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界文学? 短评

热门 最新
  • 16 Azulado 2015-12-12 20:32:25

    导论部分读的觉得特别牛逼!后来中间几个远古作品较为无力……结语又很好!

  • 3 mármol 2016-03-19 12:05:02

    第一部分流通看得比较仔细,第二部分只看了关于卡夫卡的翻译,第三部分略翻,结语的总结部分比较清晰。作者的分析都建立在对文本的阐释的基础上,还是比较有说服力,发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给出的答案比较概括(或许是因为问题本身的确很难回答),不过还是挺具有启发性的

  • 3 Athumani 2015-07-25 21:32:07

    对案例的沉浸挥之不去。借由姗姗来迟的中译本,重温了世文帝国的辽阔情怀。

  • 3 Alan 2017-01-10 14:29:56

    Damrosch的文学品味和研究能力高于对“世界文学”范式激烈批评的Pheng Cheah。D擅长打通文本内外的解读,叙事常常被寓言式地反扣文本产生、传播、嬗变的历史语境,其对于翻译/再版的比较研究也细致。他所强调的在源文化和(读者)主体文化两方的张力中生成/考察“世界文学”的理论其实并不复杂,真正的复杂性都在具体的案例和语境中。Cheah草率地将这一模式斥为受资本主义市场意识形态影响,将文学意义看成capitalization,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副产品,是有失公允的。且Cheah虽在其新书中挥舞从Hegel到Heidegger的理论大棒,末了文本解读却不出新马/后殖民的窠臼。要真谈世界文学的worlding,Damrosch未着一字,却可能摸着门道,Cheah则空有口号,其实难副。

  • 10 🌺五月雨永远 2020-08-08 01:49:29

    丹穆若什教授疫情期间定了个80天环读地球的写作计划,他对小众文本独特的鉴赏力,对文学世界性的视域,令我再度想起这部比教材重要得多的专业入门书。它体现了如何用清新脱俗的案例引入一套形象具体的理论体系。若总是围绕一系列熟知的正典打转,未免也太无趣了。想快速掌握只需读导论和结语,提炼下无非三两句话:民族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的椭圆空间需经过语言等介质的折射,跨语际文化占据两个焦点,通过生产、翻译和流通打开窗口,沿文学性和世界性坐标起浮,最后成为固定乃至永恒的经典。但本书真正的精华是用以论证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案例,可惜对只会背书应试的人大约不存在吧。之所以刻骨铭心正是当年研究生面试,上来就问第一章乔治史密斯对吉尔伽美什失落泥板的发掘,现在肯定答不上了,要不是当时有过目加临场机智,怕要一辈子恨透金闪闪了吧(笑

  • 2 HindenburgAsh 2021-06-23 08:52:46

    限定世界文学的意义与其说是学科忧虑的解答,不如说是一种视野的倡议。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世界文学……既依托着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又随着商品一道参与着全球资本体系的推进。世界文学,非“世界的”文学,这种共享的人类审美理想早在无意识领域就被谈论为不可靠的陈述。我们难以期许着《红楼梦》在遥远的尼日利亚能够引起半数以上群体的感伤,尤其是当翻译越来越被提倡为一种“创造性写作”。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世界文学,是获得了“世界性”的文学。它限定了范围,而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获得此种特性的作品,也正在民族文学、国别文学的原生地里被谈论着。比较文学,越来越像是一种视野的强调,平等的视野。在当下,只有平等才是基础的普世价值观。

  • 2 Nausicaa 2016-03-17 18:10:12

    典型的美国学派,大熔炉式的文本选择与平行研究,案例阐释是新历史主义式的实证研究。虽然所涉语言和作品极其广博,但论点和思路并无太大惊喜,感觉这本书的影响力更多得益于它的视角融合了比较文学界的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各方都比较认同

  • 2 海之子 2017-02-01 19:05:28

    14年读过原版,文学史实性的东西多了一点,analytical的洞见比较少。要想深入了解世界文学,还要细读Pheng Cheah的书吧。

  • 5 哭之笑之 2019-02-25 08:30:20

    【藏书阁打卡】 比较文学必读(毕竟在中国,这个专业方向的全称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可以只看导论和结论。与传统试图从内部寻找世界文学之为世界文学的努力(经典性、文学性、与之相对的民族性)相比,丹穆若什通过对世界文学的外部研究(流通、翻译、生产)重新界定了世界文学:一、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间的椭圆形折射。二、世界文学是从翻译中获益的文学。三、世界文学不是一套经典文本,而是指一种阅读模式——一种以超然的态度进入与我们自身时空不同的世界的形式。我觉得可以更直接地说,跟文本“无关”。 而我认为的世界文学,则停留在“东方学”阶段,即往往是“西方的世界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伴随的普遍性神话,不过是西方学者的“幻想”,地方文学也不过是“反神话”的神话。世界文学不应该成为一个标准,更不可能要求作者。

  • 1 大A 2017-04-08 14:32:41

    很久没看过这么厉害的文学理论书了😭

  • 2 Sternhaufen 2019-03-06 17:19:05

    超越浸入源语言文化的模式,开启一种多中心的对话模式。每一章都是晶莹剔透的夜光石。

  • 1 Apnea 2016-06-24 20:14:23

    这套每本都比basin讲得好=。=

  • 1 cherry 2018-10-02 09:45:58

    关于世界文学,最喜欢的文风大概就是Damrosch这种,宏大有格局,柔软有细节,文笔悠扬措辞妥帖,治愈强迫症患者~

  • 0 伊娃的波娃哥哥 2020-12-08 19:30:51

    文学性和世界性的坐标轴之下的多元文化和多元时序

  • 0 毛茸茸强制废人 2022-03-10 15:37:03

    看了很多比较文学的书,依然不清楚比较文学是什么

  • 0 印斯茅斯渔夫 2022-03-11 17:02:58

    达姆罗什以其小说家的笔触和学者的博学讲述了一个他自己的世界文学。正如作者通过展示个人化的世界文学研究经历与思考,所不断强调的“世界文学”应当被理解为一种阅读模式,达姆罗什的叙述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便是文学研究本身的“距离感”。不仅仅是世界文学,阅读与研究文学便持续地要求着研究者与对象保持着距离与差异,这一方面要求并激发了研究者的个性,另一方面更是对富有张力的研究生态的呼唤。正如作者所引用的本雅明的那段描述,我们的文学研究应该“瞄准一个可能产生回音的点大喊,用自己的语言在异域语言中制造回声。”这个回声同时也应该响彻在我们内部,响彻在相同又不同的那一片森林。

  • 2 莲雾 2021-10-29 11:16:15

    世界文学是一种流通和阅读的模式。为了理解世界文学的运作方式,需要的不是艺术作品的本体论,而是现象学:一个文学作品在国外以不同于国内的方式展现自己。以世界、文本、读者为中心的三重定义: 1.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间的**椭圆形折射** 源文化民族传统&当下需求→椭圆的两个焦点 2.世界文学是从翻译中获益的文学 3.世界文学不是指一套经典文本,而是指一种阅读模式——一种以超然的态度进入我们自身时空不同的世界的形式

  • 0 开花的扁桃树 2021-11-19 14:15:55

    之前只是耳闻丹姆若什给世界文学下的三个定义,这几天挑着看了看吉尔伽美什和《哈扎尔辞典》几篇,才发现丹姆若什作为全球微观史大师也毫不逊色。 (我是不及格的世界文学学生,我有罪)

  • 0 Melpomene 2022-05-17 21:39:02

    9分,案例分析还挺喜欢,讲起理论来确实是隔岸观火置身事外(可能我就是那个被民族性荼毒的人)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