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
亚当·弗格森
/
[以色列]
法尼娅·奥兹-萨尔兹伯格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译者: 杜国宏 / 李媚 / 李水燕 / 张雅楠
出版年: 2015-3
页数: 285
定价: 3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剑桥政治思想史丛书
ISBN: 9787562049746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译者: 杜国宏 / 李媚 / 李水燕 / 张雅楠
出版年: 2015-3
页数: 285
定价: 3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剑桥政治思想史丛书
ISBN: 9787562049746
作者简介 · · · · · ·
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 , 1723 - 1816) 是18 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家之一。18 世纪, 在法国启蒙运动发生的同时, 英伦北部的苏格兰有着另一场启蒙运动, 他们倡导的原则与法国思想有着很大的区别, 具体表现在: 他们几乎一致反对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 对理性普遍采取低调态度或者有着不同的解释, 强调情感的力量, 并从英国传统的经验主义出发, 对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规律、对商业文明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释。其中著名的思想家有大卫·休谟、亚当·斯密等等, 在他们当中, 亚当·弗格森对新兴的商业文明进行了颇有先见的批判, 使他与休谟和斯密对近代商业文明的乐观主义相区别开来, 也意味着弗格森的社会思想与苏格兰启蒙运动学术主流相左。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因无“中译本序”,无奈加于首节} “文明”的英文原文是"civil",“civil”的古典来源是拉丁文“civis”,其含义是:公民权益的、合法的、民法。 由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伦理学对中世纪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重大影响,拉丁文“civis”(公民)开始向着 “civilization”(文明)转变,并且,在其“公民政治”的含义里带上了浓重的希腊文"polis”(政治)的影响。这一希腊语词的含义是:作为公民整体的“城邦”、概括文化艺术和整体精神生活方式的“文明”、公民政治生活。 西方工商业文明的历史发展逐渐异化于这一文明的希腊根源的古典人文精神,“civil”逐渐异化为“ civilization”,逻各斯逐渐异化为“逻辑”,科学逐渐异化为技术,而“技术”从祭坛上的音乐符号“take”演变为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必然规律下的“ tekhnikos”(巧遇),又异化为今天的意味着改造、设计或控制的“technique”。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节 关于蒙昧状态的问题 -
爱是一种心思超越自身的情感,是把某个人当作自己爱的对象的那种感觉。爱是一种自我满足,是对这个对象持续不断的满意。它与任何一种外部发生的事情毫无关联。在失望与悲伤之中,爱仍给人以快乐和欣喜。 (绞尽脑汁以同义词替换,不乏是b站某up推荐的“废话”写/说法)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节 自我保存的天性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剑桥政治思想史丛书(共5册),
这套丛书还有
《早期希腊政治思想——从荷马到智者》《莱布尼茨政治著作选》《伏尔泰政治著作选》《康德政治著作选》
。
喜欢读"文明社会史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文明社会史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9.1
-
- 欧洲思想的危机 8.5
-
- 思考法国大革命 8.9
-
- 德国的历史观 9.2
-
- 苏格兰启蒙运动 7.6
-
- 西方的遗产 9.3
-
- 宗教思想史 9.1
-
- 大卫·休谟传 8.4
-
- 英国哲学:从霍布斯到休谟 9.4
文明社会史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文明的批判——亚当·弗格森及其《文明社会史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刘 华 一 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 , 1723 - 1816) 是18 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家之一。18 世纪, 在法国启蒙运动发生的同时, 英伦北部的苏格兰有着另一场启蒙运动, 他们倡导的原则与法国思想有着很大的区别, 具体表现在: 他们几乎一致... (展开)
“文明社会史论”还是“公民社会史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汪丁丁 亚当•弗格森(1723—1816)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文明社会史论》首次出版于1767年,在他生前已经再版七次(1809年美国波士顿Hastings, Etheridge and Bliss出版公司印行了该书第七版)。在这本涉猎广泛的著作中,弗格森在肯定工商业文明的“进步性”的... (展开)
【转】康子兴:商业共和国的命运
【作者简介】康子兴,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府系访问学者(2008-2009年)。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社会理论。著有:《社会的立法者科学:亚当•斯密政治哲学研究》,上海...
(展开)

【转】高全喜|亚当·弗格森的文明演进论
本文原载于《文史哲》(2021年第3期),来源于“政治宪法学”,注释从略。 作者|高全喜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 一、弗格森的问题意识 1、苏格兰的历史文化情怀 从现实社会背景来看,1707年苏格兰并入英格兰,共同组成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这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对...
(展开)

第一次写史论书评,莫喷
这是我第一次看文艺复兴的书,果不其然地自认为有启蒙的意味,只是与其他史书一样,记不住,就其摘抄写下个人想法意见。 第一章 论人性的普遍特征 在第二节的人具有“自我保存的天性”中写道:“爱是一种心思超越自身的情感,是把某个人当作自己爱的对象的那种。爱是一种自我满...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8.0分 81人读过
-
Dodo Press (2007)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暂无评分 17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21)暂无评分 1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冷门佳作(少于10人评论) (37°暖)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已有译制类社科正版实体书 (埃隆坦格利安)
- 买书如山倒 (燭照)
- 政治学推荐书目 (阿扎是只兔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文明社会史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Hayek 2023-10-12 21:58:34 江苏
奥派思维的发源哲学之一,从中可以窥见很多奥派的思维方式及逻辑基础,虽然弗格森受制于时代所困,但还是提出了很多有开创性的见解,为日后奥地利学派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0 有用 CHRISTIAN 2018-05-06 18:09:46
写于1767年的著作,长句真多,现代人阅读起来有些困扰。冗繁的文字,更适合牧师布道,而作者Adam Ferguson,就是个随军牧师。
0 有用 J几米 2021-09-16 20:50:27
佛格森出生在《联合法案》之后的苏格兰,出生地点帕斯郡正好是苏格兰低地和高地的边界。这样的时代和地理位置给了他绝佳的观察三种文明的机会:高地蛮族,低地农牧和进入现代文明的英格兰。这本书主要研究社会的物质与道德发展,其核心问题是公民美德在现代国家中的地位和可替代性问题。与其读者黑格尔和马克思不同,佛格森无意表明人类是按照一个预设好的路径演化到一个更高级阶段的。与其同时代的伏尔泰与休谟也不同的是,他相信... 佛格森出生在《联合法案》之后的苏格兰,出生地点帕斯郡正好是苏格兰低地和高地的边界。这样的时代和地理位置给了他绝佳的观察三种文明的机会:高地蛮族,低地农牧和进入现代文明的英格兰。这本书主要研究社会的物质与道德发展,其核心问题是公民美德在现代国家中的地位和可替代性问题。与其读者黑格尔和马克思不同,佛格森无意表明人类是按照一个预设好的路径演化到一个更高级阶段的。与其同时代的伏尔泰与休谟也不同的是,他相信高度发达的社会也容易倒退到野蛮专制主义的危险中,佛格森的历史观属于非决定论、非限制性的。他心目中的好政体是一种不完美的现实存在:斯巴达人、早期罗马人和现代不列颠人都对这种政体又体会。有活动力的政体总是保持着温和的躁动。他创立了推动民兵组织的火钳俱乐部。 (展开)
0 有用 蓍簪 2017-01-30 16:58:55
对现代性最早的批判之一。翻译非常不好。
0 有用 盐九粒 2025-01-19 07:33:29 湖南
每句话似乎都不难懂,但常常整段文字不知所云。特意找了英文版对照,翻译其实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比较精准。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作者的文化、时代背景,二是写作的方式。后者是直接原因。弗格森的写作方式相当主观且缺乏论证,有点像古代中国文人,比如王安石说过什么“乾位西北,万物于是乎资始”,类似这种莫名其妙的话,在这些人的笔下数不胜数,他说的出来,自己好像还信,并且中国人来读就觉得大有道理,甚至信以为真。如此... 每句话似乎都不难懂,但常常整段文字不知所云。特意找了英文版对照,翻译其实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比较精准。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作者的文化、时代背景,二是写作的方式。后者是直接原因。弗格森的写作方式相当主观且缺乏论证,有点像古代中国文人,比如王安石说过什么“乾位西北,万物于是乎资始”,类似这种莫名其妙的话,在这些人的笔下数不胜数,他说的出来,自己好像还信,并且中国人来读就觉得大有道理,甚至信以为真。如此我们也就可以大致想见此书之所以可在欧陆和英伦风靡一时了。而作为弗格森的苏格兰老乡和朋友,休谟对此书的评价不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