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諾.博格(Ronald Bogue)
目前為美國喬治亞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為著名德勒茲專家。首部關於德勒茲與瓜達希的英文專書《德勒茲與瓜達希》(Deleuze and Guattari, 1989)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其他著作包括《德勒茲論文學》(Deleuze on Literature, 2003),《德勒茲論電影》(Deleuze on Cinema, 2003),《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 2003),及《德勒茲餘波》(Deleuze’s Wake, 2004)。
作者另編有《當代理論中的摹擬》(Mimesis in Contemporary Theory, 1991),《自我的戲耍》(The Play of the Self, 1994),及《當代文化中的暴力與仲裁》(Violence and Mediation in Cotemporary Culture)等書。
譯者
李育霖
美國喬治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成功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現任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任台灣人文學社理事長一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台灣文學、電影研究、生態批評,翻譯研究與德勒茲研究等。著作包括專書Writing Taiwan: A Study of Taiwan’s Nativist Literature(2008),《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2009),《擬造新地球》(2015),編有《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合編,2013),Deleuze and Asia(合編,2014),《帝國在臺灣》(合編,2015)等書,並翻譯有《德勒茲論文學》(Deleuze on Literature,2006)等書。
邱漢平
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教授,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任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也擔任過聯合報編輯部編譯,因為此一實際從事翻譯的經歷,而在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成立時,應邀在該所教授筆譯練習課,並受邀籌組翻譯研究團隊,向當時的國科會申請整合型專題研究計畫,在1997-1999年期間擔任國科會「翻譯、文學研究與文化翻譯」整合型計畫總計畫主持人。多年來,一直從事翻譯學術研究,最近的相關著作包括2014年刊登在《英美文學評論》的〈在班雅明與德勒茲之間思考翻譯〉,以及2015年收錄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橘枳之間:西方翻譯理論再思與批判》之文章〈班雅明的翻譯與科技論述〉。
涂銘宏
淡江大學英文系副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比較文學系博士。現任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研究專長為德勒茲理論、視覺與跨媒介理論、日本當代思想、東亞文化論。
陳佩筠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現為淡江英文系副教授。曾任《淡江評論》主編、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祕書長。研究領域為後結構、歐陸語言哲學、當代翻譯理論。目前教授課程包括文學理論、翻譯理論、翻譯與文化,以及中英翻譯等。
林宛瑄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博士。博士論文以德勒茲哲學中的塊莖概念為理論框架,跳脫習見的軍事隱喻,檢視人如何因傳染病與病毒而流變為非人,以及其過程中所帶出的動情力交流。現任職於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近年來研究興趣主要為喪屍如何凸顯出特定時空中社會共群組構的基礎及問題性,以及偵探小說中的不受既定規則限制、貼近命案事件隨著隨問題開展時而遭遇的符號創造概念的美學式思考。
1 有用 Wei 2020-05-05 14:45:59
乾貨超級好料
0 有用 Aaltopius 2020-03-20 23:28:32
扯到transistor,什么真空白热丝,看得我莫名其妙,不过原理倒不错,这种跨学科的analogy有点喜感。
1 有用 Ximena 2021-02-12 10:28:36
我的第一本德勒茲🥰
0 有用 做点什么 2021-02-01 21:32:27
繁体看着脑壳痛,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