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说
副标题: 法律移植时代的文化冲突
出版年: 2020-1
页数: 152
定价: 40.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新民说·梁治平作品集
ISBN: 9787549567928
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具现实关怀的法律史佳作。作者站在当下回顾清末这一法律移植时代的变迁,又从清末反观当下的法律文化。书中简述了《大清钦定刑律》的立法过程,清晰展现了与之相伴的著名论争——清代礼法之辩,阐述了论争的主要内容和论争双方的基本观点,就其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分别进行了讨论,由“礼法之争”看近代中国的法律移植与社会转型,并把这一事件置于更大的历史视界中观察与分析,求取其历史的、社会的意义,以为今日之观照。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著名法学家梁治平,本书是其代表作之一,名家名作。
•本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为体系、概念所缚,置法律现象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来理解,致力于开拓新的研究空间和话语空间;既关注社会问题,又不放弃学术立场。兼具可读性和学术价值。
•本书较短的篇幅从清末修法的缘起、...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具现实关怀的法律史佳作。作者站在当下回顾清末这一法律移植时代的变迁,又从清末反观当下的法律文化。书中简述了《大清钦定刑律》的立法过程,清晰展现了与之相伴的著名论争——清代礼法之辩,阐述了论争的主要内容和论争双方的基本观点,就其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分别进行了讨论,由“礼法之争”看近代中国的法律移植与社会转型,并把这一事件置于更大的历史视界中观察与分析,求取其历史的、社会的意义,以为今日之观照。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著名法学家梁治平,本书是其代表作之一,名家名作。
•本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为体系、概念所缚,置法律现象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来理解,致力于开拓新的研究空间和话语空间;既关注社会问题,又不放弃学术立场。兼具可读性和学术价值。
•本书较短的篇幅从清末修法的缘起、发展和交锋以及争论的主要内容等几个方面清晰展现了清代礼法之辩,从学术的角度清楚地辨析了这场世纪之争,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诸位法学大家的思潮和辩证,也可以体会到法律文化以及法律制度的变化过程的艰辛和曲折。
礼教与法律的创作者
· · · · · ·
-
梁治平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梁治平
1959年生,当代知名法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法律文化、法律与社会。
曾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93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1988年以来,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美国高等研究院,以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学术机构访问、讲学和研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编著有《法辨》《法意与人情》《法律史的视界》《法律何为》《法律的文化解释》等多种作品,译有《法律与宗教》等,并主编《宪政译丛》《法律文化研究文丛》及《洪范评论》。
目录 · · · · · ·
折中各国,兼采新说:《大清刑律草案》
世纪礼法之争
从《刑事民事诉讼法》到《大清刑律草案》
“正当防卫”之辨
“无夫奸”之辨
观察与讨论
“模范列强”:为承认而斗争
“天下刑律无不本于礼教”:道德(主义)与法律(主义)之争
“必使国民直接于国家”:家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
“法律何自生乎?”: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
结语:晚清遗产谁人继承?
后记
致谢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礼教与法律"的人也喜欢 · · · · · ·
礼教与法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文化冲突引发的全面思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没有外力胁迫之下,清末变法会不会有别的走向?亦或是根本没有变法? 没读过这本书之前,满心以为自己知道历史改写的答案。 读完再问自己,却忽然没了答案。虽然书篇幅不长,读了很久,很多语句需要停下仔细琢磨;很多作者提出的问题,似乎当时都没有论证透彻。 这场争取承认的... (展开)
“法律不能比它的民族更优秀”--读《礼教与法律》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梁治平先生的这本书的书名为《礼教与法律:法律移植时代的文化冲突》,其所研究的问题为:清末变法时期,由大规模的法律移植所引发的文化冲突,以及法理派与礼教派的世纪争论。 研究此问题的意义在于:所谓礼法之争,不但涉及《大清新刑律》的内容,而且关乎现代中国的构想,中... (展开)
清末礼法之争中的中国近代法律转型问题

20世纪变迁中的旋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他又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出自梁治平《礼教与法律》 以上一段话为陈独秀所言,语出偏激,但其正确性在当时却是... (展开)>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民说书目 (新民说)
- 中国法律史研究 (孔飞刀大叫兽)
- 新民说2020年书目 (新民说)
- 法学基础 · 阅读 (momo)
- 好奇心日报的推荐书单2020 (Dao里个Dao)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礼教与法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孔飞刀大叫兽 2018-12-05 09:31:41
很好的案例研究,写出了问题的复杂性,蜗牛阅读上看的
3 有用 风间隼 2016-09-17 01:01:46
梁治平的小书,其实是案例研究的长文。对杨度和沈家本的刻画很到位,对“礼教派”也有持平之论。与黄源盛相反,认为共和国法律继承了变法最糟糕的一面。只有理解了新旧法度的差别,才能明白“变法”当年何以引起那样的震动。
0 有用 长青藤 2022-09-19 01:18:47 新加坡
看这本书,是因为吴毅 在《小镇喧嚣》提到他发现在村镇社会争议解决中,外来移植的现行法律和本土习俗现状的不匹配。反复咀嚼下,发现本书出人意料的精彩。清末“礼法之争”的背后是对重建一个怎样的中国?如果重建?这两大问题的不同理念之争。 第一、二部分简单介绍背景,第三部分具体详述清末变法制订《刑律》过程中各方登场的人物和争论,第四部分是重头戏,从四个维度探究理念的由来和对立:实证主义与自然主... 看这本书,是因为吴毅 在《小镇喧嚣》提到他发现在村镇社会争议解决中,外来移植的现行法律和本土习俗现状的不匹配。反复咀嚼下,发现本书出人意料的精彩。清末“礼法之争”的背后是对重建一个怎样的中国?如果重建?这两大问题的不同理念之争。 第一、二部分简单介绍背景,第三部分具体详述清末变法制订《刑律》过程中各方登场的人物和争论,第四部分是重头戏,从四个维度探究理念的由来和对立: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道德主义与法律主义;第五部分极有现实意义,读者可以清楚发现我们今天实际还在那条自清末踏上的“救赎”之路,百年变革,仍未竟全功,“路漫漫其修远兮”。 薄薄一本小书,举重若轻,干货十足。 (展开)
0 有用 心齋 2022-02-18 21:57:28
今天重新翻阅了这本新版的书,梁先生在十年前的后记末尾所言:【回想起来,一篇文章,一本书,就好像有自己的生命一般,而这生命的成就,是由许多机缘促成的。其实,人的生命,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也无不如此。】心生无限感慨~
3 有用 饿师兄 2017-02-11 22:00:31
1. 这本书的遣词造句真是值得学习与模仿。2. 所谓礼法之争,不但涉及法律与道德、家族与国家、自然与理性、普遍与特殊诸范畴之间的关系,而且关乎现代中国的构想,中国现代化的路径,以及变革过程中的身份认同诸问题(144)。3.礼法之争的四个面向:其一,法律与道德之争,实质上是法理派主张将中国的“准则法”(理想之社会秩序)逐出,代之以西洋准则法,道德被逐出法律;其二,家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法理派主张解... 1. 这本书的遣词造句真是值得学习与模仿。2. 所谓礼法之争,不但涉及法律与道德、家族与国家、自然与理性、普遍与特殊诸范畴之间的关系,而且关乎现代中国的构想,中国现代化的路径,以及变革过程中的身份认同诸问题(144)。3.礼法之争的四个面向:其一,法律与道德之争,实质上是法理派主张将中国的“准则法”(理想之社会秩序)逐出,代之以西洋准则法,道德被逐出法律;其二,家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法理派主张解构家族主义,使个人直接归于国家,方能使国家富强;其三,理性主义与自然主义,法理派的路径其实是理性建构主义,主张可以通过公理建立富强之国家;其四,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法理派占据话语制高点,富强、进化论、科学等话语自带主角光环。相反,礼教派则是温和而注定失败的。4. 今日之法律体系实为礼法之争的延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