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军 短评

热门 最新
  • 30 Sarcophagus 2016-05-30 07:50:51

    新清史之论战咱不懂,在自觉可比阅读体验范围内强于多年后《梦醒子》。中译专业敬业,校正不少疏误,汉语功底醇厚(或许稍“做作”,让某些读者不适应)。杭州、乍浦等节熟悉而动容。把注解和书目中全部外文文献译成中文并删去原文这种毁尸灭迹的脑残行径,何时能不再发生?!

  • 24 DiamondDogs 2016-09-19 21:00:12

    此书的新清史论点先不说 史实错误也太多了点 不知道是原书如此 还是翻译造成的 随便举例(1)199页击毙克林德的应为恩海而非书中的恩存 (2)215页 皇族内阁产生的时间也提前到了1910年 (3)217页 黄兴的妻子徐宗汉被写成了徐宗山 (4)218 浙江巡抚 张曾敭的名字写错 并在其后几页 有多次出现 (5)222页 溥仪的帝师中的陈宝琛被写成了陈宝箴 而陈宝箴在1900年就已经去世了 根本无机会成为溥仪的老师 不知是作者还是译者将两人弄混了 (6)237页 介绍邵英参加了伪满政权 但是绍英在1925年就已经去世了 在短短的这几十页中 出现如此高频率的史实错误 严重影响了阅读感受 其他地方的词句 史实错误也有 只是没有这几十页这样集中

  • 13 洗净壶的壶颈细 2018-08-05 22:09:12

    这本书前面是基于旗营生活的人物传记,核心是那十页结论,段段精彩。柯老认定存在两种“满族”的族群观念叙事,一种是习见的“汉化”叙事:源自东北“故乡”-18世纪乾隆帝文化政策-20世纪初邹容章炳麟鞭挞-民国以及新中国以降强加一种与蒙古、回族等相同的、“有故土的”“少数民族”“边缘”身份;另一种则在具体考察中才能体现出:族群性在17世纪混乱的身份识别与入关后漫长岁月中孕育,前者在后者中依语境而忽隐忽现,后者以“文化飞地”亦即驻防旗营为场所,与东北故乡没有多大关系,而是清代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直到晚清江南战争与战后朝廷对旗人社区的抛弃,孕育了新身份,而清季民族主义则提供自我镜像,促成金梁等人“回到过去”。反满运动的本质是消灭第二种、强加第一种。1990年能写出这种研究实在是空谷足音了。

  • 6 沙砾于飞 2017-02-08 13:30:18

    此书常识性错误很多,有的简直匪夷所思。如称刘宗周为杭州人,又称“孤山高耸于西湖风景之中,越发映衬出岳飞顽强不屈的形象”,都是脑洞大开的产物。

  • 2 扭腰客 2017-06-23 11:13:50

    皇太极提出“满洲”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努力营造“民族心理”,以此来完成“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凝聚力的尝试。可惜顺治入关后,已经意味着八旗子弟的消亡。

  • 4 Latreia.Histor 2016-06-15 10:58:00

    很优秀的叙述。自入关以来满人就陷入为 他邦的寄居者这个身份。最后满人没有了帝国,没有了旗营,没有了满洲,北京也非他们所归属,长大的驻防城市也和他们没有关系,除了 虚假的 民族大团结好像和他们有关系,他们始终是金梁所说“我以人为可异者,人亦我为可异,异乎!异乎!”

  • 2 大头猫 2020-08-16 16:24:14

    一定要先读最后一章,不然会陷入到海量的细节中,带来并不美好的阅读体验。认同是在人与人以及群体间的互动中产生和发生的,不同的情境会激发出不同层次的认同。正如城市旗人的认同在天平天国战乱中萌芽,在清末革命时开花结果。感觉作者的材料并不足以支撑她的论点,对人物经历的叙述上比较平,与结论结合的并不是很熨帖。

  • 2 广告位招租 2018-10-24 16:16:17

    能不能不把注释里没有汉译本的英文书翻译成中文啊,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翻回去。。。不过翻译得很好,但要吐槽最后的高仿骈文译后记,真的不搭

  • 4 satori、 2016-05-16 17:40:08

    写的很好看,姑且不论满洲性在其中被建构是否事实充分,仅就家族史的书写来看,颇为精妙。读者见证了十旬间一个家族的兴亡与一个时代的终结,一如金梁所谓「吾满寥落,同族凋零」。 柯氏笔下满洲性与旗人自我身份认同显然更多在被外部环境所「形塑」外包含了自身的觉醒。有些叙述当然可以有更大的讨论空间:比如清军破江南中汉军的占比及参与度,比如辛亥革命中满人遭到的报复性屠杀,以及作者坚信清季排满=种族主义,但无论如何这些也不能掩盖柯全书一以贯之的洞见之光芒。 说点题外话,钟焓对一本成书于90年代的作品大加批评,意义有限,反倒是钟先生在某官报上大批新清史分裂赵国历史虚无主义,个中用意有些微妙。赵国新清史的拥趸多为右狗,但美国的新清史派却难逃左派史学之标签,而在赵国却被左狗批评新帝国主义,也算得上是人间喜剧了。

  • 1 优游卒岁 2017-03-25 12:40:02

    读的第一本新清史著作。之前看过他们的论战,内心是偏向新清史一边。但此书读后,却甚感失望,应该说未达到基本水准线。有着宏大的框架,想落足于满族旗人家族的兴衰,可惜写得相当散乱。既无大的历史眼光,也无细处的描摹,只是一段并不新意的材料。所谓新清史,真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 4 席缪 2017-01-17 17:13:11

    这本书对我而言,就是在描述一个作为社群体的家族,如何抵抗衰落的故事……

  • 2 吃瓜群众王看山 2016-05-09 22:10:18

    大历史下的小家族。。。一想到这书写于二十多年前我就觉得现在对NQH的批判缺乏任何有效对话的意义。。。

  • 1 獭上尉 2020-08-13 17:19:38

    小挺多,大就最后那几页,建议先看结论。

  • 2 Binns 2017-01-08 17:57:55

    通過三代滿人“滿洲性”的覺醒,論證應用涵化(acclturation)代替漢化。寫法頗有情感,但說理不足,行文亦枝蔓過多。

  • 2 烤肉君 2016-07-09 22:32:36

    柯娇燕用杭州八旗中一家三代的变迁,来论述乾隆时期开始的满族自身认同构建的过程,确实相当精彩。

  • 1 周十万 2017-02-09 22:14:14

    能把1920、1930年代译成19世纪20、30年代,也是服了

  • 0 七七|烂柯人bot 2017-04-05 23:59:50

    新清史派很会讲故事,因此也格外适合我们这种门外汉。小切口,能够关照大历史,但是大历史书写是否正确,就要行家来判断了。感觉这本说服力不是很强。另外翻译似乎是台湾人,特有的典雅体,还是挺舒服的。

  • 0 青年哪吒 2017-03-01 15:43:43

    写得挺好看,对“汉化”说的批评言之成理,但这只是学术内部话语之间的较量,纠于多元化的、本质主义式“传统”,而忽略了历史的动态。难道变化不正是满洲传统的内在一个部分吗?另外,关于金家的叙述建构其实并不充分,作者太喜欢自己跳出来自言自语了。

  • 0 一大坨 2017-04-03 16:46:52

    没必要都是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烦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