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展览的展览 短评

热门
  • 8 马上到站 2018-03-16 14:38:58

    栗宪庭:“来看展览……展览被封了……你来看展览只能看到展览被封。”这种来看展览,结果展览被封,可以说是体验到了另一种层面上“实验艺术”展,有一种“伟大的不确定性”。不过,书中所举的若干实验艺术我是欣赏不来,可能道行太浅,而且此类艺术总给人一种“过度解读”“过度赋予”和抵抗、反抗政治就是正义的感觉。

  • 5 Soo Yung 2016-08-08 10:37:52

    本书的核心围绕原定1998年1月21日至24日在紫禁城太庙大殿举办的“是我/It's Me”展览,记录了一个实验性艺术展览是如何策划、集资、以及最后夭折的个案研究。当读到观众在来到展览场地时被临时通知展览“因故改期”后,栗宪庭的夫人廖雯开始扔雪球并引起一场雪仗的狂欢,真是太美了。总之,全被记录下来了--还有暴力。巫鸿随后整理的1996年末至2000年中这段时间举行的11个展览的档案历史,多半也是夭折、半公开的,其中全国各地的“野生 1997年惊蛰 始”(张洹的《为鱼塘增高水位》),在姚家园村的“生存痕迹:98'中古欧当代艺术内部观摩站”、地下室里的“后感性:异形与妄想”和“对伤害的迷恋:看房工作室第二次展览”(后两者用到了人的尸体和动物)实在太有意思了。由衷感谢郭世锐先生的努力 Chris

  • 2 茉莉的茉。 2017-10-23 23:19:15

    补课。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知道的并不多、都是回国后小伙伴们带我见世面。边看边学、谢谢他们。// 不遥远的历史。

  • 0 曼仔 2017-12-22 17:13:33

    90年代末中国当代艺术现状一览。比起关于艺术作品本身的分析,显然本书的兴趣在于艺术展览,展览与空间、与政治、与社会生活,包括在当时一个展览如何生成,策展人与艺术家的生存现状,被取缔的展览的意义,能看到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做展览的具体细节,非常当代中国,这个是有意思的部分。但是关于艺术作品的本身,我可能兴趣还是一般。。对我来说我有兴趣的还是观念和话语。

  • 0 dearalice 2017-09-05 21:34:14

    前三章。思路清晰,分析恰当。

  • 1 Guiyoursist儿 2020-11-02 00:49:59

    有个小建议关于排版,文字和作品说明混排有点影响阅读体验。

  • 0 知常 2020-05-28 17:10:26

    文献。当年已经实践过很多东西了,是应该好好重新思考中国当代艺术。

  • 1 42 2022-03-06 13:43:42

    1999年邱志杰:“无论如何,就遏制观念艺术中的智力崇拜这一初衷而言,我们无疑是达到了目的。可是中国艺术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竞赛:比酷。” 所以说过去二十多年了,这样的竞赛还要持续多久。 想到前几天看过的展览,在眼花缭乱的同时只觉得作品与文本的错位,艺术传达的不彻底。我们究竟在如何寻找着创作的动机?是否没有动机也可以继续?观看一旦成为“道”之后,是否还具有野生与直观的特质?它们除了变成自己本身所讽刺的“像素”之外,还能变成别的什么呢? 面对那些作品毫无波澜的我,甚至怀疑自己学艺术史学得失去了最原始的感受力。

  • 0 虎牙樱桃 2022-03-09 10:02:56

    是我和取缔展览很有意思,后面的基本都是记录性材料,有些无聊🥱

  • 0 _m 2022-01-31 23:25:26

    很详实的把酒后展览记录

  • 0 Phaeton 2022-01-21 19:00:50

    值得肯定的是这是一本了解当代艺术在新中国的最初发展的珍贵材料,在别的地方可能都很难看到了。我个人而言,并不喜欢其中的大部分展览,首先其实验性和突破性是值得肯定的,没有打破围栏,后人也难以达到今天的发展。但这些展览有很多当代艺术作品呈现的问题,它过于空洞且过度阐释,作品的表达和作者意图之间差距很远,更多给人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感觉。而其中涉及的艺术写作也有故意抬高自身身份的嫌疑,然而一些“大”词并不会增加观众的情感共鸣。看了更多经典和理论之后,就愈发不喜欢这类所谓的当代艺术,也许现代艺术家还需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将过去传承与发展,而不仅仅是做些所谓的“重新定义”,却看不到灵气的作品。

  • 0 深察名号三十五 2024-01-09 21:51:16 江苏

    当展览变成策展人脑子里那点破东西的表达的时候 整个展览都令人作呕

  • 0 单虫 2024-03-15 19:08:09 广东

    看的其实是第一版,但是也借这个标记一下。实验艺术如何向公众表达?这本书没有太多的理论分析,正如书名,是对展览的罗列展览,展示背后的创作,各方势力周旋博弈的立场和过程。收获还是很大的,附录的实验展也很有借鉴意义。

  • 0 糖波斯菊 2023-07-17 23:50:00 广东

    为什么早几年刚想要当阴暗文艺b的初高中的我没有怎么去看这些ocat的展覽

  • 0 Alen 2023-09-26 00:22:37 四川

    精彩的研究从提出一个好问题开始。从“如何公开地展示实验艺术”这个问题出发,作者以历史的视野、具体的个案以及样本的呈现,从不同侧面呈现了实验艺术在90年代中国的非法化面貌。 展览的取缔固然揭示了实验艺术的艰难处境,但正如作者所观察的,这种风险性同时赋予了艺术家和策展人以江湖游侠般的边缘地位和先锋性质。令人好奇的是,在展览越来越难以事件化的当下,实验艺术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显形的呢? 令人最受启发的还是巫鸿先生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方式:不空谈理论,不胡诌政治,从田野中来,到个案中去,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 0 J 2024-03-24 20:09:01 北京

    【90s】世纪末:先锋艺术

  • 0 伞兵兔 2022-07-04 19:03:18

    难以企及了。包括16年巫鸿老师的OCAT课程。

  • 0 chcoo 2022-07-16 15:36:11

    对我来说就是前传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