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经验 短评

热门 最新
  • 90 阿伽墨得 2017-03-05 21:29:24

    好。翻译辛苦。只不是我书。 对于这类专注于个人内心负面情感挖掘的黑洞式文本,我戏称为“迷惑灵魂的暗之金句集”的东西,揣摩、理解、会欣赏,并保持戒备与距离。

  • 68 孟冬 2017-08-11 11:26:02

    体会内在经验的状态既奇妙又很难过。因为内在经验来自灵光乍现的那一刻,人因亲历而迷醉,可那一刻又是留不住的,以为能用写作,诗歌,音乐留住,但瞬间的经验终究是正在死去的自我,与时间一样,人因此又陷入焦虑。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就是内在经验的困境,而描述内在经验是不可能的,因为内在经验意味着语言达到了无名的极限,这种极限不是肯定性的,相反,它是语言永远消失的深处,语言的退场,亲历的人将自己提交给白昼或夜晚的空洞处——即巴塔耶所说的呈现为一种无上帝的极限。

  • 30 恶鸟 2017-05-02 23:01:29

    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没有完全解答的良质问题,在巴塔耶的内在经验里似乎找到了一个出口,一个有点让人心动的感觉,这些不能被逻辑论证应该亲历的内在

  • 14 亜空 2017-05-24 02:12:46

    读过最后一本布朗肖回头标这本:布朗肖的行文极度曲折,漫长的煎熬后偶有的金句特别戳,喜欢,但是某种学术的追求总让我觉得他写满华丽的空话;巴塔耶的黑夜和死亡是迷人又亲切,月亮银子般美丽的修辞。蔑视道德也许是揭开世界这个丑女人所覆面纱的第一步。

  • 22 安提戈涅 2020-03-24 17:20:20

    相比巴塔耶的其他作品,这部更加私人、更加难读。不确定读懂了多少,也谈不上愉悦的阅读体验。当然会心之处还是有,要理解《内在经验导论草稿》,必须把巴塔耶谈及对象移植到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的内在经验中,才能获得双向的交流。对巴塔耶来说,内在经验本质上是反对戏剧性与词语的,词语又会滑向外在的描述性与解释性话语,这些东西是对接近于“象”的经验的遮蔽,很多地方流露出对现象学的青睐,对词语缺席的呼号,对“渐渐浸入的超水中”显现出的广阔性的期待、对笑声照亮的灰色意图的深处的相信,都是颇为典型的现象学表述,在巴塔耶哲学光谱的另一端,则是尼采,我们能从他对奴性、对苦修的批判以及对最后的人的执着里,发现尼采的痕迹。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经验敞开、赤裸呈现的状态,巴塔耶不断自我指涉,诚实地说出了创作过程中的痛苦与无解。

  • 6 mersso_ 2018-08-15 12:05:00

    非常感动。

  • 5 悲辛無盡獨行夜 2017-05-23 23:41:38

    真看不懂,惭愧,

  • 4 2018-02-22 15:58:41

    “我恨,这工具式的生命。”(这句直接揭开了现代语境下的生命本质,工具式!!!狗年春节期间读到的最好看的一本书,巴塔耶太强,整本书一直在做笔记,可以反复学习。)对于笑、宗教体验的讨论也占据相当多的内容,关于普鲁斯特对往日时光的再现也有自己的解释。

  • 5 CRAIGJOJO 2017-11-07 22:52:07

    巴塔耶可以把最微妙的人的感觉用文字绝妙的叙述出来,可以把最作呕的念头接入最优雅的意象。而拒绝尼采所给的权力意志而选择好运,又是多么绝妙的一招。

  • 5 陆离 2017-08-06 14:15:55

    陷入呓语的交流并没有显示出交流的赤裸特性,而是用迷狂的外饰将自己包裹、隐藏。比江西诗派硬,比尼采懂得敛让,附着在客体(如普鲁斯特的词语燔祭,如诗人兰波)上的评论让指代有了参照,其余的狂蹈虽然不落俗套,但很难等到它想要的听众,好在这样的听众在豆瓣为数众多。

  • 6 木兆子 2020-03-11 23:10:48

    我阅读的两极:“读不懂”和“这也太妙了吧”(但是既然知的极限是一无所知,那么懂与不懂还有什么所谓呢

  • 4 LordAuch 2020-05-11 17:48:11

    说这是“个人内心负面情绪…的文本”的评论是不公正的,绝对。弗朗西斯·马赫芒德:“阅读巴塔耶未必有危险,但确实很冒险。”;“一次即永恒” 够了吗?够了,不,永远不够。“我一无所知,绝对”。阅读体验太好了,直至身体震颤!

  • 4 國際性恐怖份子 2017-05-17 11:53:54

    這種悲傷好像當我們熱情燃燒時,我們猜到心中沒有燃盡並且不可能燃盡的東西,這些東西不會著火

  • 3 荸荠 2018-05-09 20:51:52

    一些判断比较生硬,表述不清,如果不是作者的问题,那就是译者,读者只能如是说了。

  • 1 琴酒 2019-03-05 21:51:03

    如何让焦虑成为“我”和“没有焦虑”的人的共同内在经验?

  • 3 梵子 2017-12-30 19:37:57

    巴塔耶是个天真无邪的复杂体。

  • 1 LaFrontera 2018-12-04 07:29:11

    想拿这本书做个作品

  • 5 沈治 2019-05-02 00:30:12

    作为献祭的诗,对悲剧的笑,面临黑夜与白昼的迷狂。落入知-非知-狂喜-知的循环,历经快乐的酷刑。抵达非知之后,绝对知识也只不过是众多知的一种而已。需注意的是:1.内在经验被推理式的理性所驱使。没有理性的支撑,我们达不到晦暗的白炽。2.在焦虑的行文中,文本始终透露着疲惫感。作者始终处于对抵达极限的怀疑之中。“我能有一次达到终点吗?我筋疲力尽。”

  • 1 Endymion 2021-04-09 20:51:40

    “我并非一切”的震惊(也拒绝被拯救的幸福),转而“不再想是一切”的狂迷,人想成为人,又是他不敢是的存在,是一种得不到答复的也不抱希望的祈求(他如果不是上帝,他不会祈求到底,因为上帝是最后一个词,上帝与自己相似,并与需要交流并从自身走出来的的存在相遇)这是虚无的焦虑、非知的夜。但仍旧是他的希望,如果他逃避和推脱,不走向在别处的极限,他同样受罪、卑微,他变得愚蠢、虚假、肤浅,促使人类的命运变得可鄙。被抛向虚无是一种耻辱,交付权力更是仆人或敌人。上帝,赐予我你盲眼般的夜。忘却,最后的勇气,回到天真。

  • 1 没有 2022-09-11 01:51:48 广西

    这,其实,既不是我的缺席,也不是我,既不是死亡,也不是光——并且,既是我的缺席,也是我,既是死亡,也是光——一阵轻盈的笑声从我身上升起如同大海,它无边地填满了缺席。全部的所是——太多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