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张家十姐弟中,充和与大弟宗和最亲,不仅因为他们年龄只相差一岁,更由于二人对诗词、昆曲、书法等的共同爱好。清华的谷音社,青岛、上海、南京的曲会,抗战期间高校云集的滇黔地区……均留下过他们的高吟浅唱、曲声笛韵。
1949年,时局动荡中,充和随丈夫傅汉思移居美国,宗和则留在黔地任教,从此路远山遥,天各一方,不复相见。唯音书不绝,穿越重洋,互问短长。从1949年4月15日充和赴美后收到第一封信,到1976年12月8日宗和去世前发出最后一封信,近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如算上此后充和与宗和女儿以䇇的通信,真正是历经半个世纪。内容由养花种草、衣食住行、曲人故旧谈到诗词书画、文学历史……抛去浮华与造作,字字情真意切,笔笔简单有味。
三百余封书信,三十多万字,今由宗和女儿以䇇与学者王道整理出来,几乎全为首次披露。小字蛮笺,既是张家如水斯文和姐弟情谊的见证,也是特殊年月里...
张家十姐弟中,充和与大弟宗和最亲,不仅因为他们年龄只相差一岁,更由于二人对诗词、昆曲、书法等的共同爱好。清华的谷音社,青岛、上海、南京的曲会,抗战期间高校云集的滇黔地区……均留下过他们的高吟浅唱、曲声笛韵。
1949年,时局动荡中,充和随丈夫傅汉思移居美国,宗和则留在黔地任教,从此路远山遥,天各一方,不复相见。唯音书不绝,穿越重洋,互问短长。从1949年4月15日充和赴美后收到第一封信,到1976年12月8日宗和去世前发出最后一封信,近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如算上此后充和与宗和女儿以䇇的通信,真正是历经半个世纪。内容由养花种草、衣食住行、曲人故旧谈到诗词书画、文学历史……抛去浮华与造作,字字情真意切,笔笔简单有味。
三百余封书信,三十多万字,今由宗和女儿以䇇与学者王道整理出来,几乎全为首次披露。小字蛮笺,既是张家如水斯文和姐弟情谊的见证,也是特殊年月里,个人命运为时代裹挟的缩影。
一曲微茫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张充和(1913—2015),祖籍合肥,生于上海。“合肥四姊妹”之小妹。十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十六岁从沈传芷、张传芳、李荣圻等学昆曲。1934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抗战爆发,转往重庆,研究古乐及曲谱,并从沈尹默习书法。胜利后,于北大讲授昆曲及书法。1948年结缡傅汉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并于家中传薪昆曲,得继清芬(参阅百岁张充和作品系列《曲人鸿爪》《古色今香》《天涯晚笛》《小园即事》)。
张宗和(1914—1977),合肥张家大弟。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6年毕业。早期与四姐张充和在一起拍曲,清华大学谷音社曲友。抗战期间曾在宣威乡村师范、昭通国立师范学院、云南大学、立煌古碑冲安徽学院等地任教。1946年任苏州乐益女中校长。1947年应朋友邀请到贵州大学任教。1953年院系...
张充和(1913—2015),祖籍合肥,生于上海。“合肥四姊妹”之小妹。十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十六岁从沈传芷、张传芳、李荣圻等学昆曲。1934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抗战爆发,转往重庆,研究古乐及曲谱,并从沈尹默习书法。胜利后,于北大讲授昆曲及书法。1948年结缡傅汉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并于家中传薪昆曲,得继清芬(参阅百岁张充和作品系列《曲人鸿爪》《古色今香》《天涯晚笛》《小园即事》)。
张宗和(1914—1977),合肥张家大弟。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6年毕业。早期与四姐张充和在一起拍曲,清华大学谷音社曲友。抗战期间曾在宣威乡村师范、昭通国立师范学院、云南大学、立煌古碑冲安徽学院等地任教。1946年任苏州乐益女中校长。1947年应朋友邀请到贵州大学任教。1953年院系调整时调入贵阳师范学院(现为贵州师范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历史和昆曲人才。著有日记、书信本《秋灯忆语》。遗有珍贵的昆曲史料。
编注者张以䇇(立+民),张宗和之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
编注者王道,作家,著有《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等书。
(书名题字,张充和)
目录 · · · · · ·
【序言二】 天真与大方(王道)
【1949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0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1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2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 · · · · · (更多)
【序言二】 天真与大方(王道)
【1949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0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1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2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3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4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5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56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57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58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59年】 张充和给张宗和的信(美国—中国)
【1960年】 张充和给张宗和的信(美国—中国)
【1961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62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63年】 张充和给张宗和的信(美国—中国)
【1964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65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66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67年】 张充和给张宗和的信(美国—中国)
【1971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2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3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4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5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6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0年代】 张充和给张以䇇等的信(美国等—中国)
【1980年代】 张充和给张以䇇等的信(美国—中国)
【1990年代】 张充和给张以䇇等的信(美国等—中国)
【2000年】 张充和给张以䇇等的信 (美国—中国)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一曲微茫"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一曲微茫"的人也喜欢 · · · · · ·
一曲微茫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 更多书评 3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理想国 书香2016 (理想国imaginist)
- 戊戌年的購書單 (寒花)
- 张家十姐弟的故事 (Busisiwe)
- 我偶然看到2 (明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一曲微茫的评论:
feed: rss 2.0
29 有用 白川獭 2016-10-06 16:50:44
从宇宙的尺度看,人生一世不过是蜉蝣一日,然而从人类这种生物的角度看,人生又是阔大而沉重的,生在此中活着或者不觉得,读别人廿年家信,好比长时间离稍远些旁观别人的生活,就颇觉触目惊心了。张宗和与傅汉思都是焦虑抑郁已到了躯体症状严重的地步。人到中年,生活的善意已经褪尽,诸般折磨都需默默吞入,老年就更像《红楼》进入后四十回,晦暗而失去兴味,这是存在的悲剧。
0 有用 书不释手 2021-04-04 15:18:29
21.04.04 03C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与其大弟张宗和的书信往来录。议的家常,细微琐碎,苦中有乐;论的国政,被迫无奈,又满含热望。“日记是戏上一人的独白,信是戏上两人的对白。”适合充当睡前书,人间烟火气,深深有味。遗憾的是有些年代书信遗失的多,有来有往的年份屈指可数。
1 有用 .... 2017-02-21 23:41:35
曲家的细碎温馨家常=外人(我)看来琐碎至极的流水账日常,对不起打了三星,看这本书太容易为书中琐事所焦躁了
13 有用 Suzume 2016-09-16 10:12:25
读来真是令人唏嘘。“谈艺”除了1962年,1973年比较集中外,其它都太零散。从际遇看,姐姐去国伊始,生活是颓唐地很的,直到傅汉思在耶鲁稳定下来,通信里的感觉才为之一变。但弟弟此时又从开始陷入无穷尽的问题中。短评里多有轻飘飘说充和跑路聪明等等,真的这么简单吗?你们真的看了这本书?另,虽未明示,但傅汉思与张宗和不约而同患忧郁症内容,对今天人有明显的参考价值。
0 有用 孤独的寐释迦 2019-09-05 20:03:02
姐弟家书,内容琐碎。充和小有意致,宗和人极幼稚。所谓“谈艺”指充和指点宗和习字而已。几乎无谈及时事处,不知是写时自我审查,还是编集时有所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