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毛细管作用》的原文摘录

  • 乾隆朝的空气比先前紧张,原先不必删除的,现在往往成了大间题。警如前述史申义集子中出现的钱谦益、屈大均及对永历帝的怀念雍正朝并不觉得敏感,但在乾隆时代便成了大问题。忌讳的层面在扩大,紧张度在增强,民族问题成为急遽集中的论题之一。人们或许要问,当清代统治愈趋稳固之时,在文化政策上应日渐宽大松弛,在种族问题上理应更无所谓,何以竟然适得其反呢?元代历史显示,当蒙古势力越强,政局越稳,对汉人、南人的防范也越颜。可见有时候各种禁制措施的实行,是决定于有没有能力去执行。正因为天下太平,更方便把网收紧。 (查看原文)
    虫臂观生 12赞 2020-03-18 13:06:14
    —— 引自章节:第八章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
  • 〔133〕黄宗羲黄竹浦老门口,正是三江——甬江、剡溪、姚江交会处。由郑梁的“遇师甬江浒”诗句来看,黄氏是循甬江而来的。参见注119。 (查看原文)
    六如 4回复 11赞 2023-01-23 13:12:26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清初的讲经会
  • 故本文是在探讨官方在思想禁制方面的作为所形成的巨大压力,如何形成毛细管作用,深入到各处,以及权力在极小的范围,尤其是在无名的文人心中自行运作的实况。 (查看原文)
    馬刀※你怎麼看 3回复 7赞 2015-12-16 20:55:41
    —— 引自第347页
  • 乾隆虽然不允许百姓侮蔑先圣,但是在自己的著作中却一再批判古书及古代圣人,他对语言相当感兴趣,对地理的考证兴趣也很高,有时候甚至把高官当成他的研究助理。譬如为了改正朱子注的错误——朱子说泾水浊、渭水清,他派陕西巡抚秦承恩(?-1809)亲自到渭水考察,而得出「泾水清、渭水浊」的结论。 (查看原文)
    启罗米突 2赞 2014-01-03 10:39:51
    —— 引自第401页
  • (编修《四库全书》)整体的结果是一种大规模的、刻意的集体遗忘,人们的知识与记忆空间被重新规范了,使得二百多年中占据人们思想意识世界主要位置的是另一批知识与记忆。 官方的禁书目录之外,还有许多“有问题”的书也悄然地隐入历史的角落,我们如果披读周作人、郑振铎、黄裳等人的藏书序跋即许多藏书志 (查看原文)
    千船 2赞 2016-04-14 21:19:45
    —— 引自第13页
  • “写作的历史”(history of writing )不只是写什么,而同时也是不写什么的历史。在英国,专业评论崛起之后,文坛创作起了许多变化。写什么、不写什么,本身即是文学史的一部分。文学如此,其他部分更是如此。或者我们可以说,在一个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氛围中会形成“网格”(grid),在再现(representation)的过程中,无所不在地筛选着不可以被表述及可以被表述出来的部分,使得人们是“用他的想法在呈现我的想法”。这些“网格”是由各种文化力量及政治力量形成的,它的范围非常广,譬如每一个时代的历史书写中都有一些潜在的“格套”或“网格”(忠义、名宦、循吏、节烈…),使得历史的书写总是围绕在这些网格所筛选过的东西中。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赞 2017-02-17 10:31:33
    —— 引自第423页
  • 乾隆自己说的,“朕为天下主,一切庆赏刑成,皆自朕出,即臣工有所建白,采而用之,仍在朕”。此外他突出对帝王的“忠义”文化,如将关帝”由“壮缪”改称“忠义”,还有其他历史人物的改称或重新评价,以及乾隆朝大臣谥号中“忠”字特别多,都是为了宣扬、树立忠义文化,这个忠义文化也是超越藩篱的。 乾隆皇权观的第三个特质是“春秋,天子之事”。因为是天子之事,所以一切以天子的眼光来看,那么真正要紧的是对当朝的绝对忠,以保证本朝统治的正当性及稳固性。这种纲常思想是以君王为中心出发考量,而且是压倒一切的,所以他认为胡安国(1074-118)的春秋胡氏传》是“胡说”,即因为胡安国的书华夷观太强,压过了君亲之优先。从前述种种可以看出乾隆把儒家纲常文化巧妙地转换成培植满族统治正当性的营养剂的情形。 (查看原文)
    偷偷猫猫 2赞 2020-08-28 01:48:45
    —— 引自章节:第八章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
  • 其中尤以《左传杜解补正》三卷最被称道,而阮元那两句话便是从《左传杜解补正》的“提要”而来。那一条提要是这样说的: 炎武一名绛,字宁人,昆山人,博极群书,精于考证,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细心的读者会很快地发现,《四库提要》中作“国初”,而阮元作“国朝”,一字之差,颇具意义,此后各种版本的列传皆用“清朝”(如《清史列传》),一直到民国的《清史稿・顾炎武传》オ又改回“清初”。由这一字之异,我们可以推测阮元同时在做两件事:尊崇官方的功令,如引乾隆上谕而以顾栋高为传首,如引《四库提要》的评价,以《四库全书》是否收存为去取之断,而且在编辑《皇清经解》时,以四库馆臣一再称道的《左传杜解补正》为第一部书。但是他也同时加人自己的评价,把顾炎武由“国初”的第一大儒改为“国朝”第一大儒。 由阮元的种种安排可以看出他显然有两重考虑:第一是谁的学问与道德水准够资格放进儒林传?第二是怎样安排比较符合政治正确?关于第二个问题,积极的方面是最高统治者怎么指示,消极的方面是如…… (查看原文)
    温酒 1回复 1赞 2019-11-19 00:08:24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国史儒林传》与道光年间顾祠
  • 我长篇引用了石守謙先生的提案之后,还想说明一点:我们过去通常只关心强势的、输出方对于接受方的影响,但我们似乎不能忽略,接受方透过接受或购买的偏好,在受容过程中,替输出方的文化产业或其他层面进行细微复杂的筛选、改进、重新编码,或重新创造等形形色色的作用,同时也引起输出方文化地景( cultural landscapes)的调整或重组。 (查看原文)
    温酒 1赞 2019-11-19 00:58:35
    —— 引自章节:附录 从东亚交涉史料看中国
  • 至于程晋芳,《碑传集》中收录翁方纲为他写的<墓志铭>说,程氏在与友人书中赞扬宋儒...程晋芳尊宋的成份似更重些 (查看原文)
    ▁▁ 2016-03-30 10:59:44
    —— 引自第560页
  • 且让我们复习一下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 (查看原文)
    ▁▁ 1赞 2016-03-31 22:20:48
    —— 引自第483页
  • 庙堂所是,外人必以为非;庙堂所非,外人必以为是。 注 顾与沐,《顾端文公年谱》,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53册卷上,页20a,万历十四年九月。 (查看原文)
    千船 1赞 2016-04-19 20:22:45
    —— 引自第186页
  • 清代政治对文化领域之压制最大的影响,是因涟漪效应带来各种文化领域的萎缩、公共空间的萎缩、政治批判意识的萎缩、自我心灵的萎缩,形成一种万民退隐的心态,“非政治化”的心态。政治干预文化领域,不只是积极改造人们怎么想,而且要人们朝着其方向想,或是要人们什么都不想。 (查看原文)
    暖酒烧红叶 2019-05-16 02:27:50
    —— 引自第460页
  • 这个圈子中人已经以考证学的方法在研究这些稀见文献,傅以礼便以校勘的工夫寻找删改之痕迹。如他说《幸存录)《明季稗史)汇编本,“全谢山谓是书尝经东涧之客芟削,于兹益信。己已伏日,借周季太守《胜朝遗事》本覆校一过,《遗事》阙《国运盛衰》《辽事杂志》东夷大略》三篇。盖以有所嫌讳而去之,非足本也”(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页48b) (查看原文)
    温酒 1赞 2019-11-19 00:45:34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 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现象——禁书复出及其意义
  • 清代政治对文化领之压制最大的影响,是因涟漪效应带来各种文化领域的菱缩、公共空间的缩、政治批判意识的萎缩、自我心灵的萎缩,形成一种万民退隐的心态,“非政治化”的心态。政治干预文化领域,不只是积极改造人们怎么想,而且要人们朝着其方向想,或是要人们什么都不想。 (查看原文)
    贝果begal 1赞 2021-06-23 16:13:05
    —— 引自章节:第八章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
  • 此外这隐、显两面究竟以何种相对的关系而存在。自我压抑不是只有负面消极之意义,靠着自我压抑可以发生出许多东西来。如没有适度的自我压抑,共识难以形成,或一个群体难以维持其团结与秩序,或是某种价值、主张无法凸显而成就领导性的地位。如在本文中,可以看出乾隆“为万世臣子植纲常”的种种作为,如何透过赏、禁制与人们自我压抑,发生不可思议的影响力 (查看原文)
    稀素流光 1赞 2021-09-14 21:32:52
    —— 引自章节:第八章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
  • 私性政治”的形成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对官方的评论或彼此的敌与倾随时都可能被无限上、转換成思想问题,人们因为害怕惹祸而小心翼翼地防止自己或防止他人以公开方式讨论政治,所以面临政治的议题时,也常常倾向于将它私化或隐匿,转译成的方式处理 (查看原文)
    稀素流光 1赞 2021-09-14 21:43:28
    —— 引自章节:第八章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
  • 清代书目之少载或不载晚明文集,如朱学勤(1823一1875)《结一庐书目》、杨绍和(1830一1875)《海源阁藏书目》无明人文集,《丰顺丁氏持静斋书目》只有宋元文集,潘祖荫(1830一1890)《滂喜斋宋元本书目》、瞿镛(1794一1846)《铁琴铜剑楼藏宋元本书目》,除了是因为宋元本价值较高故特别加以登录,是不是也可以从自我约束这一点去理解? (查看原文)
    田季琰 1赞 2024-03-31 00:46:06
    —— 引自章节:第八章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
  • 一直到晚明,广东陈邦彦(1678—1752)尚以诸生上一本《中兴政要》,为纲有八,目卅有二,这一基本架构既是《大学》的,谢国桢形容它是“包《大学衍义》一书而简练其精要,其於恢复大计,兵饷战守之机宜方略,皆凿凿可见行事,粹然儒者有用之言。” (查看原文)
    Chimpden 1回复 2014-07-23 00:03:18
    —— 引自第12页
  • 乾隆四十五年,尹龄阿奉命在扬州设局侦查鼓劲戏曲并加以删改,命黄文暘与李经主持其事。而凌廷堪也在乾隆四十五年被扬州词曲馆延揽襄助删订古今杂刊传奇中违碍者,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及工作目标下耳濡目染之余,很容易以一套清廷所想要的标准来说史。 (查看原文)
    ▁▁ 2016-03-31 21:29:25
    —— 引自第475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