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格到画意的笔记(29)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lowkee (放轻松 就当漫游地球)

    1997 柯律格 中国艺术通论 傅抱石在1944年写《中国绘画在大时代》一文时便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责难: 中国绘画在今日,颇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样子。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你们还在“山水”呀,“翎毛”呀的乱嚷,这能打退日本人吗?…和“抗战”或是“建国”又有什么关系? 傅抱石,《中国绘画在大时代》,收在叶宗镐选编,《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页496。 新文化运动 要求走向民众,以一般观众的需求为创作动...

    2018-09-19 15:10:10   4人喜欢

  • prophecccy (who will fall far behind)

    1-4 风格、画意与画史重建——以传董源《溪岸图》为例的思考 一 序论: 风格的形式研究{由与无争议的基点作品的分析比较为目标画作断代}, 其最有效力解决的是作品的1断代问题,以及 2时代共性 3时代间的承续或变革关系 但对基点作品缺乏的早期画作力有不逮,须进一步探索画史论述文献中与风格相对应的画意问题。 画意的文献研究  《历代名画记》唐 张彦远:“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

    2015-12-05 15:41:42   2人喜欢

  • 活着

    本章主要讨论文人画的定义并梳理其脉络。 "文人画"作为一个被拎出来大加讨论的概念术语,差不多也是近现代以来的事,大概和文史哲等领域的反思类似,是要给中国传统绘画也整出一个脉络来。"文人画"在传统画论中,从字面意思上最接近的大约是苏轼提出的"士夫画",而脉络大致还是以董其昌的南宗谱系为基础。 作者在总结了近现代几位大家的论述之后,认为无论从风格形式还是社会身份角度,都很难给文人画下一个能一以贯之的定义,...

    2021-11-29 16:24:03   2人喜欢

  • やす (小蜥蜴在看着你)

    “主题”可说是“画意”中最容易为人理解的分类,尤其是与文学名作或久受传颂的故事有关的时候。“画意”的操作,当然不仅限于此。在许多时候,稍微宽广一些的“表现类型”也可助人在历史资料中梳理出连续的脉络。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曾举出典范、高节、写景、靡丽、风俗等,为创作时可资立意的项目,他统称之为“图画名意”。……画家们在“立意”之际,不仅立即将自己安置在相关的历史系谱之中,同时也选择了承载该...

    2016-01-05 12:03:56   2人喜欢

  • grass

    倪瓒晚期的山水画,不论是《渔庄秋霁》或《容膝斋图》,几乎都是在飘泊旅途中“独立霜柳下,渺然怀故乡”的抒怀之作。画中仅有“似我容发,萧萧可怜”的疏林,以及似是含泪隔江遥望的“微茫”远山,至多再加个无人孤亭的少量元素,但在这些元素的组合之际,却写尽了浓重不可排解的“江滨寂寞之感”。它们的构图其实只有一种,像在重复地画同一幅画,但每次经由元素组合的轻微调整,抒情的内容也起了细致的变化。例如《幽润寒松...

    2019-04-28 15:46:21   1人喜欢

  • 蓝道_RANDALL

    2017-09-19 22:41:02   1人喜欢

  • やす (小蜥蜴在看着你)

    对于中国社会菁英阶层的成员而言,大众文化虽然存在,却不值得认同;不仅不能认同,而且经常是抨击的对象。在那个抨击的过程中,菁英分子一方面是在积极地创造他们的菁英性,可以拉大他们与大众间的距离;但是,另一方面则是在进行一种面对大众文化包围的被动防御,在他们激越的批评语言中,还透露着他们无法完全抗拒大众文化的焦虑,担心他们会耽溺于生活周遭的需求与诱惑中,对大众的区别,日益难以维持。

    2016-01-05 12:11:11   1人喜欢

  • QQ

    黄公望,又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个例。平民家庭出身,五十岁彻底放弃一切功名利禄的念头,皈依全真教,然后活到八十六岁,三十六年的时间,在山水意象上达至前所未及的可能。

    2025-02-10 15:35:12

  • QQ

    不管世人对赵体有多少褒贬不一的评价,我个人是独独最钟情于他的书法风格的!闲来无事也会临临《前后赤壁赋》、《洛神赋》等,今天了解到他身处的那个时代,面临文化被灭绝的严重危机,他的艺术,曾以其个人形式,不仅对传统进行重整与复兴,并将之转化为新的形式,影响后世至巨。

    2025-02-07 20:09:48

  • QQ

    直接跳过1-64页,从这一篇开始啃,作者给我们梳理了一条跨越千年的脉络。不要以为自己是孤独的,千百年来的时空中,漂浮着无形的粗细不一的丝,总有一条丝是从古代穿透我们的身体,再延续至未来。其中的这一条丝,起源于曹植的《洛神赋》。

    2025-01-25 18:43:25

<前页 1 2 3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从风格到画意

>从风格到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