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8年,爱默生邀请她参加超验主义的座谈会,第二年又请她编辑超验主义的主要出版物一一季刊《日晷》(Da)杂志。差不多三年中,《日晷》的出版编辑工作一直是傅勒在负责。爱默生和傅的宗旨是一致的:《日晷》着眼的是未来,不是过去,它所赖以生存的、是活生生的灵魂,而不是僵死的文字。
傅勒一直不太喜欢梭罗,也不看好他的写作才能。爱默生将梭罗的诗篇拿来让傅发表在《日晷》上,她坚决不同意,一直到爱默生亲自动手大幅修改之后才勉强登出。爱默生后来引导梭罗放弃写诗而着重于他所擅长的散文,尤其是有关大自然的散文,这和傅勒的品位和判断是一致的。很显然,在事后诸葛看来,梭罗在散文上的建树和影响大大地超过了他的诗歌:当然,喜爱梭罗的人也遗憾,由于爱默生建议梭罗扬长避短,我们也失去了阅读梭罗更多诗篇的机会。
《日晷》的编辑工作完全是没有报酬的义务工作,加上傅勒身体不好,1843年,她辞去了编辑职务,编辑事务由爱默生接管。腾出时间以后,傅勒写出了她最重要的论文:《伟大的官司:男人对男人,女人对女人》(“ The Great Lawsuit: Manys。 Men and Womans。 Women”),并于1845年将它扩充,以《十九世纪的妇女》( Wom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之名出版成书。
这本书,是几年后在美国出现的女权运动的宣言书。傅勒用她丰富的文学和哲学知识,追溯了女性一直受到压抑的历史,主张女性应当享受与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她希望女性“被当作独立、聪明和有理性的个体,在制定她必须遵循的法律、控制和使用她继承或协助积累的财富时,有与男性同样的发言权”。 (查看原文)
2 有用 ○○ 2018-07-16 13:45:53
非常无趣的人文旅行介绍,非常寡淡的游记,勉强自己看了一百页,一个记忆点和共鸣点都没有,弃了。
0 有用 饼干 2020-08-28 20:56:17
……
0 有用 向北向南 2016-06-01 21:07:35
幸好作者是文人,幸好作者写的人和作品都有涉及有熟悉,显得没有那么枯燥无力.新英格兰那片曾匆匆而过的区域,来不及细细品味当地的文化和故事,填补我心中的惋惜.这是美国文学的起点,也深深的根植于我的灵魂之中.我将一辈子难忘那时候的美景和经历.并将最好的文化应用于生活之中.欣赏作者不是单纯描述和歌颂区域的态度.以后我每到一个地方必要细心了解.
0 有用 YOLO 2017-07-09 22:57:03
休闲读物
0 有用 安弦 2021-12-29 21:59:21
岁末年终,室内外冰火两重天,着凉又吹着暖风迷离倘恍捧读之际,仿佛跟着书中的实景照神游于新英格兰的精神之乡,作者长期生活在波士顿,浸淫于图书馆,于13年夏开始寻访新英格兰的人文胜迹。这部妙趣横生的消闲雅作,先后探访了我爱的狄金森、伊迪丝.沃顿、普拉斯这些“小女子”的故居以及长眠之所,从独特的视角浅析她们的作品,索骥她们生命的轨迹。也从与爱默生、凯鲁亚克、菲利普.罗斯这些“大男人”交往紧密的鸿儒白丁中... 岁末年终,室内外冰火两重天,着凉又吹着暖风迷离倘恍捧读之际,仿佛跟着书中的实景照神游于新英格兰的精神之乡,作者长期生活在波士顿,浸淫于图书馆,于13年夏开始寻访新英格兰的人文胜迹。这部妙趣横生的消闲雅作,先后探访了我爱的狄金森、伊迪丝.沃顿、普拉斯这些“小女子”的故居以及长眠之所,从独特的视角浅析她们的作品,索骥她们生命的轨迹。也从与爱默生、凯鲁亚克、菲利普.罗斯这些“大男人”交往紧密的鸿儒白丁中总结出一些古往今来的生命要义。她对于他们创作背景的掌故家长里短,如数家珍。将那些人文巨匠从被我们供奉的庙堂神殿带回到我们身边的人情礼往,不禁使我想到骆以军《故事便利店》中,将如斯逝者视为从某个机场以全新的身份开始的一次全新的远航,甚至将形色匆忙的行人褶皱的服饰下面,看作他们隐蔽的随时展翅欲飞的臂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