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在问题重重的近代中国,各种纷繁的思想言说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实实在在的历史。近代中国的知识人,内心充满了矛盾、犹豫、困惑、变化、反复和迷惘。思想的威力往往导致时代的速变。然而,这其中又暗含着历史的悖论:各种“激变”的背后往往潜伏着“不变”。守旧者未必落后,趋新者也并不一定是进步。思想推动着历史,历史又在筛选着思想。历史常常是不讲理的,任性的。在许多情况下,不是深邃的思想,而是浮泛的感性或者某种狂热性在推动着历史前进。
张太原,山东阳谷人,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博士导师、中国现代政党史教研室主任。曾任聊城大学讲师、中山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河北省大名县挂职副县长、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有《〈独立评论〉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思潮》、《当代北京市居民的消费生活方式》(合著)、《文化?观念与社会思潮——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二卷)》(合著),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不喜欢这样勉强将单篇论文组合串联,伪装成专书的形式,对读者不便,还不如保留原发表标题,使人一望即知
独立评论的影响、后五四的五四解释与记忆建构、民主与独裁之争、中国本位文化、左翼文化思潮,从几个主题入手描绘了一些“后五四时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图景,充分重视言论场的共性、复杂性、策略性,在思想史研究中颇接地气。缺憾是缺乏对政治、社会背景的掌握、联系,无形中放大了不同思想言论对于政治和社会的直接影响
结语 “思想推动着历史,历史又在筛选着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无意识的作用可能要大于有意识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不是深邃的思想,而是浮泛的感性或者某种狂热性在推动着历史前进。”
大段的引述当时的杂志、时人的文章,虽然做到历史准确性,但少了作者的观点,阅读起来也很麻烦。
研究近代人物要关注其所想,也要关注其未想,还要关注其行动。 有一些琐碎的点可以参考。其中“后人很容易根据政争和已知的结果,使本来复杂的思想分明对垒,趋于简单化,特别是容易以对立、斗争的眼光审视各种思想流派,不仅夸大不同思潮之间的差异,而且忽略各种思潮之中普遍的意识和认知……近代中国的思想在众说纷纭中也有共同的思想资源,也有普遍地位各方所接受的甚至化为无意识的’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在近代中国,... 研究近代人物要关注其所想,也要关注其未想,还要关注其行动。 有一些琐碎的点可以参考。其中“后人很容易根据政争和已知的结果,使本来复杂的思想分明对垒,趋于简单化,特别是容易以对立、斗争的眼光审视各种思想流派,不仅夸大不同思潮之间的差异,而且忽略各种思潮之中普遍的意识和认知……近代中国的思想在众说纷纭中也有共同的思想资源,也有普遍地位各方所接受的甚至化为无意识的’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在近代中国,无论何种思想,其背后都有或隐或显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这段算是回答了我的疑问了吧,在我刻意寻找对立的时候或许已经远离了历史情境了。 (展开)
> 2人在读
> 15人读过
> 91人想读
订阅关于从思想发现历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9 de Julio 2017-05-29 20:24:17
不喜欢这样勉强将单篇论文组合串联,伪装成专书的形式,对读者不便,还不如保留原发表标题,使人一望即知
0 有用 浅海 2022-01-26 23:51:45
独立评论的影响、后五四的五四解释与记忆建构、民主与独裁之争、中国本位文化、左翼文化思潮,从几个主题入手描绘了一些“后五四时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图景,充分重视言论场的共性、复杂性、策略性,在思想史研究中颇接地气。缺憾是缺乏对政治、社会背景的掌握、联系,无形中放大了不同思想言论对于政治和社会的直接影响
0 有用 大佳佳睡醒了嘛 2023-10-31 17:46:40 湖北
结语 “思想推动着历史,历史又在筛选着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无意识的作用可能要大于有意识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不是深邃的思想,而是浮泛的感性或者某种狂热性在推动着历史前进。”
1 有用 伴月 2020-10-22 09:31:00
大段的引述当时的杂志、时人的文章,虽然做到历史准确性,但少了作者的观点,阅读起来也很麻烦。
0 有用 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2-03-23 20:07:40
研究近代人物要关注其所想,也要关注其未想,还要关注其行动。 有一些琐碎的点可以参考。其中“后人很容易根据政争和已知的结果,使本来复杂的思想分明对垒,趋于简单化,特别是容易以对立、斗争的眼光审视各种思想流派,不仅夸大不同思潮之间的差异,而且忽略各种思潮之中普遍的意识和认知……近代中国的思想在众说纷纭中也有共同的思想资源,也有普遍地位各方所接受的甚至化为无意识的’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在近代中国,... 研究近代人物要关注其所想,也要关注其未想,还要关注其行动。 有一些琐碎的点可以参考。其中“后人很容易根据政争和已知的结果,使本来复杂的思想分明对垒,趋于简单化,特别是容易以对立、斗争的眼光审视各种思想流派,不仅夸大不同思潮之间的差异,而且忽略各种思潮之中普遍的意识和认知……近代中国的思想在众说纷纭中也有共同的思想资源,也有普遍地位各方所接受的甚至化为无意识的’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在近代中国,无论何种思想,其背后都有或隐或显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这段算是回答了我的疑问了吧,在我刻意寻找对立的时候或许已经远离了历史情境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