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短评

热门 最新
  • 56 湮没人群 2016-05-01 11:18:59

    非常通俗易懂,适合所有人群,完全可以作为通识读本或本科生教材

  • 35 Sarcophagus 2016-10-15 18:29:52

    作者此前多部著作的理论方法总结,体系渐成,不乏自创,举例丰富但多重复,编印上佳疏误寥寥,现实关联空间广阔,理论格局开放但汲取资源仍有短板,记忆维度较强,叙事维度较弱,认同、符号维度一般。追求前沿理论通俗化,不少术语译法自创,惜乎两岸习惯差异,有时反显艰涩。

  • 25 Deetz 2016-05-23 00:35:40

    前面基本上使用了一个布迪厄化的神话学框架。后半部分见深意。曾有老师说,同化式的国族建构是先发民族国家的历史特征(比如19世纪强制性法国的法语教学)。中国面临的现代问题需要超越此类国族想象的社会政治方案。这是每一个愿意视自己受惠于中华文化的人所面临的挑战。王明珂与其说给出了一个方案,不如说尝试给出了一个思考方式的起点。

  • 31 白鹇 2017-01-14 10:53:08

    感觉台湾的人文学者,不论做史学、民俗学还是哲学,论文中都必须谈一点西方理论才算合格。大陆学者则可以完全不谈,谈多了反而让人觉得花拳绣腿。

  • 12 2016-06-20 03:40:59

    我今年上半年看的书里面最好的书,没有之一。历史是民族的记忆,但是民族的局限性也造就了历史的局限性。就像罗素说的那样:科学只是人类偏见的累积。如何打破民族性带来的局限,这不光是反思史学,同样也是在反思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自己。你的记忆塑造了你自己。

  • 11 辄馨 2016-08-19 09:56:22

    少年学民科 老来跑火车

  • 9 文在兹 2017-11-02 01:29:05

    一个威力巨大的史学分析武器库,应该和《治史三书》并列为史学入门书。

  • 11 安提戈涅 2017-10-07 23:05:45

    近期最佳。反思史学的解构并不指向否定之虚无,而是破除脚底老茧后的敏锐痛感。前半部分启发最大,讲述/被讲述的关系,典范叙事/边缘叙事的逻辑、fact与reality之辩皆涉及,例子生动绝佳,使人想起王汎森,惜乎记忆部分未涉及S.Bulter。后半部分总结多部著作方法论,剖析了然。

  • 6 韧勉 2016-07-09 16:28:42

    就像王明珂自己说的,这书写的不好,太硬,纯理论全是田野人类学对于神话学和历史学的互相借鉴。

  • 5 fateface 2017-04-19 11:24:26

    必须五星,有实践、有理论、有关怀。

  • 6 菅原舜水 2016-06-18 18:18:19

    不仅在破,更是在立。王明珂的方法其实是在人类学基础上通过传统史学研究(指非后现代)对文本的历史情景做构建。

  • 8 西郊那边 2016-06-11 22:00:10

    车轱辘话来回倒

  • 5 道理大抵都听过 2018-07-04 22:09:08

    基本可以作为史学方法论的入门书,非常完美地用反思史学的提法回应了对解构史学的诸多质疑。前六章看似抓不住重点,到后三章全都大放异彩,特别是指明了文献考证与文本分析的本质区别,而且用几条最最典型的中国史史料来“现场展示”了这种差异所带来的不同解读。书里说的道理都是很浅明易懂的,只是很多人不想搞懂于是装作不懂而已。

  • 3 愚公 2018-03-29 14:42:17

    王明珂,台湾中研究院史语所出来的历史研究员,算是历史学界的黄埔军校了。不过,他虽然是史语所的学脉,但显然传统的语言文字和历史文献已经不再能够束缚住他,他选择采用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方式重新开辟一条历史研究的思路。从这个角度出发,撰写了一系列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的著作,并试图从边疆来寻找中国的历史道路。而本书则是试图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尝试性地进行理论总结,从而归纳出其研究的具体方法和研究思路。所以,这本书显得格外理论化。但是,国内的历史学者去做具体的文献和田野考察都没问题,但是在理论总结上总觉得是借题发挥,比如借用布尔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但是这种借用总不会构架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因此,书写到后面也就重新回到了熟悉的人类学介绍和故事讲解。奇怪的地方在于,他专门有一节探讨钱穆的史记地名考,颇为怪诞。

  • 4 珀斯 2016-05-16 09:39:41

    历史是人类共有的记忆,也是表象与内涵的统一。如何从文本、图像、表征、内涵去理解史学,王明珂就是一位以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科交叉重构研究史学的方法论的学者。重新诠释去解读历史的方法。如何去理解图像,文字背后的内涵是历史研究关键。有时候“眼里的世界未必真实,梦里的场景未必虚无。”

  • 3 masterplan 2018-06-07 01:44:13

    没有格局 缺乏抽象能力 不会写文章

  • 3 殷顽民 2017-01-09 17:23:15

    虽然有前后重出反复绕圈的累赘感,且囿于作者的学术实践和知识积累,例证也给人狭隘之憾,然而文笔虽嫌生硬但并不枯燥,在史学理论或者说历史哲学著作里本书算比较好读的,特别在中文史学理论界尤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精华在第6-8章,作者在理论建构的铺陈完成后,“身体力行”的做了几个历史解构的“实操”,值得一提的是对钱穆考索先周历史的著名论文《周初地理考》所依据的原始文本进行解构、重构与再认识,很是发人深思。给五星是因为这本有不少缺憾的作品无碍其作为每个对历史与当下感兴趣读者必读书的价值,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终究处在典范历史构建的延伸框架下,反思史学能够在典范历史的限制之外,给我们一个认识过去与当下的新视角(就我个人而言,这一理论工具对于反思与评价神话人类学尤其受用)。

  • 2 印奥采 2016-09-08 11:58:24

    历史编撰权也是政权的组成部分吧。记忆权呢,那要看你想记什么了……

  • 2 木下天一郎 2016-09-15 14:57:33

    表相反映本相,同时也在支持、延续或逐渐改变本相。相比于爱用文本(text)分析历史事实的历史学者,王明珂利用自己的人类学知识对情境(context)进行分析,他的问题是,文本到底在怎样的社会情境(或人类生态)下产生,它的产生、形成与发挥作用同怎样的社会变迁相关联。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他利用布迪厄、福柯、保罗·利科等人的理论和自己多年来的田野调查经验,为读者剖析了文本与情境、文本结构与情境结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等概念。尽管这些概念大多都属于“所指”与“能指”的范畴,但各自针对的对象并不一致,因此并非是在重复说话。另值得一提的是,王明珂虽然提出了“透过表相看本相”的方法,但其实践起来仍然非常困难。没有大量的历史学知识和历史学训练,仍无法进行反思性认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