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元年 短评

热门
  • 35 林狩 2017-12-01 00:16:15

    再读。400页就说了隐公元年的事,后面还有二百四十多年,让我不由感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王正月”到“西狩获麟”。

  • 11 不负少年头 2017-01-09 20:09:24

    熊逸真是一位神秘的隐士,图都搜不到

  • 8 北洛 2019-10-11 10:58:46

    重要的是作者展现了一种相对正确的解读经典的方法和态度。当前面对传统文化经典容易流入二元化极端,要么以今论古动辄糟粕,要么以古薄今要重施儒教,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是否真正了解了经典?相比于急着评判和利用,首先应该做的是去了解关于经典到底发生了什么?

  • 4 思考的猫 2019-03-04 23:00:58

    解经倒是也挺好玩的

  • 3 江湖猵子 2021-03-31 19:04:40

    千百年过去了,解经人成为了经

  • 4 臭宝镗研工业 2021-04-11 06:44:37

    你如果认真读了熊逸 你会发现其实他是个打着科普国学的传统的反贼。 孔子“礼”的本质,是为了将周天子与贵族和诸侯进行具体阶层划分和区别对待的制度。今天中国农村常见的一些繁复的婚丧仪式,源头就在儒家为周代宗法定制的礼教系统之中。其中嫡庶之分和长幼之分是周礼的重要核心之一。 孔子“仁爱”的本质。在最初是一种源自贵族血缘和夫妻关系的爱,是一种等差之爱,也是被周天子用来对贵族和诸侯建立区别对待标准的方法,分的是亲疏远近。在治国道路上面对普天百姓难以一视同仁。当然,在后世经历各种大儒的努力,被改造的更加普世范用。 但归源的说,一般情况下老百姓并不在孔教最初的礼教和仁爱系统里。无论表面话再怎么好听,现实中他们根本就看不见你。老百姓当中出现的各种慈父慈母和孝儿孝女,只是因为他们天生如此。 与儒无关。

  • 1 饿霸地煮 2023-12-25 15:35:54 上海

    几十万字写了春秋开篇几十个字,所有的考据于我而言都只说明了一点,《春秋》作为中国政治史上bible之所在,所谓的微言大义,让后世反复考据,以形成千百流派,一家之言,乃至于孔孟之道早已模糊,你着的早就不是孔夫子曰,而是后来某人的因当时历史境遇的叠层之物。但所有的“道理”所有的“解释”,还是有共通之处,就是“诛心”。圣人的道理早就告诉你了,只是你不懂罢了,那么我解释给你听。《春秋》推见至隐,首诛其意,你的一念之恶就是有错,无罪亦要倒推有罪。这样的逻辑形成了二千年的政治史。

  • 1 照夜白 2020-02-27 12:45:45

    懂得道理是一码事,能把道理明白清楚地表述出来,才是坠厉害的!

  • 1 黎余 2017-08-22 22:29:30

    注释被删,看着费劲。 好看啊

  • 1 豆九 2019-11-07 13:56:02

    作者一定是个水瓶座,嗯嗯,一定是的。要不然不可能就从《春秋》上的几个字,展开写成几十万字的书,这脑洞一定要大得不得了才可以。 历史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相信其真假。

  • 1 拿破轮胎 2019-08-04 00:53:13

    正如一位读者所评:这不是一本人人必读的书籍,对于喜欢探寻真相,渴望获得历史确定知识的人,这是一本冗长琐碎并充满了歧途的读本,没有任何现实的好处和意义。对喜欢穿越于历史丛林的勇者来说,看一路各时代观念交织冲突的风景,看历史上一流的智商如何操刀相砍,如何左支右拙,你会欣赏到一副超过你期待的精彩长卷。

  • 1 熊想躺平 2020-06-12 04:28:14

    前半本书讲“元年春王正月”,后半部讲“郑伯克段于鄢”,中间稍微讲了下“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很好的经学史介绍读物。作者旁征博引上百部书,阅读量是相当令人佩服的。引西方著作的部分有点扯,读的时候基本上是跳过的。

  • 0 稻草人 2020-01-18 14:26:41

    历史不忍细读

  • 0 黄不胖 2022-01-29 19:36:00

    熊逸的文字还是那么深入浅出。以《春秋》开篇“隐公元年”为例子和嵌入点,辨析了史学,经学和政治的互相作用关系,介绍了“左氏”、“公羊”、“谷梁”三传的特点,以及历代儒学关于此篇的研究的演变。令像我这样的外行人也能领会经学的特质。

  • 0 猪猪侠 2016-06-01 23:22:43

    虽然熊逸先生说这是一部他认为最晦涩的作品,里面有些部分写的非常精彩,和影响后世那么多的孔子相比,真实的孔子有时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从历史中看到的不仅是人,而是一种趋势

  • 0 专程路过 2019-08-30 23:51:53

    果然晦涩ॱଳ͘

  • 0 2019-09-28 14:27:20

    前面翻一翻还是挺有趣的,但还是没有耐性读完。

  • 0 耶麦 2022-03-25 01:15:17

    熊逸从“春王正月”、“郑伯克段于鄢”发端,写了一部《春秋》大义阐述史。经学不是史学,而是一门政治学,所以有“微言大义”的说法。按啖助说法:孔子修《春秋》的目的,三传里习《左传》者认为孔子修《春秋》是为了“匡正周礼,继往开来”;公羊家认为是为了“黜周王鲁,变周之文为殷商之质”;谷梁家认为是“褒善贬恶,使乱臣贼子惧”。对于经学,并没有经义史这回事,有的只是对经义的揭示史”。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