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短评

热门 最新
  • 71 时间与玫瑰 2015-09-19 09:26:17

    王老师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结合得极好的豪侠之士!

  • 57 恪彥 2015-12-14 00:17:26

    皇皇巨著,翻完就一个感觉,累!学力衰退明显,半数的文章已经读不出精髓了,加之王先生的文字也愈发高深,跟自己原本的期望真是相去甚远.言不必多,在精…窃以为此书当居今年不必买书目首位…

  • 68 春秋 2020-02-13 23:03:51

    读书最好别期望过高,否则必有失望之感。诚然,本书是很优秀的著作,尤其是关于清代文字狱下的自我审查的精彩描述,值得称道。 “皇权不下县”一直是众说纷纭的命题。实际上,我觉得本书也为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论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权力的运作可能不仅仅依赖帝国的官僚体制,也同时存在于民众和文化精英的自我压制之中。而这需要我们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界定权力,考究知识与权力(参见福柯) 如果同时照读杨念群先生的《何处是江南》,私以为本书可能忽视了士大夫精英在清廷的行动中,积极迎合的这一面,我更倾向于认为清代的文化窒息是合谋,而非单方面规训与自我规训的产物。但这种合谋也并非阴谋,而是一种归宿。 于斯世读,更有感喟。是为记。

  • 43 维舟 2015-10-13 15:36:03

    之前曾读联经2013年版,大陆版是据联经2014年版,听说仅作常规编辑加工,改改错别字、标点之类。读来还是极受启发。虽是“思想史”,其实思想者无不与现实有关,书中所论种种思想变迁,说到底均是对社会及政治现实的反应。思想从来都有待阐释和重新阐释

  • 43 安提戈涅 2017-07-15 14:15:19

    这实际上是一部当代史,描述了当今的社会状况,也暗示了解决的可能性。日谱、人谱、修身日记展现出一种自上向下的权力施用景观,而毛细管、曾静案几篇文章,则以对立面的形式呈现出威权意识下弱者抵抗的手段及可能性。两种权力进展的路径共筑了我们对明末清初社会观念史丰富层级的认识。非常有启发。

  • 9 愚公 2015-10-07 15:06:15

    王汎森的思想史著作,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研究水准,无论是新的论题,还是做一些翻案的文章,总能找到新意。本书大体分为三部分,明末、清初和晚清,这也是王汎森积累功力最深的领域。晚明时期的文章,是将晚明士人讲学和日谱入手,从社会角度展开讨论。清初部分,则主要是从具体的政治案件入手,分析国家权力对于士人社会的控制。晚清部分则通过书籍的传播和记忆的恢复展开讨论。本书最精彩的文章,还是同名论文权力的毛细血管作用,写得格外的精彩。不过,我觉得王汎森受余英时影响,可能对于社会经济史关注不多,有些地方还是会显得隔膜。

  • 12 道理大抵都听过 2017-11-20 00:09:27

    对清前期知识精英社会面貌的分析,不仅是思想史,更是社会史。当之无愧的神作。第八章同名章节最为精彩,当代人读之必有同感。唯一值得吐槽之处是书名:“毛细管”不是“毛细血管”,“毛细管作用”所指的是毛细管在插入液体后液体因表面张力而吸入管内、形成液柱的过程,显然不是作者的原意。

  • 7 巳注销 2015-11-01 21:14:12

    再刷一遍簡體版。《明夷待訪錄〈題辭〉中的十二運》一文登於八十四本第三分聯經版來不及收,這次也未增入。我來傳一個吧,微:aR3jTdiunKeL2

  • 9 澈之 2016-05-15 20:40:02

    最核心的两篇是毛细管和禁书复出。清初具有较强专制性权力的传统王朝,为了维护满人统治的合法性,依靠责成胥吏和挨户清查书籍的方式,在士人阶层以致乡间老农之间都制造了恐怖气氛。在这种气氛之下,文人和书商等都采取了自我禁闭和退缩的趋势。在涟漪效应的作用下,很多敏感边缘的书籍都消失了。但是专制性权力的局限在于,它无法打破宗族和个别人的机会主义(复本抄本)。在这种专制性权力退缩之后,很多消失多年的禁书又再次出现。而其中关于种族主义和顾子类近代思想的文章,则成为了辛亥革命之前汉人借古讽今凝聚力量的思想宝库。

  • 4 nothing传叔 2015-10-15 22:16:37

    《明夷待访录》一篇就能再发挥10万字,其他篇章大都如是,结果感觉都戛然、悄然、安然而止了(大白话就是,竟然就没下文了)。。。

  • 15 郑人 2018-06-21 15:03:43

    作者似乎在说,国力越强盛,禁书越严,对照当下,我们这一代是生逢盛世了

  • 5 江海一蓑翁 2016-05-22 11:49:09

    王汎森先生的代表作,从思想史视角切入,在大量史料的整理分析基础上,从容而详尽地讲述从明到清中国士人思想、学术与心态的转变历程,进而给出明末诸多现代性因素在清代不能沿承的合理解释。全书十二章,以跟书名同名的第八章最为精彩,读史思今,不胜唏嘘。

  • 3 虾米 2016-04-26 10:18:37

    冲着标题文章去看的,但真正让人留下印象的是前面几篇谈(吐槽)阳明心学的文章。阳明说“心即理”,本心就是判断事物价值的尺度,所以满街皆圣人。这个话让人听得十分入耳,但问题是,狂病之人如何自医其狂呢?“心即理”的负面后果就是,人不但不能通过“自律”成圣,反而自以为成圣。如此,社会批评亦将不复存在,因为我们但凡做一点这样的批评,就要被人如此狙击:你自己呢?

  • 2 蚂蚁 2016-01-11 10:53:11

    看了序言、目录就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 4 ⚡️ 2019-01-15 17:42:29

    王汎森先生史学研究的关键词应该包含“思想与社会生活的互动”,本书的主线和重点也不妨概括为明清嬗代之际社会氛围(氛围一词比较含混,但容纳度高,学术思想、道德意识、意识形态等等皆作用其间亦容纳其间)的流变。虽说是论文集,但在文本的选择和编排上比较合理(主旨思想的复调和延续,论证角度的多样和协调),避免了许多论文集广而不精的通病,因而十分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在阅读此书之前,正好先读了帕特里克·格里《历史、记忆与书写》,尽管着墨之处完全不同,但在史学研究的思想层面也颇有共通之处,比如格里对于历史写作与现实处境的密切关系的重视,就和王汎森在此书中所强调的“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中国史学一贯的经世关怀又体现了浓厚的儒学特质。所谓读史明智,也许更多是透过现象之外的思维训练而非史实的熟稔。

  • 2 小波福娃 2015-11-28 15:15:19

    繁体本早就看过,新出的简体版收了一本

  • 3 四部居士 2018-10-26 18:32:45

    恕我直言,没有看出什么精彩之处,卑之无甚高论甚多,废话较多,不够细密,思想史现在颓废到如此地步了吗,罗志田葛兆光也如是。

  • 2 阿墟 2016-03-27 14:19:21

    第三遍……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