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部以流亡為主題的著作,透過奧地利作家斯特凡.褚威格(Stefan Zweig)的生平鋪陳。
★褚威格如何從一個自主放逐者,成為無國之民的流亡者?
★本書探討這位享負盛名的暢銷書作家自殺的可能原因。為什麼有些流亡作家在新世界能如魚得水,有些則走上死亡之路?
★褚威格的一生,說明了藝術家身處亂世所應負的責任方面幾個永遠存在的問題:個人對蒙受同樣苦難者所應負的責任;政治在人文藝術領域裡的角色;藝術在教育裡的位置。
★ 2014年《序文評論雜誌》INDIEFAB年度圖書獎決賽入圍(傳記類)
2014年「美國國家猶太人書獎」年度最佳圖書獎(傳記類)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5★評價
喧囂年代裡,褚威格的靜默人生
馬克思說歷史會重演,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而褚威格的人生則一再逆轉了這句名言裡的歷史重演順序,總是先鬧劇,然後悲劇。
斯特凡.褚威格(Stef...
★一部以流亡為主題的著作,透過奧地利作家斯特凡.褚威格(Stefan Zweig)的生平鋪陳。
★褚威格如何從一個自主放逐者,成為無國之民的流亡者?
★本書探討這位享負盛名的暢銷書作家自殺的可能原因。為什麼有些流亡作家在新世界能如魚得水,有些則走上死亡之路?
★褚威格的一生,說明了藝術家身處亂世所應負的責任方面幾個永遠存在的問題:個人對蒙受同樣苦難者所應負的責任;政治在人文藝術領域裡的角色;藝術在教育裡的位置。
★ 2014年《序文評論雜誌》INDIEFAB年度圖書獎決賽入圍(傳記類)
2014年「美國國家猶太人書獎」年度最佳圖書獎(傳記類)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5★評價
喧囂年代裡,褚威格的靜默人生
馬克思說歷史會重演,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而褚威格的人生則一再逆轉了這句名言裡的歷史重演順序,總是先鬧劇,然後悲劇。
斯特凡.褚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富有的奧地利公民,到處為家、居無定所的猶太人,著作等身的作家,泛歐人道主義不倦的提倡者,愛結交朋友者,崇高的反戰主義者,愛狗者,厭貓者,愛拈花惹草者,向男人拋媚眼者,面對年老的摧殘而變得卑怯者,面對神祕的死亡而鎮定自若者——褚威格屬於體現所在環境之魅力與腐化的那類人。
一九三○年代,斯特凡.褚威格已是世界上作品被譯成最多國語言的在世作家。他的長短篇小說和傳記引人入勝,一推出即暢銷。褚威格也是個知識分子,各種雅俗藝術的愛好者。但希特勒掌權後,這位大力提倡國際人道主義的名作家,才幾年光景就落入日益孤立的流亡生活。從倫敦到巴思到紐約市,再到奧辛寧、里約,最後落腳巴西貝德羅保利斯,然後於一九四二年,在該地一狹仄的平房裡,與妻子自殺了結一生。
褚威格曾被形容為「人類靈魂裡永遠的旅人」,流亡不只是政治、地理上,也是自我存在上、心理上的放逐,可能早在故鄉時他的自我放逐已然開始。褚威格認為他們那一代會像以色列的孩子那樣消逝,在沙漠裡漫無目的地徘徊,始終看不到應許之地。他嘆道:「怎麼看我們都是被擺錯地方。」
作者透過禇威格的事蹟,探討上世紀三、四○年代歐美兩地於人文思潮上的鴻溝,流亡者的鄉愁以及對新世界的允諾與失落,探究「流亡」狀態對於一個人的精神上的深度影響。此書也揭露褚威格如何透過他的作品、思想、行為,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結束——歐洲這個西方文明典範的驟然崩解。
【書評讚譽】
「以抒情詩般的語言寫成的專題著作……《褚威格最後的放逐》其實不是——或者說不只是——褚威格晚年傳記。它是對脫序人生的個案研究,對不只失去家且不再能界定家之意義者的個案研究……普羅契尼克先生讓人深刻感受到戰時許多流亡者的感受……(他)筆下文字讓人心有戚戚焉。」
——《華爾街日報》
「縝密、有扎實的事前研究為基底、從頭至尾緊貼人性,《褚威格最後的放逐》刻畫一人和那人不盡的流亡。」
——《經濟學人》
「《褚威格最後的放逐》是讓人愛不釋卷、特別縝密、令人傷感且直率的專題著作。普羅契尼克以堅持不懈的調查為基礎,試圖釐清一位仍享有常人所無緣享有之名氣的作家自殺的動機。」
——《紐約書評》
「讓人獲益良多……一部從歷史、文化層面批判歐洲最黑暗時期的大作……褚威格的憂思才情在這部堪稱典範的專題著作裡得到最透澈的探討。」
——《泰晤士報》
「教人擊節讚嘆的一本書……普羅契尼克把重點擺在褚威格晚年,詳細探討他於一九三○、四○年代的流浪生涯——流浪到美國、英國和最後一站巴西。褚威格在紐約住過一段時間,而普羅契尼克以動人筆觸描述這位作家因其在猶太流亡人士圈子裡的獨特聲望所招來的困擾,特別是在歐洲境內仍有數百萬猶太人處於垂死困境之時。」
——NewYorker.com
「引人入勝的專題著作,探討一位逃離納粹魔掌,卻在一九四二年於巴西某城鎮,和第二任妻子蘿特自殺共赴黄泉的作家……褚威格不願向外人透露內在情思,但普羅契尼克的銳眼和善意的幽默帶我們進入這位具有深厚文化素養者的人格世界。」
——Vogue.com
「說到談褚威格的書,很難想像還有比這更好的,或更配得上如此複雜、多面向的一位人物的書。」
——《洛杉磯書評》
「《褚威格最後的放逐》兼具簡練、個性鮮明、步態從容的散文體優點……普羅契尼克擺脫傳統傳記從生至死的敘述窠臼,盡情發揮他的想法和他的散文功力。」
——《電信報》
「在普羅契尼克這部帶著悲涼況味的著作裡,斯特凡.褚威格代表歐洲萬千被迫漂流異鄉的知識分子……充滿洞見與深思且讓人無比傷感的一部著作,描寫一位遭歷史逼上悲慘漂泊之路的人。」
——《科克斯書評》
「喬治.普羅契尼克的描寫功力好得無以復加……普羅契尼克追索褚威格的足跡,揭開在他晚年將他吞沒的黑暗。而在他筆下,蘿特也以遠更完整的面貌呈現。他們自殺的消息讓欣賞褚威格者和他的友人震驚不已。《褚威格最後的放逐》使那最後一幕似乎更容易理解得多。」
——《獨立報》
作者简介 · · · · · ·
喬治.普羅契尼克George Prochnik/著
小說家、人物傳記作家。他的文章、詩作、小說發表於多份刊物上。曾於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教過英美文學。著有《追尋寂靜》(In Pursuit of Silence: Listening for Meaning in a World of Noise)與《普特南隱身之所》(Putnam Camp: Sigmund Freud, James Jackson Putnam, and the Purpose of American Psychology)。目前住在紐約市。
黃中憲/譯
1964年生,政大外交系畢業,現專職翻譯。譯作包括《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
喬治.普羅契尼克George Prochnik/著
小說家、人物傳記作家。他的文章、詩作、小說發表於多份刊物上。曾於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教過英美文學。著有《追尋寂靜》(In Pursuit of Silence: Listening for Meaning in a World of Noise)與《普特南隱身之所》(Putnam Camp: Sigmund Freud, James Jackson Putnam, and the Purpose of American Psychology)。目前住在紐約市。
黃中憲/譯
1964年生,政大外交系畢業,現專職翻譯。譯作包括《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太平天國之秋》、《戰後歐洲六十年1945~2005(全四卷)》、《莎士比亞變動的世界》等。
目录 · · · · · ·
1 從奧德修斯到伊底帕斯
褚威格的人生一再逆轉了馬克思名言裡的歷史重演順序,總是先鬧劇,然後悲劇。
2 乞丐與橋
此時中央公園周邊的摩天大樓,讓褚威格想起圍住內院的一面宏偉城堡牆。那城堡主樓抵抗他的攻擊。
3 狂熱的偏執狂
· · · · · · (更多)
1 從奧德修斯到伊底帕斯
褚威格的人生一再逆轉了馬克思名言裡的歷史重演順序,總是先鬧劇,然後悲劇。
2 乞丐與橋
此時中央公園周邊的摩天大樓,讓褚威格想起圍住內院的一面宏偉城堡牆。那城堡主樓抵抗他的攻擊。
3 狂熱的偏執狂
一百個名字與你搜尋的目光靜靜地、耐心地相會,就像後宮女奴迎接主人,卑微地等待召喚,且欣喜於雀屏中選,得到寵幸。
4 靜默與喧嚷
褚威格把維也納、他母親、猶太教三者,在他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說成同一類:它們是教人放下執著的三位繆司。
5 一語一世界
語言原一直是他逃離世界的憑藉,但這時卻漸漸變成陷阱,因為他擔心他正全力投入的新語言,最終會腐蝕掉他的德語。
6 往咖啡館的路上!
咖啡館無法言喻且絕無僅有的美好,肯定與天方夜譚息息相關。普魯士的正步和維也納的咖啡館是無法並存的。
7 全球輪盤
涓滴之流,溪流,氾濫的洪水,衝激著人們湧往世界各地,從天上落下,被海水拋起,被拚命飛轉的紅黑輪盤隨意拋送到異地。
8 教育烏托邦
我的目標不是有朝一日成為大批評家或文壇名人,而是成為道德權威。
9 永別美國
她所給予斯特凡的,乃是一種篤定,不管他做什麼,都一定會有她陪著一起做的那種篤定。
10 戰時園圃
英格蘭人日復一日都這麼沉著冷靜,這是怎麼辦到的?褚威格一心想解開這個謎團。
11 跨越藩籬的樂園
歐洲式文明被困在殘暴壓制天性和肆無忌憚抒發天性的無可救藥的二進位電路上。戰前歐洲社會和納粹政權,兩者都犯了拚命為使社會達到最大的一致,而把個人真正自由的理想踩在腳下的錯。
12 緘默退場
他要她不要忘了他們,但也要她不要覺得孤單,要為所有愛她的人心存感恩。他告訴她,她定會看到更美好的世界,在那世界裡,摯愛不會遭拆散。
後記
致謝
註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斯蒂芬·茨威格,这个富有的奥地利公民,焦虑的流亡犹太人,了不起的多产作家,不知疲倦的全欧人道主义倡导者,社交达人,无懈可击的东道主,高贵的和平主义者,平民主义的捍卫者,神经质的感觉论者,爱狗厌猫人士,书籍收藏家,总是穿鳄鱼皮皮鞋的人,衣着华丽、神情抑郁的咖啡狂热分子,世上孤独的心灵同情者,偶尔沉迷女色、时不时与男子眉目传情之人,疑似暴露狂,被定罪的谎言家,权贵的阿谀者,弱势群体的捍卫者,随着衰老开始变得怯懦,在死亡面前又成了一个坚定的禁欲主义者一斯蒂芬·茨威格身上兼具了人类社会中诱人和堕落的魅力。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前 言………………………………………………………………… 1 -
马丁·贡佩尔特曾写到,他作为一个英语不流利的流亡者来到纽约,意味着来到一个“又聋又哑”的地方,意味着一个人被迫陷入“十足的没有尊严和病态”。原本是美妙旋律的声音,突然之间变成了“声响”。对一个“处于更高智力水平”的人来说,这种语言的缺失简直是“一种无法克服的冲击”。茨威格身为犹太人、奥地利人、欧洲人的多重困境,可能与其他人有着细微的不同。但我认为,这种被剥离的绝对的冲击,肯定也刺激了茨威格促使他做出国际笔会上的演讲。他摆脱了一贯的克制,开始直抒胸臆地哀叹:“这就是我们终生用以对抗自我神化的民族主义的语言!这也是我们用来对抗那摧毁了我们的世界并将人类的尊严碎成齑粉的恶魔仅有的武器!” 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仅有的武器又被他们的敌人调转过来,对付了他们。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章 重聚……………………………………………………… 10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褚威格最後的放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褚威格最後的放逐"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卡繆札記II 1942-1951 9.0
-
- 半先知與賣文人 8.5
-
-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8.8
-
- 苦雨斋背后的故事 8.2
-
- 莎士比亚的科学 8.5
-
- 里尔克:一个诗人 8.0
-
- 收藏沙子的旅人 8.7
-
-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8.6
-
- 日记中的博尔赫斯 8.3
-
- 孤独与团结:阿尔贝·加缪影像集 9.3
褚威格最後的放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倾覆丨天真的 感伤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们所必须说出的话将无人理解——不管哪种语言皆是如此。我们在任何国家都将无家可归,我们没有了现在,也没有了未来。” —— 如今的读者,大概很难想象茨威格当年的万念俱灰之感。他心爱的奥地利早在他成年之后迅速倾覆得不复返。他和家人们被迫流亡。 传说不来梅的一家旅... (展开)
没有了现在,也没有未来

茨威格: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42年2月23日,茨威格与妻子洛特于巴西寓所中双双自尽。在彼时那个早已混乱不堪的世界中,给世人留下了又一个难解的疑问。 或许会有人觉得,结合当时的世界局势,已经流亡八年的茨威格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遗憾但也并不令人意外。 恰如他自己在临终前写下的自杀信中表露的那样,... (展开)
60岁时,在巴西的小山村流亡,与往日的书籍、音乐会、朋友交谈相隔万里
> 更多书评 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8.4分 127人读过
-
Other Press (2014)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Other Press (2015)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褚威格最後的放逐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