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本性 短评

热门 最新
  • 11 ly的读享生活 2016-10-27 13:37:55

    重读了一遍,虽然威尔逊强调“先天决定论”的态度过于绝对,但无可否认,他是极有洞见的,论点有争议,论证有价值。

  • 10 云山 2017-06-13 07:24:01

    科学优于宗教的理由:一、解释和控制自然界方面不断取得成功;二、所有人都可以利用科学实验自我纠错;三、可利用生物学解释传统宗教,比如宗教是大脑进化的产物。崇高道德不过是利他精神的僵化。书背后有道金斯(自私的基因)、戴蒙德(枪炮病菌钢铁)的背书,他们是一伙的,一伙的。

  • 7 Conch_Kick 2019-10-09 11:59:03

    先天决定论的确有自己的依据,但是它能做的似乎只是溯源,面对文化和社会问题,如果人性只能从生物性中去找寻,那么解决的方案难道也就只能回到生物性?但是威尔逊的叙述有自己的浪漫,尤其是当他说每个人的身上带着千年人数万人的基因遗传的时候,个人的伟大和渺小似乎一下子都在眼前展开了。

  • 3 中二使我快乐 2018-09-09 18:58:39

    一些自己曾经不经意间思考过或者曾经了解过的问题,在著作中得到系统性论述时,还是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也能隔空感知到一定的时代感。最让我眼前一亮的竟然是同性恋的基因遗传问题= =类比一下,不育会不会是为了优育呢?我可以为这项事业做出一点微小的贡献吗?

  • 1 Loster 2023-05-15 11:11:22 北京

    的确是发人深省,不过这个版本的翻译多少会看得让人费劲,希望有机会可以拜读原著。

  • 3 夏禹 2017-10-06 14:27:33

    荣获普利策奖、坚持科学唯物论的杰出作品。文化对人类行为影响是有限的,基因不仅决定了人的生物形态,也包括人的社会性。作者运用生物学原理研究了攻击行为、性行为、利他行为和宗教行为,20多年前的文字,今日读来极富洞见。

  • 0 之然 2016-02-03 23:12:45

    1979年的社会生物学著作在今天是否有些学理更新和科学实证方面的过时,我这外行对此深表怀疑,尤其是看到对于苏联数据的引用以及关于1980年代计算机发展的预估。

  • 1 timeregister 2018-06-11 23:07:01

    读完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再读本书,深觉两者可以互相参照。哈耶克对理性的自负骨子里深为警惕,爱德华·威尔逊《论人的本性》却对人性的生物学基础抱有相当大的信念。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遗传和后天的文化环境共同决定的结果,而基因遗传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类如果破解了遗传的密码,便掌握了人性的秘密。若是这一梦想成真,那么,“理性”真是有资本“自负”了,哈耶克的批判便失去了力量。当然,在本能的决定和环境的影响之间,孰轻孰重,还需要研究。但只要承认本能和遗传的存在意义,等于就是为理性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所以康德要“为知识划定界限,从而为人类的自由留出空间”,真是深刻的洞见啊。本书所述,倡导建立社会生物学,细思虽极恐,但却不无意义呢。警惕理性的自负,也要正视芸芸众生的由来与走向:进化。

  • 0 JDK 2022-03-28 15:26:59

    两个基本问题:1,意义问题。上帝死了,人类往何处去?2,伦理选择问题。人类遗传下来的许多不适应时代的人性,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摒弃? 用更基础的学科(如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高层学科(如社会学),会有不一样收获。

  • 0 ✎❀ 2022-01-27 17:40:10

    当代学术bug是决定论 各种本质论 其实难证伪

  • 0 sifeng 2021-12-30 16:56:11

    交付了什么?6个伦理规范的维度:免罚、求赏、认同、职责、契约、良心。也让我明白,生物学本质上也是经济学,投入和产出决定了这个社会每个人与彼此的关系,凡人都有慕强心理,不然一切关系都终将只是暂时的陪伴,如果你承受不了这种规则,那请多尝试去驾驭匹配规则!我的感受?一步让人有冲劲儿的生物学科普书

  • 0 hamlet 2021-11-29 12:29:30

    剽窃尼尔·盖曼的说法, 这是一本我看完不停大呼:“要是我写的,该有多好啊”的神作。 它来自威尔逊70年代的作品……

  • 1 慕明昭 2021-10-30 01:32:47

    神作。揭示主要几种人性的遗传进化机制。可与《裸猿》结合看。作为70年代的著作,五十年后仍不过时,引入中国确实是太晚了。作者一个论断在国内具有政治危险性: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对人性的粗糙甚至严重错误的判断基础上。

  • 0 叶云楼 2022-05-12 19:16:04

    更多地从生物学、进化论、所谓的科学唯物主义等角度来论证人的本性,其方法从著者所开创的社会生物学来看,似乎主要是对各类社会性动物(包括人)做比较分析,归纳出其中的一般原理。或许这个进路是对的,只是仍显粗糙。 “人的心智并非任由经验用点和线画上复杂图画的白板”,“心智是个自动决策工具”,先天倾向于某种选择。“对过去选择的积累与记忆、对未来选择的考虑、对由选择激发的感情的重新体验共同构成了心智”。所有人决策所遵循的规则十分固定,因此所做决定多有重叠,这种趋同性的重叠即所谓的“人性”。这部分地体现在“图式”上——大脑内天生的或习得的构型(或许更多的是前者)。 家庭是人类社会组织中最基本的组成,确实在未来未必会消失,但婚姻这个制度形式却完全可能消失。 做个记号:P119毛利人不同部落之间的武装竞赛。

  • 0 þ 2022-06-05 09:14:24

    为研究江南某望族的经济状况,我们对百年后他的一些农民亲戚做了细致的考察。

  • 1 beulah 2022-04-29 19:02:37

    社科的核心是人性的深层结构,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我们与生俱来的诸多倾向是人类的困境,也是力量的来源。书里有很多刷新认识的讨论:民族/种族主义与部落,食肉的文化后效,性的目的首先是性结合其次才是繁衍的手段,无条件利他与有条件利他的相对数量等。作者的书一如既往精彩好看。

  • 0 简不易 2022-10-19 22:26:54 上海

    威尔逊1978的作品,算是《社会生物学》的续篇。相比后来阐述基因和文化协同进化的作品《基因、心灵与文化》,这本还是过于强调人性中的生物属性,不过考虑当时社会氛围,这确属不易,2004年新版序言对此有所回顾。无奈翻译太别扭了。

  • 0 飞龙谷喂猴儿呢 2022-12-04 01:25:37 北京

    这个翻译甚至还不如黄皮书。。。。难受

  • 0 doubaoa 2024-03-17 14:47:13 陕西

    有点pop science的感觉,作者的依据不见得能站得住脚,但是已经好过大部分只会盯着眼下的社会科学研究了。

  • 0 焚心 2024-03-11 10:55:40 河南

    利他和宗教有点牵强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