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的历史》试读
前 言
2009年底,我参与了《失忆与记忆:张晓刚书信集( 1981— 1996)》的编辑工作。这是基于 20多年前我翻译出版的《塞尚、梵高、高更书信集》(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6年第一版)的一次专业性提醒:对艺术家的研究,收集并整理书信写作和相关文献档案是最基本的工作。从上个世纪 80年代初,张晓刚就开始了他富于探险性的艺术历程。这位双鱼座的卓越敏感者作画、阅读、写作以及不同时期对挥之.. (更多)
第一章 “血缘”的历史 1958—1981
张晓刚在家排行第三,兄弟共计四人。 1963年,张晓刚随父母工作调动到了中共中央西南局所在的城市成都,全家住在西南局宿舍鼓楼北三街 63号,这年张晓刚 5岁。在少年时期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张晓刚没有获得充分的学习机会。1966年,“文革”爆发导致全国上下学校停课,这时,张晓刚小学一年级。直到 1969年,大规模的武斗基本平息,学校复课,张晓刚就算是五年级学生, 1970年小学...
第二章 一个现代主义者的成长 1982—1991
1982年 1月,张晓刚回到了昆明,他为自己是否能获得一份正式的工作而焦虑之至。直到 5月,他才告诉早已在成都画院工作的周春芽:现在,他被借用到歌舞团里做一名“美工”,绘制舞台布景。在一张拍摄于 1982年的照片里,张晓刚的眼神与气质与之前刚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时迥然不同。在四年前刚刚进入黄桷坪的川美时,张晓刚与部分同学们在学校大门拍了一张照片,十一位同学身着相似的服装,..
第三章 “血缘”的复归 1992—1996
1993年的夏天,张晓刚回到了昆明。在接近一年的思考后,他决定开始“消减”作品中“人文情感”的实验。实际上,从 8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的表现主义“书写性”的语言方式在 1989年的现代艺术展之后逐渐被视为“现代主义”的惰性:限于酒神般的情绪宣泄,缺乏理性的转换。尽管王广义在 1988年就提出了他的“清理人文热情”的口号,但从 1987年的一些艺术现象中就能够看到完全不同于西南地区表...
后 记
在《人·岁月·生活》一书关于“莫迪利亚尼”的最后,爱伦堡这样写道: 人们写啊,写啊——写“他喝酒,胡闹,最后死了”……问题不在于此。甚至也不在于他那像古老的寓言一般富有教益的一生遭遇。他的命运同别人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如果有人想了解莫迪利亚尼的悲剧,那就让他别去回忆印度大麻酚,而去回忆一些窒息性瓦斯,让他去想想茫然若失的、麻木的欧洲,想想这个世纪所经历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