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的原文摘录

  • 如果理性的分析敌不过情感的诉求,那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共和国60多年的历史,说说公平吧。在三年困难时期,根据不同的估计,全国非正常死亡人数大约在1500万至3000万。当时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而在政策上又优先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所以非正常死亡的基本上都是农民。 在长达30多年的计划经济年代,中国一直是在以压低粮食价格的方式来降低城市的生活成本,保证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有学者估计,通过这种方式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了大约5430亿元的农业剩余。 由于城市偏向于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创造就业能力不足,加上“文革”期间生产的停滞,于是,当城市青年就业压力难以承受的时候,有1600多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到了农村,在农业人口原本就过剩的情况下,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给农村带去的是更大的吃饭压力。 至于土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面积急剧扩张,农村土地被征收为国有后用于城市发展,而相应给农民的补偿是以农产品的价值为基准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征地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资者拿走40%-50%,政府拿走20%-30%,村级组织留下25%-30%,而农民拿到的补偿款,只占整个土地增值收益的5%-10%。这种状况,实际上是以压低对农民的补偿的方式增加了城市发展的投入。当然,必须得说,这种状况近年来改善了很多。 再来说说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城市居民的教育、医疗和各种公共服务获得了大量的财政补贴,而农村居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基本上是片空白,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基本上是自筹的。这种经济政策的严重的城市倾向直到最近十年才逐步得到改变。…… 过去的历史不能忘记,即使不再提起,我想,也不能说今天让城市接纳农民是对城市居民的不公。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城市“身份”的优越感了。 (查看原文)
    Plus齡 4回复 14赞 2021-01-29 21:05:50
    —— 引自章节: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代后记)
  • 任何形式的地方政府债务,最后都是要这个国家的老百姓一起还的,不是通过税收就是通过通胀。《大国大城》 (查看原文)
    张不差 3回复 11赞 2018-03-11 15:43:53
    —— 引自第27页
  • 理想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够被立即实现,而在于它能像北斗星一样指明方向,让整个社会知道该往哪儿走,不要越偏越远,甚至倒退。 (查看原文)
    瑾朵朵 6赞 2024-04-13 21:05:57
    —— 引自章节: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 欧洲的蓝图是先在贸易上一体化,然后走向统一货币,进而走向统一的政治,实现“放弃过时的国家主权观念”的宏伟梦想。欧元区的诞生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却正在经历自欧元诞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查看原文)
    泠泠七弦上 1回复 6赞 2019-02-17 16:35: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是两大因素:一是市场分割,二是货币统一。 (查看原文)
    泠泠七弦上 1回复 6赞 2019-02-17 16:35: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经济学的基本道理告诉我们呢:如果有人口的自由流动,地区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就会趋同,否则人口就会持续流动。由于欧洲国家间的人口流动事实上很难做到完全自由,结果形成了国家间的人均GDP差异——法国、德国的人均GDP大约是希腊的两倍。 (查看原文)
    泠泠七弦上 1回复 6赞 2019-02-17 16:35: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汇率,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汇率由其劳动生产率决定。如果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但汇率不变的话,这个国家的出口货物就越来越便宜,于是就会产生本币升值的压力,以此来达到贸易的平衡。 欧债危机触及了欧元区的深层次矛盾:当结成欧元区的国家存在巨大的发展差距时,统一货币的麻烦在欧债危机中尽显无遗。当各个国家经济形势相异时,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无法作出迅速反应。但是,有远见的政治家却明白,统一的货币进而统一的政治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最终实现一个“大国”的规模经济。 (查看原文)
    泠泠七弦上 1回复 6赞 2019-02-17 16:35: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整个国家的市场规模对企业做大和整个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制度上仍然存在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就不利于企业实现更大的规模经济。接下来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明显的“以邻为壑”的特征。从地方角度来讲,分割市场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增长,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讲,却损失掉了规模经济和地区间分工的优势。 (查看原文)
    泠泠七弦上 1回复 6赞 2019-02-17 16:35: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这样的制度障碍事实上就构成了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障碍,导致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不充分。 (查看原文)
    泠泠七弦上 1回复 6赞 2019-02-17 16:35: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特别是在2003年之后,建设用地指标被作为鼓励中西部省份发展当地工业的政策工具,而对于人口流入较多的东部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受到了严格控制。东部的地价、房价涨得这么快,其中有一个政策的原因就在于建设用地供给受到了限制。而中西部的地价实际上是很低的 (查看原文)
    泠泠七弦上 1回复 6赞 2019-02-17 16:35: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有比较高级别的政治纽带就可以帮企业去突破省份之间资本市场的进入壁垒。 (查看原文)
    泠泠七弦上 1回复 6赞 2019-02-17 16:35: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与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处于接近两位数的水平相比,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长期很低,降低了融资成本,鼓励了投资,加快了资本积累速度,在生产结构上出现多使用资本的倾向,于是,在收入分配方面,大量的国民收入被投资者的资本收益占有,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之比持续下降。……进一步抑制家庭消费的增长。与此同时,投资不断高速增长的结果是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于是,当家庭消费受到抑制时,持续增长的投资和出口便成了消化产能的出路。 (查看原文)
    泠泠七弦上 1回复 6赞 2019-02-17 16:35: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劳动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的增长都将放缓,中国经济完全可能进入增长速度下滑时期。展望未来,如果中国能够再持续中高速增长20年,那么,中国将很快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查看原文)
    泠泠七弦上 1回复 6赞 2019-02-17 16:35: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在劳动和资本这两样生产要素积累速度放缓的背景下,借助于整个国家(特别是大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城乡间和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将越来越重要。 (查看原文)
    泠泠七弦上 1回复 6赞 2019-02-17 16:35: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巨大的“大国”,这恰恰成为经济资源更有效配置的潜在空间。如果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能够顺利推进,那么,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能够持续提高,住房的实际需求就能够相应地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人民收入水平提高越快,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可能性就越小。 (查看原文)
    泠泠七弦上 1回复 6赞 2019-02-17 16:35: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理想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够被立即实现,而在于它能像北斗星一样指明方向,让整个社会知道该往哪儿走,不要越偏越远,甚至倒退。 (查看原文)
    Wolfson 3赞 2018-01-21 10:47:50
    —— 引自第244页
  • 中国的问题,一向有两种原因:一是不明白,二是装糊涂。 (查看原文)
    诸神的恩宠 3赞 2018-05-12 21:29:51
    —— 引自第309页
  • 与发达国家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同的是,中国的很多城市仍然心于打造“花园城市”。如果将“花园城市”理解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这本身井不错。问题在于,很多地方将“花园城市”理解成了低密度和宽马路,特别是在新城建设中盲目追求宽马路、大广场和大的绿化带,这就错了。低密度和宽马路的模式适于开车,而不适于行走,这就导致马路两边的行人达不到服务业所需的“进门人口"。很多城市在建设新区的时候都追求低密度,结果发现服务业仍然在高密度的老市区发展得更好,就是这个道理。另有一些城市,连旧城改造也追求低密度和宽马路,结果是,很多老建筑和窄街道被破坏,市中心的消费型服务业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查看原文)
    伊萨卡 4赞 2020-07-17 22:14:01
    —— 引自章节:3. 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 由于各个城市都给予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或一定技术职称的人)获得本地户籍的优先权,在户籍与福利挂钩的情况下,高技能劳动者受到了留在大城市的鼓励。结果呢?相对于低技能劳动力来说,高技能劳动力容易在大城市“供给过多”,于是出现大学生“工作难”大量“低层次就业”( underemployment)的现象,比如说,大学生在做银行柜面的工作。 对低技能劳动者数量的限制,将减少体力型服务业的劳动供给其结果就是此类服务价格上涨,比如说,上海的住家保姆月薪已经超过香港菲佣价格。进一步的结果就是,此类服务的需求相应下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高技能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质量下降。 (查看原文)
    打败麦克斯韦妖 3赞 2021-04-30 09:48:40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 为什么打破城乡间和地区间要素流动障碍的道路迟迟未能实现?更有甚者,听众会不假思索地给出一个他自己的回答,即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条路是不会被政府采纳的。 我的回答是,首先,在知识层面,社会各界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的必要性,而城市发展和经济集聚的坏处却被高估了。 其次,即使知识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在行动层面,中国当前所处的情况却是,各个地区都陷在了一个本地和短期利益高于全局和长期利益的“囚徒困境”里。 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便是,就算大家都认识到市场整合是有利的,但每个地区都仍有动机去分割市场,结果就是对整个国家有利的整合市场的政策不能被实施。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每个地方都想要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想要中央给更多的转移支付和政策扶持,想要更多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而对于已经流动到本地的低技能劳动力却不愿意接纳其为永久市民。 说得再通俗一点儿,中国当前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的问题就是两种:不明白,或者装糊涂。 (查看原文)
    瑾朵朵 3赞 2024-03-15 11:29:41
    —— 引自章节:3. 大国的难题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30 31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