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陈伯达的“大名”。虽然他一再谦称自己是“小小老百姓”,当年却是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第四号人物,是中央文革小组的组长,号称“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中国舆论总管”。
本书是海内外关于陈伯达的唯一长篇传记,以70余万字的篇幅,记述了陈伯达85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身为国民党少校的他如何加入中共,他留苏与托派的关系,他的被捕和出狱,他怎样进入延安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他如何跃为中共“理论家”、《红旗》总编, 他与毛泽东、江青、康生、林彪之间复杂的关系,他在“文革”中怎样由江青的同伙变为林彪的盟友……
本书作者多次直接采访了陈伯达本人,并访问了众多的知情人,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和历史资料,以准确、全面的史料和新颖独特的专访,公正、客观、生动地展现了陈伯达不寻常的一生。
陈伯达传的创作者
· · · · · ·
-
叶永烈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20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
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中共中央一支笔—— 胡乔木》《钱学森》等。新著为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
目录 · · · · · ·
卷首语
第一章 陈伯达的晚年
1989 年9 月20 日中午,85 岁的陈伯达正在吃饭,突发心肌梗塞,头一歪,碰到墙上,从此撒手西去。作者作为陈伯达晚年唯一采访者,为您揭开陈伯达神秘的晚年生活内幕……
陈伯达之死
服刑18 年终于期满
· · · · · · (更多)
卷首语
第一章 陈伯达的晚年
1989 年9 月20 日中午,85 岁的陈伯达正在吃饭,突发心肌梗塞,头一歪,碰到墙上,从此撒手西去。作者作为陈伯达晚年唯一采访者,为您揭开陈伯达神秘的晚年生活内幕……
陈伯达之死
服刑18 年终于期满
从“第四把交椅”上摔下来
在秦城监狱过着“特殊囚犯”的生活
押上最高法庭被告席
王力呼吁假释陈伯达
陈晓农照料保外就医的父亲
我来到鲜为人知的陈伯达之家
从他的晚年之作看他的心态
迟暮的周扬关心着迟暮的陈伯达
香港记者在五年后才获知的“幕后新闻”
胡耀邦读了陈伯达晚年文稿
陈伯达评论“四人帮”
第二章 最初的人生之路
“伯达”是笔名。陈伯达的本名叫“陈声训”。上私塾的时候,老师给他改名,叫“陈建相,字尚友”。他最初喜欢写诗,甚至写小说,是一个文艺青年……
第三章 初入中共
陈伯达作为一个进步青年,23 岁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之后,派往天津工作。人地生疏的他,刚到天津就被捕了。在狱中,他坚持说,自己名叫“王通”……
第四章 走出人生的低谷
陈伯达好不容易走出监狱,他成为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部长,发动新启蒙运动,成为颇有建树的理论家。他的名字,开始为知识界所熟悉。他还成为中共北平市委“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
第五章 跃为延安“理论家”
陈伯达进入延安,引起毛泽东的注意,进而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从此,他成为延安理论界的权威人士。就在这个时候,他露出“左”的面目,嗅出作家王实味的“异味”,率先进行批判……
第六章 五十年代的荣耀
作为毛泽东的秘书,陈伯达深受毛泽东的器重。他跟随毛泽东访问苏联。他负责编辑《毛泽东选集》,负责起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参与起草中共“八大”政治报告,起草诸多重要的中共中央文件,成为中共中央一支笔……
第七章 “文革”前奏
陈伯达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他负责起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二十三条”,负责起草“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还帮助江青起草《林彪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第八章 中央文革小组组长
“文革”开始了,陈伯达进入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他担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而且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成为“第四号人物”。他以“中央首长”的身份,发表各种各样讲话与指示,为“文革”推波助澜……
第九章 发疯的时刻
陈伯达曾自称,“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愚蠢至极,负罪很多。‘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时候我是一个发疯的人。”确实如此,陈伯达在那“疯狂的年代”犯下许多罪行。与此同时,由于他与江青的矛盾日深,他在鼎盛中屡陷危机……
第十章 日渐失势
陈伯达日现颓势。尤其是1967 年8 月1 日出版的《红旗》杂志第12 期发表所谓“揪军内一小撮”社论,受到毛泽东尖锐批评,作为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陈伯达不得“端出”组员王力、关锋。此后不久戚本禹倒台,陈伯达也摇摇欲坠了……
第十一章 与林彪结盟
陈伯达受到毛泽东的多次批评,受到江青的排挤,他倒向了林彪,而林彪手下有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四员大将,却没有“相”。在历史上,陈伯达与林彪并无多少联系,这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彼此很快结盟……
第十二章 兵败庐山
在1970 年8 月的庐山会议上,陈伯达积极为林彪出谋划策,毛泽东把反击的目标指向陈伯达,写了批陈檄文《我的一点意见》,宣告了陈伯达政治生涯的终结。随后全国掀起“批陈整风”运动,直至1971 年9 月13 日林彪摔死于蒙古温都尔汗,于是“批陈整风”改为“批林批陈”,陈伯达被戴上“国民党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分子”五顶大帽子……
尾 声 形形色色的评价
历史如同油画,近看看不清,站远了才能看清楚。陈伯达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作者罗列了形形色色关于陈伯达的评价,供您参考……
附 录
后 记
· · · · · · (收起)
"陈伯达传"试读 · · · · · ·
新来乍到,陈伯达在延安没有受到注意。虽说他当时因发起“新启蒙运动”已颇有名声,但只在北平、上海等文化界有较大影响,而在延安,他的“知名度”还很低。“新启蒙运动”的讨论,并没有波及延安。 陈伯达到达延安之时,正值陕北公学创办之际。这是中共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校长为成仿吾。考虑到陈伯达说曾在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教过书,于是,中共中央组织部便安排他到陕北公学当一名教...
喜欢读"陈伯达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经历 8.0
-
- 张春桥传 7.0
-
-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 7.9
-
- 问史求信集 8.1
-
- 从共产国际归来的军事教官 7.8
-
- 黄克诚自述 8.4
-
- 何长工回忆录 6.9
-
- 胡乔木传 7.8
-
- “小人”的轨迹 7.3
陈伯达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 更多书评 6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前事系列 (天地出版社)
- 那些年,站长读过的历史 (💫会读书的雕)
- 已购 (科柔拖鞋)
- 好书 (真响亮)
- 书 _ 人物传记 (忆时光的天际)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陈伯达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宫崎英高高 2017-06-14 22:56:20
善恶终有报 天道好轮回
0 有用 绿珀 2019-07-01 15:39:50
开篇很精彩!
2 有用 长空溢彩 2020-05-19 14:43:54
“我是一个罪人。我的回忆,只是一个罪人的回忆”,这是晚年陈伯达的哀哀其鸣。 印象中,陈伯达这位“大理论家”既有马列主义的学养,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可谓“秀才本色”、“党内一支笔”。从“小小老百姓”,到“大大野心家”,所以,有人曰:其“才胜于学,学胜于德,德毁于位。”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一个疯狂的人”! 1989年中秋节陈伯达给作者叶永杰题字: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署名... “我是一个罪人。我的回忆,只是一个罪人的回忆”,这是晚年陈伯达的哀哀其鸣。 印象中,陈伯达这位“大理论家”既有马列主义的学养,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可谓“秀才本色”、“党内一支笔”。从“小小老百姓”,到“大大野心家”,所以,有人曰:其“才胜于学,学胜于德,德毁于位。”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一个疯狂的人”! 1989年中秋节陈伯达给作者叶永杰题字: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署名“仲晦”。一周之后,亡故。终年85岁。 (展开)
0 有用 wjh 2021-10-28 14:52:30
随便读读
2 有用 Zodiacseven 2020-06-03 22:49:34
毛泽东明白,在“文化大革命”中,各级党委可以瘫痪,各级政府可以瘫痪,唯军队乱不得,瘫痪不得,军队是“文革”得以进行的保证,是“钢铁长城”。 所以无论是50多年的中国,还是现在特朗普做主的美国,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整个社会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你不服从,这个权威者就会跳出来,强行把整个社会的秩序恢复到最初状态。只不过,在西方话语权垄断整个世界的时候,美国的这个权威者被描绘成... 毛泽东明白,在“文化大革命”中,各级党委可以瘫痪,各级政府可以瘫痪,唯军队乱不得,瘫痪不得,军队是“文革”得以进行的保证,是“钢铁长城”。 所以无论是50多年的中国,还是现在特朗普做主的美国,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整个社会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你不服从,这个权威者就会跳出来,强行把整个社会的秩序恢复到最初状态。只不过,在西方话语权垄断整个世界的时候,美国的这个权威者被描绘成正义的化身,而中国的这个权威者,则被严重妖魔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