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经典:1950~2000》的原文摘录

  • 提图斯凯旋门叠合在圣安德里亚当地的希腊神庙正面... (查看原文)
    Tairman 5赞 2018-08-03 22:34:13
    —— 引自第15页
  • 莫里斯·布朗肖在一篇评论马赛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文章中,提出了叙事时间及其瓦解的问题。尽管在叙事过程中有先后的时间顺序,然而普鲁斯特在其中交织了另一种时间形式。布朗肖将其形容为另一种时间可能。这种时间可能不是作为回忆而是作为实际事件(an actual event)被带回来。布朗肖引用普鲁斯特道:“那些蹒跚在盖尔芒特家那边不规则卵石上的脚步,突然也是蹒跚在圣马可广场高低不平石板路上的脚步了。”这些脚步不只是一种加倍,或对过去经过(a past traverse)的呼应。它们唤起了另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不以共时的线性记忆(a synchronic linear memory)为形式,而成为历时的、非线性的且同时的体验(a diachronic, nonlinear, and simultaneous experience)。在布朗肖看来,在威尼斯和在盖尔芒特这两个时刻不能分开,把一个看成过去,另一个看成现在。事实上,应该把它们看作单一的、包含不在场感的存在。这两个时刻互不相容,创造出了一种同时性的感觉。布朗肖认为,这种同时感甚至让叙事时间本身暂停并无效了。按照布朗肖的看法,这种同时性包含了过去的“那时(then)”和现在的“此时(here)”。这两个时刻就像两个“现在(now)”,在两个同时当前(presents)的结合中重叠,从叙述感上改变了时间。这种历时性时间打破了线性阅读时间和线性故事时间的传统共时性。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7 10:31:37
    —— 引自第103页
  • 在文学中,阅读行为的时间并不是叙事的时间。然而与文学不同的是,人们会把建筑假设为一个单一的时间:把体验建筑和概念化建筑理解为同一件事。当人走进空间环绕空间以理解一栋建筑的时候,该建筑会以线性的方式向人们展现自己的面目。对文学读者和建筑读者来说,“阅读”的时间是非常不同的。在文学作品的空间中,时间只是想象出来的;而在建筑空间中,时间是真实体验的。因为建筑体验的时间是线性的,所以建筑与共时性时间相关联。布朗肖认为,叙述者的同时时刻所引发的瓦解,代表了一种真实空间中的历时性时刻。关于引发瓦解时刻或历时性时间的建筑问题是:换句话说,如果用建筑语汇来考虑布朗肖对普鲁斯特的解读,那么建筑能不能像文学那样,创造出一些情感的时刻?在这些时刻,观众能够突然摆脱通向死亡的时间终极运动,能够体验其他不同的时间,进入一种存在于观看主体和客体本身之间的、更纯粹的状态。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7 10:31:37
    —— 引自第103页
  • 建筑中的叙事时间总是在真实空间中构想出来,而真实空间则被体验为叙事空间----也就是说,要走进并环绕建筑才行。在建筑中,想要暂停叙事时间的一种方法就是再叠加上另一种时间。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7 10:31:37
    —— 引自第88页
  • 康在题为《两栋住宅》的短文中,强调了两个项目中隐含的几何秩序。按照康德说法,每栋住宅都由一组正方形构成,都强调了柱子,仿佛这两栋住宅本质上是关于方形围合及其中方柱的某种抽象模式。康认为两栋住宅都“产生自相同的规划”,但它们在设计上却不相同。康德说法暗示了一个统一且相同的原型,而该原型掩饰了两个项目都具有的分离状态。事实上,康在这两个项目中都设计了两套图解:一套是古典三段式的九宫格图解;另一套则是现代主义的不对称图解。双重图解反驳了单一原型的观念,就像这些叠加的组合否定了特殊历史时刻的起始点。否定单一可辨认的原型,也是否定了单一统一的整体,批判了古典的、从局部到整体的关系。原型中的一系列可能性表明,局部之间关系具有不可判定性,因此无法再把局部归入清晰可辨的整体。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7 10:31:37
    —— 引自第105页
  • 为了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一时刻,海杜克和康都在自己的建筑中制造了一种张力,质疑人们认为内外之间是辨证不同的通常理解。康在德·沃尔住宅中也融合了两种不同的几何秩序,并结合了古典与现代这两个不同的历史时刻。试想一下,还有什么做法能比在一栋住宅的心脏部位横插一堵墙体更让人感到现代呢?而被墙体切开的住宅并不是现代住宅,而是一栋以九宫格网呼应古典的住宅。如果说,墙体通常被看作是室内外的分隔体,那么当一个人穿过德·沃尔住宅中的墙体后,便出现了问题:他是走出建筑了,还是走进去了?如何在间隔的时间中体验空间,是如何将客体的时间经常展现给主体的问题的一部分。由于主体不断地在墙周围活动,他一直都以墙为参照物,所以唯一的“内部”就只是墙体本身的内部。其他所有地方都是墙的外部,是其“内部”的外部,但又不断地意识到属于内部的时刻。因此,“内部的时间”是通过相关的“外部的时间”建立起来的。而相对于部分的连续性,实际的“围合的时间”就变得极其小了。所以说,这两个作品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在墙体本身的范围内,不同时间叙述的碰撞。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7 10:31:37
    —— 引自第109页
  • 在其著名的宣言中,文丘里把建筑分成两类,一类是“鸭子”(a duck),另一类则是“装饰过的棚屋(a decorated shed)”。这就以建筑语汇阐明了形象符合与象征符号的区别。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7 10:31:37
    —— 引自第130页
  • 鸭子是指看上去像其目标的建筑:一个热狗以巨大热狗的形式站立,或者用文丘里的话来说,一个卖鸭子的地方就应该用鸭子的形状。在上述这两个例子中,建筑物与其目标有直接的视觉关系。这种视觉上的相似便产生了皮尔斯认为的形象符合。它看第一眼就能明白,而不需要精读。文丘里的另一个语汇“装饰过的棚屋”,指的是普通方盒子形建筑外面套一个公共立面。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7 10:31:37
    —— 引自第130页
  • 1950年代标志英国现代思潮上的一个大转变。建筑师、艺术家和雕塑家都关注追求现代主义抽象性的替代物。他们共同合作,做出了许多努力。例如,独立团体(independent group)宣称对日常材料和“发现式的(as found)”美学感兴趣。在著名的1956年的展览“这就是明天(this is tomorrow)”中,斯特林用混凝纸(一种由纸片或纸浆黏合剂组成的复合材料,可用来仿制石材和青铜)制作的肥皂泡模型则表现了该美学;雕塑家爱德华多·保罗齐展出的作品是以生铁和耐候钢(Cor-ten steel)为材料制成的;波普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展出了混合当代消费文化图像的拼贴画;奈杰尔·亨德森展出了关于工人阶级街道的纪实摄影;而建筑师彼得·史密森和艾莉森·史密森用褶皱塑料和粗糙胶合板制作他们的装置作品天井与展厅(Patio and Pavilion)。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7 10:31:37
    —— 引自第156页
  • 建筑电讯派,1960年代产生于英国的先锋建筑团体,其名称是由建筑和电报(telegram)二词组合而成。该团体从新技术革命的角度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批判,强调建筑中的流动性和变换性。其代表人物有彼得·库克等,代表作品有插入城市、步行城市等。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7 10:31:37
    —— 引自第141页
  • 虚体的“真实性”清楚地表达为一个窄缝或挖切口----换句话说,作为真实的空间;而玻璃虚体的再现----换句话说,即“不真实的”虚体---则处理成有体积感的形式。材料意义与功能的不断置换,唤起了将材料解读为概念而非现象物质整体的需要。这使得建筑既不是风景如画的,也不是表现主义的,而是界定了材料的文本化使用。体块间暗含的流动与力量,否定了观者与建筑之间的静态关系。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7 10:31:37
    —— 引自第162页
  • 关系中的过量意味着:就物体的功能性来说,建筑是过量的。罗西的设计策略和柯布西耶的稍有不同,却更接近于阿道夫·路斯设计住宅的方法。路斯住宅的外部不同于内部,并与内部分离。路斯住宅的立面是一张双面表皮,一面表达了城市尺度,而另一面则体现了住宅的家庭生活尺度。在格拉拉住宅中,罗西也发展出了一种相似的设计策略。该项目中标准方窗的尺度,都是根据室外广场的尺度而非室内房间是附加到广场立面上的。因此,建筑的真实立面已不再被看作是建筑物的外部,而被当成公共空间的外部立面围合。这种尺度的游戏表明了一种观念,即在城市层面,立面局部与公共空间整体相分离。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7 10:31:37
    —— 引自第186页
  • 罗西在其文章“类比的建筑”中,引用了荣格的类比思想,将其看作一种古老、无意识、尤其无法言传且与理性主义逻辑相对的观念。对罗西来讲,类比的思想不仅是一种内心独白,它还提供了一种理解建筑的新的可能,即将建筑看作是从平行条件出发进行推理的过程产物。类比的方法试图通过城市人造物来理解城市。城市人造物是那些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元素,因此使建筑摆脱了历史形式的逻辑而转向另一种所谓文本化的逻辑。罗西曾说过,想要理解他的设计图,就需要读一读他的《城市建筑学》。罗西的类比城市图画包含了基本元素、纪念碑和特殊地点,与其文本一样,表达了相似的想法。那么,罗西的设计图画就成为了另一种表达其建筑思想的方式,而不是建筑物的说明或比喻。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7 10:31:37
    —— 引自第188页
  • 路易吉·莫雷蒂这样的建筑师试图将“虚体”实体化,而库哈斯却通过将虚体概念化,将其看作是容纳在实体楼板层之间的潜在力量,并设法捕捉其能量。“虚体的策略”(strategies of the void)是库哈斯为法国国家图书馆竞赛入围方案说明所取的标题。在竞赛说明中,他将图书馆描述为一个实体堆叠,而从堆叠中又挖切出来体积:“建筑缺失的部分界定了主要公共空间,从信息实体中切割出了虚体。”因此,虚体成为了填充,同时切入建筑和城市结构。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8 17:56:59
    —— 引自第201页
  • poche(填充)是法语建筑词汇,指墙体内的实体或空间,在厚墙的石造西方古典建筑中是一种重要的设计元素,如壁龛等。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8 17:56:59
    —— 引自第201页
  • 尽管前一代建筑师(包括文丘里、罗西和斯特林)的作品,运用了破碎(fragmentation)和物质性(materiality)的策略来批判现代主义关于整体的概念,但是碎片不能起到作用,反而唤起了一个不在场的“整体”。从那种意义上来说,它至少在概念上保留了传统的从局部到整体的关系。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8 17:56:59
    —— 引自第202页
  • 雅克·拉康关于分裂主体和自觉主体发展(作为其被投射/被反射的影像的功能)的观念,表明了主客体关系背景下另一种从局部到整体的想法。分裂的主体不再被看作是整体的碎片局部,而“整体”概念也变得越来越站不住脚。 库哈斯虚体策略的第二个方面在于营造情景。在这些情景中,引入了窥视,虚体空间既阻挡了直接视线,又显露了假定被隐藏的元素。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8 17:56:59
    —— 引自第202页
  • 在剖面中引入水平方向的起伏,成为库哈斯的一种主导设计模式。……剖面上的起伏设计创造了这样一种状况:其中,空间被主体占据,而主体成了窥视者,隐藏在其他主体视线范围之外,反之亦然。因此,“匆匆一瞥”和周边景象让视觉焦点从物质客体转换到了主体上。作为主体的人看穿、环视、俯仰且注视空间,成为了另一种主客体空间关系的一部分。这种对窥视空间的模仿正是杰弗里·基普尼斯所谓的“表述行为的论述”(performative discourses)。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8 17:56:59
    —— 引自第205页
  • 罗莎琳德·克劳斯(Rosalind Krauss)认为,指示符号“沿着其自身对象的物质关系的轴线,建立起自己的意义。”脚印是先前存在的痕迹,然而也记录了先前在场的当下的不在场。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8 17:56:59
    —— 引自第231页
  • 戈登·马塔-克拉克:其代表作品为“房屋切口”系列,即在废弃的房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挖切楼板、屋顶和墙体。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1赞 2020-02-08 17:56:59
    —— 引自第232页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