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 短评

热门 最新
  • 23 Sarcophagus 2015-11-01 13:49:06

    这本观念史与社会史完美融合的经典终于有了大陆中译。夏蒂埃,达恩顿,半生好基友,傻傻分不清。引言、章一、六耐读。除法国大革命诸多史著外,与《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规训与惩罚》《国王的两个身体》等关系密切。编校错误很少但很显眼。译者专业知识合格,中文句法生硬。

  • 9 #Nani?monai 2016-07-12 13:46:56

    这书评分略低啊,虽然句子基本和我的翻译风格一样绕,虽然好贵想扣一星-_-#但是Chartier的Prelude, I, VI, VII都是很精彩的部分,社会史广度和学术史深度结合得不错,联系Foucault、Bloch和《国王的两个身体》一起和Mornet对着干好玩,结论留白太多。

  • 5 安提戈涅 2015-12-09 11:01:10

    越卖越贵、而且没什么干货。对起源幻想的命题当然有很多解法,但是这本书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零碎又混乱。

  • 10 SeaHoney 2019-12-03 19:25:52

    这本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指出并非“书籍制造革命”,而是革命成就了书籍。并非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促成了法国大革命,而是大革命的爆发早就已经准备妥当,倒是启蒙思想家的著述乘势而上。后人在“追溯”某种“起源”时,自然寻找到伏尔泰与卢梭等人那里,夏蒂埃认为这是某种“幻象”,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论述历史的断层以及追溯“起源”的虚妄等部分,明显能够看到福柯与巴特菲尔德等人的痕迹。

  • 4 一只小企鹅 2016-10-04 08:36:23

    作者是第四代年鉴学派的种子选手。革命有文化起源吗?一场真正的革命必须要有思想来充实它,没有思想,那只是一场叛乱或一场政变,反对政府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基础因此具有头等重要性。

  • 3 hx 2016-06-23 20:13:17

    一般吧 说半天也讲不清 文采也不行

  • 2 呦鸣 2019-12-14 22:23:42

    大革命并无线性的文化起源,有的是那些是革命得以发生的可能的文化条件。罗杰·夏蒂埃站在托克维尔、泰纳和莫尔内的肩膀上,结合社会文化史、观念史和20世纪后半叶的文化理论(福柯、德塞托等),对大革命的文化起源问题做出了独到思考。他反对传统的大革命起源史学,即所谓的启蒙运动作为革命的直接原因之一,启蒙和革命都同属于一个整体的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作者以现代公共领域的兴起为总纲(而私人领域恰恰是公共领域兴起的基础),从书籍史、去基督化、王权的去神圣化、大众文化等层面考察旧制度的文化,而“实践”与“表象”的二分关系则是其方法论亮点。哲学书籍与色情、八卦类书籍齐飞,当局往往“默许”而非强力打压之;“革命制造了书籍而非相反”;基督教从制度层面远离个人生活;国王逐渐失去神圣光环;等等观点都很有启发。

  • 1 萧轶1989 2015-11-25 17:21:32

    达恩顿的好基友

  • 2 小p 2019-09-08 01:04:28

    各个专章的历史研究本身很好看,但是对法国大革命到底造成何种影响反而写的有点含糊。这本书的结构也略有点奇怪,各章更像是独立的研究,第八章看起来是总结又和之前几章的内容不完全对得上。

  • 4 songtong2010 2016-10-24 10:30:55

    新年70本之67。夏蒂埃在法国大革命研究里,应该算是后修正主义派。所谓修正主义,修正的是左派阶级冲突论,但是后修正派,是将各种单一起源模糊化,正如此书内容,基本否定了大革命具备的各种化约性文化起源,而将其具体化为独立因素的组合体。如果不了解这个学术背景,恐怕对此书写作方式会有些不适应,它基本是在驳论和比较研究,并非系统立论。可能也正是因此,在多伊尔学术综述类总结《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中》,对本书只是一笔提名,未加详述。建议,如果不熟悉大革命史,对大革命学术研究史也尚不了解,应该推迟阅读。

  • 1 只抓住6个 2019-10-26 21:54:27

    作者务实地将自己置于一个后来者地位,开头不是直接分析法国大革命,而是分析前人的大革命研究。入手较有新意,将文字载体作为重点,从中发掘信息。比如比较相隔一百多年的两次三级会议期间陈情书的内容,从而发现民众观念转变。还对知识分子、文学、书籍、期刊小报等文化组成进行了具体到数量的分析。可惜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 1 2017-05-26 20:11:26

    从思想史降落到文化史,对于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再是舆论是接受哲学精神抑或抗拒哲学精神,而是要去理解在18世纪的任何时刻导致一种新的观念和社会现实——公众舆论——兴起的条件”。集中讨论了公共领域、印刷与书籍、宗教与王室等话题,呈现了它们在大革命前夕发生的变化。第1章和第6章尤其有趣。本书具体做法颇带有一些解构的意味,虽然还是实证和本质主义的路子。对各个文化层面细微变革的探索与发掘,尤其对我有启发

  • 1 Juvenalis 2019-06-15 17:16:45

    没太读进去。风格小评:多处援引托克维尔的洞见作为线索,似可把这两部基于资料的分析型作品做个跨时代比较:夏蒂埃力避线性史观,不肯受果掘因,莫说莫尔内,就是同时代的达恩顿、劳伦斯·斯通以这种方式立论时,也不苟同。运用相关性思维,不落因果性单线条。因此本书是绕着“似有起源”来组织的旧制度晚期文化史述,一个一个散点,好像能往一条主线回归。托克维尔的论述则明晰简劲,以理性的力量鼓动人,有当代史性。但反过来说,统治者似乎可以利用托克维尔,承认某些状况为现实,而有些则是可控要素,运用政治力量压制之,就可以避免爆炸性事件。夏蒂埃却是个提醒:历史向来不可控。去当代史的学术研究,其实也总有现实意义。

  • 0 您老朋友王狗熊 2018-05-09 20:44:17

    法国大革命社会史,新意在于揭示了革命引向暴力从而制度化了恐怖,公共领域通过宣传和参与入侵私人领域。

  • 0 nothing传叔 2021-02-04 15:30:31

    一眼看成了《法国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 0 Lord Voldemort 2021-04-08 23:53:28

    就冲老兄写的这么谨慎,翻译的又极好,值得我好几天的阅读时间。

  • 1 猫是我 2019-07-05 22:00:52

    欧洲的封建势力非常稳固,法国的大革命势必需要思想理论上的正当性支撑。作者是保守主义者,对革命的评价并不正面。

  • 0 ly的读享生活 2017-01-23 10:02:10

    伏尔泰真毒舌:“一百个作者靠写作来赚取面包钱,三十个傻瓜靠为这些作品写摘要、评论或辩护,或撰文讽刺它们来赚取面包钱,因为他们也没有什么职业。”——膝盖中枪,哈哈哈。哎呀,既不是贵族,又不能找个贵族来当金主,还能咋办呀?而如今想靠这个赚面包钱,真的好难。呜呜~

  • 0 Camille 2019-07-25 14:39:47

    “反对种族隔离的教士”????偶见一些迷惑翻译 想法很好,但正如多伊尔所说“是一个大胆而又不甚成功的尝试”,本书似乎觉得旧制度人不论干啥都是本质爱革命,哪怕是在请愿书里表忠心。。。有点玄乎啊。。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