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拱向东 短评

热门
  • 49 2koo 2017-06-27 10:07:29

    麦当劳在莫斯科开张的头几周,在特别繁忙的时段,会有一个年轻女雇员站在店外,通过扩音喇叭广而告之:“里面的员工们会向各位微笑,我们可不是在嘲笑您,我们笑是因为乐于为您服务。”在很多地方,微笑并不代表亲切、开放或诚实,有时候反而代表了负面的意义。如在俄罗斯,微笑可以被视为挑衅。

  • 40 李定国两蹶名王 2017-10-17 18:47:08

    几年前去北京,深夜在雍和宫附近的一个小巷子里走了快一公里吧,死一般的沉寂,真是害怕突然有个强人剪径出来劫掠……急急行走,路口有家麦当劳,感觉终于安全啦!

  • 23 乐原 2015-08-29 17:13:19

    品牌销售的从来不是产品,而是在提供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确实这种选题只能做小的项目研究,而横向的几个案例放在一起才能相比较。通过几位调查者的描述脑补他们是怎么做研究的也是有意思。从行文中看得出来日本的研究者讲述更多历史,韩国研究者更关注政策和商业竞争的影响,但他们都不太喜欢在门店里抓住陌生人问问题,要问也是对员工进行较为正式的访谈。而中国和台湾的研究者在问问题上面是最轻松的,他们在店里和陌生人交谈,和门店的员工聊天,还都去小学里面做调查,阎云翔甚至可能设计了问卷。而waston研究的香港是介于两者之间,他在店里更多是在观察或者访谈一下经理,并不会在店里待太长的时间,而是回头咨询自己身边的人,也许跟香港麦当劳地方小而人多有很大关系。

  • 16 时间之葬 2018-05-20 14:05:47

    本书的研究视角其实相当有趣,可惜的是不同章节的内容多有重叠之处,也并未做更深一层的挖掘。研究的数据和对象都是90年代中叶,如果有最新的数据与现象作为依托来进行分析,应该会更有趣味。越来越日常的M记能提供的思考,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

  • 12 熊阿姨 2017-12-09 16:54:01

    越看越一般,只有开篇闫云翔的观察全面且足够细致,详细写麦当劳如何给小学生过生日,怎样塑造卫生、美国现代化的企业形象、怎么吸引年轻雅痞族,都有自己搜集的数据和案例做支撑,所以生动深刻。后面作者写麦当劳与台湾的槟榔、韩国的大米的比较本来是非常有趣的话题,泛泛讨论一下就带过了。

  • 4 辄馨 2015-05-18 19:05:54

    没有想象的那么过时 比较成功地呈现了全球在地化的多元表征 放在今天也有价值 。就是译注没注意到丹尼米勒的特立尼达个案来自《消费》那本书。

  • 4 萧湘 2015-05-16 22:19:43

    美式现代化的橱窗与东亚经济起飞相逢的甜蜜故事,抚今追昔,真是不须上溯康乾世,回首同光已惘然。

  • 5 息羽听君 2016-01-18 15:07:12

    阎云翔和大贯惠美子写得尤其尤其好。

  • 3 Tacher 2015-08-21 22:17:22

    作为消费者而阅读。本书由点带面,通过东亚五个城市麦当劳经营,反映出作为全球化象征的麦当劳在五个市场的本地形象与经营战略。出于相近的文化和饮食结构,东亚麦当劳有着不少共性,如积极融入社区、塑造本地企业形象、创造休闲环境、营造家庭氛围、面向儿童群体、向青少年聚会和学习需求开放,因此扮演异质于本土的美国文化形象和现代化角色。但是,不同市场麦当劳面对的阻力有别,台湾和韩国所面对的阻力较大,而大陆和香港则扩张迅速。虽然有全球性的一面,冲击地区身份认同、改变传统行为礼仪、改善卫生观念、升级本地餐饮,但麦当劳亦有本地化的调整,这不仅体现在经营策略上,也体现在顾客在使用中赋予的新意义。由于主要田野都完成于九十年代,因此如编者所说,当时政治和经济环境已经不复存在;附录略作补充,但新世纪东亚麦当劳仍有研究空间。

  • 1 刘教练 2017-12-24 16:55:06

    脱离了时代、文化去谈一个世界级企业在全球各地区的成功是不客观的。虽然麦当劳的产品在地化进程缓慢,但每个地区的管理者审时度势的能力,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环境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 3 Ir77 2016-05-31 00:16:45

    人类学启蒙书之一。本科的时候看过导论和北京、香港的部分,没想到中译本隔了十多年才出来,随手翻阅撸过发现了一些当年忽视的细节。屈臣氏叔叔修订版加了前言,感谢的名单中看到了我硕导和博导的名字,虎躯一震。吓。。。

  • 5 riye 2020-10-13 23:28:14

    好看。闫云翔写北京,华琛写香港和导论、附录,吴燕和写台湾,大贯惠美子写日本,朴相美写韩国,祝译得也非常顺。东亚世界的小孩子们开始过生日一定程度上是麦当劳推动的,这倒是之前没意识到的。

  • 2 虫虫席地而趴 2020-11-21 20:33:23

    20年前的研究了,具体文化现象已经时过境迁,但在跨国主义文化研究方面,这几篇论文的研究思路还是值得借鉴。

  • 0 放养的行李 2017-11-10 22:35:36

    看在定价才40块钱不到的份儿上,就不说啥了。。。

  • 1 子不语 2016-11-02 21:01:55

    怎么说呢,停留于现象的记录,读起来感觉不是那么解渴。

  • 1 2019-11-29 09:30:57

    更喜欢麦当劳了🍔就喜欢麦当劳

  • 1 楚恻 2020-10-14 00:13:07

    选取的角度很有趣,恰恰是大米为主食的东亚,对于外来,快餐文化的反应,接纳,过程,原因都很有意思

  • 1 2020-08-29 10:42:46

    麦当劳作为一种跨国文化,其本土化是双向的。土耳其的分店有阿伊兰酸奶,意大利的有浓缩咖啡和凉面。这还是产品,不同地区的推广策略也不同。在九十年代的北京是打造给成人看的现代化楷模,和推出陪小朋友做游戏的麦当劳阿姨,儿童的喜爱让大人甘愿花这个钱,其消费本身在当时算高的,所以餐厅刻意去营造节日氛围。快节奏出餐,但鼓励人流连。

  • 1 荒荒 2016-02-26 08:51:54

    译者是我哥的同学,就拿来看看吧。 这本书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到也觉得麦当劳有值得关注的东西,例如在公共建设方面,麦记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公共厕所,以及在一种文化的碰撞与适应的过程中,也是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它既是一个非常异质化的东西,但是在另一方面,又是很能够融合进社区的。

  • 1 友善用户梁礼记 2019-09-30 16:46:43

    对早期的麦当劳东亚消费者观念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全球化迅猛发展,东亚中产阶级的形成的时代,麦当劳的入住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了“现代的美式文化”,一方面当地文化则为“麦当劳”赋予了不一样的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常认为代表全球主义的麦当劳在遇上当地文化时,会发生文化内核的改变,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全球主义的地域文化。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