是他的学术论文集,要多难读有多难读,读了半个月只读了一半,除了明室的导读略微留下了印象,其余的一个字都没记住,还是果断放弃了。也许是学术论文的原因,很难在书中看到陈在影像中表现出来的美的直觉,能在理论和创作方面双双有成,陈传兴真是值得仰望的一座高山。
关于影像的简单之事,用繁复的方式写。
我理論太淺薄,讀不出什麼滋味
这种翻译-论文体读起来确实很吃力,所以好多篇都只是草草浏览。《安东尼奥尼、巴特的中国碎片》有理解的可能就仔细读了读,很赞。很想读罗兰·巴特的Alors la Chine?(好像还没有中文版吧?)
看到数码取代胶片就认为影像艺术世界末日到了光晕没了的人是特别死板的脑袋,作为艺术家大概没了熟悉的创作媒介他们就不能创作了,这难道不是说明其实你的创造力就不太行吗?如果不能绕过本雅明说说自己的观点,真的没必要一再出来重复别人的观点。
感觉是法国理论黑话推到极致挪用到中文中的一个例子,整个行文都已经法语化了,难怪会被人当做是译本。不过剥开层层黑话的迷障,大概还是可以读到点东西。《明室镜语》一篇极有用,对巴特、对《明室》、对摄影批评的历史发展都是很好的梳理与廓清。谈谢春德、阮义忠几篇草草读过。
写的太艰涩了。我替作者想好了借口:高端、深邃、哲学思辨、法语思维、理论化学术化……其实都不是,就是没打算让人读懂。同样一个意思,非得用生涩的词和古怪的句型来写,折曲、风态、意具、欲力、颜语、解消、疑碍,这些词有很大的生造嫌疑。更像是一个艺术家为了营造自身风格而写下的呓语,而非想要传播思想的读物。思考的是挺深的,但话说不清楚。台湾有那么多文笔干练又雅致的作者,不可能是大家对中文的理解和掌握差这么多。
勉强读明白第一篇,第二篇开始实在无力了。
优缺点都是(刻板印象中的)法国哲学特色,玩味词源、隐喻和悖论,写得缠绕纠曲,一方面觉得思维的筋骨被陌生的译词重新揉捏(如意具、解实、托身),另一方面,这不就是那种可恶的不说人话的导览文字……其实写谢春德、阮义忠、杨肇嘉的文章都很重要,但语境有隔膜,写荧幕和巴特《明室》两篇,对影像与符号、与言说(逻格斯)都有了文本上的呼应,更易进入。陈传兴的“知识考古”还是很有功夫,比如从负片的否定性延伸到摄影本体,尤其以历史照片为鉴,探寻“见证”之下的幽暗,记忆背后的建构,观看暗含的殖民。更广里说,摄影本身也是某种幽暗历史意识的显现(暗室为其胚胎,拍X光片如死亡仪式),以片刻取代纪念碑式的神话时间,由此摄影不仅成为现代性的表征,也在不断生产时代的罅隙和隔膜,陈传兴的纪录片就有建立在“不透明”上的作者性。
一看到海峡两岸把同一个单词各自译成基本不搭嘎的俩中文词儿,就对祖国统一感到绝望。更绝望的是在民生看到跟陈老摄影展并置在一起的那些画儿的时候……
陈传兴出书啦
法味浓郁,既有趣有时也让人烦躁,阅读时如同感觉在看译文(翻短评里有人说“可能是翻译的问题”w)。《明室镜语》有趣有用,开头的摄影小史简明精要,一下就点到了摄影之尴尬和摄影之本质,即那个再现与表现的中间位置,适合每一个想要理论性地切入摄影这个话题的初心者。
灵光不在,只剩下自我衍生扩张的影像世界,无人。
看不懂
行而上了有点儿
陈传兴真的是华语学术界少有的做理论比较专的人,师承麦茨,既对符号学和文化研究颇有态度,又因为台湾与法国新浪潮的背景,对文本研究和民族志的方法颇为理性。就是可惜已经退休了_(:з」∠)_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可读性不是很强,但究其本质与意义,还是触动去思考。
诘屈聱牙怎么写?
安东尼奥尼、巴特的中国碎片
> 银盐热
14 有用 57 2015-03-31 18:46:11
理论功夫了得,沿着巴特的脚步为摄影开路,同时又启发关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艺术本体的认识。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说他是68一代的遗产,在70年代的巴黎听课,玩生活,回来面对现代化初期的亚洲,几乎必然是一种震惊体验,这样的人怎么会合群呢,肯定没有那么多本土经验嘛。
12 有用 🫀Psyche 2016-01-19 18:49:24
陈传兴这本名字文艺的书实际上是他的学术论文集,要多难读有多难读,读了半个月只读了一半,除了明室的导读略微留下了印象,其余的一个字都没记住,还是果断放弃了。也许是学术论文的原因,很难在书中看到陈在影像中表现出来的美的直觉,能在理论和创作方面双双有成,陈传兴真是值得仰望的一座高山。
7 有用 徐若风 2019-10-07 19:37:19
关于影像的简单之事,用繁复的方式写。
3 有用 穸苑花深无地 2015-04-25 16:36:17
我理論太淺薄,讀不出什麼滋味
2 有用 赛珞璐 2016-01-26 12:09:32
这种翻译-论文体读起来确实很吃力,所以好多篇都只是草草浏览。《安东尼奥尼、巴特的中国碎片》有理解的可能就仔细读了读,很赞。很想读罗兰·巴特的Alors la Chine?(好像还没有中文版吧?)
2 有用 机器猫 2021-08-09 13:29:59
看到数码取代胶片就认为影像艺术世界末日到了光晕没了的人是特别死板的脑袋,作为艺术家大概没了熟悉的创作媒介他们就不能创作了,这难道不是说明其实你的创造力就不太行吗?如果不能绕过本雅明说说自己的观点,真的没必要一再出来重复别人的观点。
2 有用 野次馬 2018-01-16 21:11:42
感觉是法国理论黑话推到极致挪用到中文中的一个例子,整个行文都已经法语化了,难怪会被人当做是译本。不过剥开层层黑话的迷障,大概还是可以读到点东西。《明室镜语》一篇极有用,对巴特、对《明室》、对摄影批评的历史发展都是很好的梳理与廓清。谈谢春德、阮义忠几篇草草读过。
2 有用 郝院长 2018-08-14 13:55:23
写的太艰涩了。我替作者想好了借口:高端、深邃、哲学思辨、法语思维、理论化学术化……其实都不是,就是没打算让人读懂。同样一个意思,非得用生涩的词和古怪的句型来写,折曲、风态、意具、欲力、颜语、解消、疑碍,这些词有很大的生造嫌疑。更像是一个艺术家为了营造自身风格而写下的呓语,而非想要传播思想的读物。思考的是挺深的,但话说不清楚。台湾有那么多文笔干练又雅致的作者,不可能是大家对中文的理解和掌握差这么多。
0 有用 Costi 2015-07-08 08:43:27
勉强读明白第一篇,第二篇开始实在无力了。
1 有用 censored dump 2025-01-14 08:33:17 上海
优缺点都是(刻板印象中的)法国哲学特色,玩味词源、隐喻和悖论,写得缠绕纠曲,一方面觉得思维的筋骨被陌生的译词重新揉捏(如意具、解实、托身),另一方面,这不就是那种可恶的不说人话的导览文字……其实写谢春德、阮义忠、杨肇嘉的文章都很重要,但语境有隔膜,写荧幕和巴特《明室》两篇,对影像与符号、与言说(逻格斯)都有了文本上的呼应,更易进入。陈传兴的“知识考古”还是很有功夫,比如从负片的否定性延伸到摄影本体,尤其以历史照片为鉴,探寻“见证”之下的幽暗,记忆背后的建构,观看暗含的殖民。更广里说,摄影本身也是某种幽暗历史意识的显现(暗室为其胚胎,拍X光片如死亡仪式),以片刻取代纪念碑式的神话时间,由此摄影不仅成为现代性的表征,也在不断生产时代的罅隙和隔膜,陈传兴的纪录片就有建立在“不透明”上的作者性。
0 有用 oxyn 2015-09-28 10:58:25
一看到海峡两岸把同一个单词各自译成基本不搭嘎的俩中文词儿,就对祖国统一感到绝望。更绝望的是在民生看到跟陈老摄影展并置在一起的那些画儿的时候……
0 有用 過期罐頭 2015-12-08 13:44:24
陈传兴出书啦
0 有用 雙木 2018-03-30 21:08:44
法味浓郁,既有趣有时也让人烦躁,阅读时如同感觉在看译文(翻短评里有人说“可能是翻译的问题”w)。《明室镜语》有趣有用,开头的摄影小史简明精要,一下就点到了摄影之尴尬和摄影之本质,即那个再现与表现的中间位置,适合每一个想要理论性地切入摄影这个话题的初心者。
1 有用 DESPERADO 2015-07-07 11:46:12
灵光不在,只剩下自我衍生扩张的影像世界,无人。
0 有用 1234567 2015-10-13 16:54:13
看不懂
0 有用 高高 2015-10-05 23:31:05
行而上了有点儿
1 有用 林晓 2015-12-28 11:46:45
陈传兴真的是华语学术界少有的做理论比较专的人,师承麦茨,既对符号学和文化研究颇有态度,又因为台湾与法国新浪潮的背景,对文本研究和民族志的方法颇为理性。就是可惜已经退休了_(:з」∠)_
0 有用 Chiro 2016-01-30 14:28:48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可读性不是很强,但究其本质与意义,还是触动去思考。
1 有用 Sparkling 2015-08-02 21:49:25
诘屈聱牙怎么写?
0 有用 金桔派 2020-05-06 17:44:33
安东尼奥尼、巴特的中国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