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短评

热门 最新
  • 0 木夕卩 2022-05-14 13:28:30

    按照文学思想史的历史分期,讨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想。东西晋,元嘉永明,刘勰的文学思想,从创作倾向,审美趣味,哲学思想倾向,来论述文学思想的变化。从士人心态的变化进入文学思想的变化,非常有启发。

  • 0 横议 2022-05-27 15:14:45

    终是读完,尽是酣畅淋漓之感。魏晋南北朝三百八十余年的文学发现和状况,要面面俱到且鞭辟入里实属不易,每读一章都不得不感慨罗宗强先生的深厚学养与洞见,其行文要约而不浅浮,指归周密而绵绵。论彦和与《文心雕龙》,颇为不易,但先生论笔依然,“体大虑周”尽皆可见,不禁让人敬于先生学养,亦使人追慕彦和之高才。略有遗憾之处则在论北朝文学之处,相校言之,确实有些浅近未周,不过北朝文学也实有自身发展的独特状况,作为数百年之文学的论述,当也不该过于苛责了。 先生于后记言自己“基础不好”而难于成事,实属至谦至词了。不过合于我所见之人与事,先生之态度当为做学问尤其是古代文学之学问者当所共持——不论对己,对人,论古,论今等,都不可傲慢相待,唯谦逊包容,才能理解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现实状况。

  • 0 2022-10-18 17:10:40 天津

    作者写了八年,我看了八天;作者写得心力交瘁,我看得也心力交瘁;特别是《文心雕龙》,作者提到它“既艰深复杂而又隐约朦胧,把握不易”,我看这部分的时候感觉在看天书。这书里的很多内容都意味深长,需要停下来琢磨、玩味,实在不适合摸鱼的时候读。整本书硬看下来,除了收获些许情感体验,也略微了解了那个时期文学的发展脉络,大致是:建安时期一改两汉文章重功利的倾向,开始重抒情;正始年间,文章中开始引入哲思;短暂的西晋,文章华美而平庸;渡江之后,东晋文人开始向内心寻求精神慰藉,最终在陶渊明那里找到了令人神往的精神境界;元嘉期间,文学注重对形式与技巧的探索,而永明时期,开始重视对诗的声律的探讨;而同时的北朝,追求苍凉劲键之美,崇尚质实典重,与南朝的明丽轻清、轻艳绮靡的文风大为不同。

  • 1 画璃 2022-07-12 12:14:12

    读的是1996年中华书局本,觉得在北朝-苏绰改革部分可增补一些。

  • 0 蘭澤 2022-08-22 00:12:51 河南

    想起子贡的“万仞宫墙”。我从此书进入,见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剖析入微鞭辟入里,如坐春风。

  • 0 2022-07-14 09:39:07

    用此书理清此期文学发展线索,童老师那些乍一看偏难险怪的题目其实并不难解,仍然基础。接下来会用红皮书再梳理一下作家作者,袁书补下知识网。当然,这书读完除了逻辑梳理后渐趋通畅的爽利,触动心弦的是后记这样一段话“一天劳累之后,坐在窗前,外面是寒夜的萧瑟的白杨,不知为什么,故乡的那一条静静的榕江就又来到眼前。往事如梦又如烟,留下的只有这无尽的温馨与眷念。谨以此书献给我少年时代的挚友吴精理,他离开这个纷纷扰扰的人世已经十年了。——读完二校,记于南开大学之北村寓所,1996年3月5日凌晨三点”,就此泪目。另,百度到作者已于2020年4月29日过世。

  • 0 乞力马扎骡 2023-05-23 21:07:20 四川

    似教材一样的无聊。先读了“刘勰”的部分,后读的文学史。且不太认同作者在p44到p47有关“气”的论述,首先,“气之清浊有体”的气 是指作者之气?再有,“气结不能言”“气郁结以填胸”的气 是指感情气势、感情力量?文学史,文学史,真正限于文学作品的历史?

  • 0 Tina_in_shangha 2023-01-07 19:21:55 辽宁

    读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再来看文学史。建安风骨慷慨悲凉,正始玄谈精微高妙,元嘉山水孕育出了谢灵运和陶渊明,永明声律开出了诗歌新天地。 人常言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而魏晋南北朝能与之相颉颃的,似乎就是文论了。可惜作者才力有限,语言寡淡,不如直接读刘勰的文心雕龙,或者看一本古代文论,或得玄远神思,翩若惊鸿,或得理论点拨,意在言外,境界玄远。 一千多页读完,最喜曹孟德与嵇叔夜。孟德的诗句,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政治家的悲悯油然而发。叔夜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弹罢一曲广陵散,从容赴死,台下三千学子挽不回,真是魏晋美学的极致。

  • 0 花叶雪 2023-01-24 18:37:10 广东

    开宗立派的书,是难以指摘。(错别字太多,特别是反复乱用“的”)某一领域的初步了解,大多是跟着走,所以读得缓慢。文学的发展是否决定优劣,南北文学的交融而主客互换,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还要后续的阅读。

  • 0 凝云不流 2023-05-03 22:59:08 上海

    文学思想史如何独立于文学史、文批史而存在,是需要不断考量的问题,罗宗强先生此书也似乎始终洗不掉文批史的色彩。提取出士人心态,方能作为独立学科发展一条明路。后记感人,聊附于此:“似乎中有惊采绝艳,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又似乎中有狐鼠山髓,虫渍蛇涎。历史深藏了它的身影,于如雾如纱中但见其仿佛。我真不知道我对它的评说是对是错。我能够说的,是我已经无能为力,只好如此了。”

  • 1 2023-03-22 20:20:24 上海

    不敢相信是94年完成的书!

  • 0 小倩不是鬼 2023-05-08 23:06:27 湖南

    解惑。踏实且诚恳,后记可见作者之用心。可与曹道衡那本参照着读。南方承接建安文学,北方上接两汉,没想过的道路

  • 0 enomoto 2023-09-13 22:38:09 四川

    有大篇幅讨论刘勰,文学体系和理想模式。有着没有来者的细腻和当时时代的局限,不同朝代的人随着政局变化,思想也变化,影响着文学。

  • 0 青山戏红尘 2021-02-15 19:53:56

    读完了。罗先生讲得深入浅出,又津津有味,写得真好!

  • 0 尔鱼我炸 2020-08-04 07:53:14

    读史使人安心

  • 1 顾左右 2020-02-01 15:27:48

    阅读体验很好,正如本书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一样,作者也是重抒情,重文采,诗歌欣赏的部分极好。非常佩服的是作者描述和总结的能力,很有文学感受力,又能条分缕析把话说清楚。总之是很好的模仿文本。与《汉代文学思想史》重在专题分析相比,罗书特色在对士人心态的关注,这部分也最为精彩。然而以时间为线索,对重要作家作品,潮流进行研究,总给人一种全而不深的感觉,描述总结大于逻辑分析和本质探索,更像文学史,而不是文学思想史。但总体来说,我私心还是很喜欢这本书,也是我希望能努力去模仿的风格。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罗先生的情感投入与个性,令人感动。

  • 0 楚秀才 2020-06-07 10:50:19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想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来说,三曹为重心的建安文学,竹林七贤,何晏为首的空谈玄学,二陆两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为首的田园诗,南朝以辞藻华丽为主,比如宫体诗,但是也有鲍照这样的清流,北朝文学比较朴素,也有庾信这样的南北文学交融的情况。南朝好佛教,儒家,华而不实。北朝推崇道教,但是并不是空谈玄学,而是朴素的道家。崇尚自然,从道家中提取治国方针。

  • 0 大力水手 2018-08-20 11:15:08

    十年前就奉老爷子为偶像,十年后再读老爷子的文学史依然拜服。书中内容虽不似魏晋士人心态那么感性,但字句之间依然能看到老爷子对这段历史与士人深沉的爱❤️

  • 0 一乘寺绿狗 2020-04-29 17:58:32

    当年可能至少翻过三遍吧TT

  • 0 yuzufly 2021-03-08 19:54:38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纷繁复杂,能梳理成这样,真的很厉害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