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英国易中天何以在中国如此火爆?毕竟中国易中天在中国也很火不是。
此等大历史过于疏阔,如同宋人空谈性理,多读则厌。此书早已过时,可勿庸读
呵呵,有人说《历史研究》是英国易中天的作品。但这位英国易中天,年轻时就在英国情治部门任职,亲近战地一线,出席巴黎和会,1934年开始连续12年出任英国外交部重要职位,既有微观的一线经历,又有宏观高度视野,绝非中国易中天可比。他在1934年就撰文对日美战争以及美国主要制敌策略、战果作出了大致准确的预测,发挥了历史研究学者和外交官员的功用。
听说这还是缩减版的,那真不知道原版得怎么看了。作者学识渊博,但作为非历史系学生那叫一个难读。大致的观点可以明白,但文明兴衰的因果关系真的能够通过数个历史例证就可以下定论吗?对历史的解析很清晰,但是结论和论据之间还是欠缺逻辑,有种泛泛而谈的无力感。可是仔细想想,除数学外真的有百分百的逻辑吗?从某程度上来说即使科学也没有绝对的真理。这可能就是人类的局限吧,和诅咒一样。之前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找到人类文明的钥匙,但可能这东西并不属于人类保管
视野甚广 深入浅出 作者似乎有叙利亚情结
就像汤因比所自陈的,这本《历史研究》的历史观是在他习读古希腊罗马经典和家庭中的基督教氛围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汤因比尝试从世界上所有文明的例子出发,通过例证证明自己的挑战-应战、大一统国家-普世教会-英雄时代、文明周期的“三拍半”规律等历史的原理,并将论述最终落脚于高级宗教和教会的拯救作用上。面对20世纪前半页复古主义和未来主义两大人类社会的毒瘤,以及冷战背景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危机这两大西方文明发展的问题,汤因比最终给出的还是宗教的解决方案。这种思路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尤其是启发人思考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异同(主要还是同),但其可行性还是非常令人怀疑。同时举例论证又十分不严密,大大削弱了论证的说服力,让人很怀疑这是不是先瞄好了靶心的结论再去填补论证细节。
宗教情节的完美展现。是不是“文明的碰撞”更多的“地中海世界”比“大一统主流”大的“远东文明”具备更多的历史比较,造就了今天的世界?也许真的要睁眼看世界了,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很久没有读书读到怀疑人生过了,读完第九部真诚发出“我是谁”的疑问。语言艺术的情感不是干巴巴的社科文献能比的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写作 确有其渊源
20221017得到听书
我不得不说节略版导致对汤因比的一个大转折的原因被遮盖了… 就高中读的时候就很不理解,为啥一开始还是“科学”研究文明体的汤因比咋就转到神学上了,特别是结尾,直接就追神恩显现了。
虽然不能认同作者令人发指的宗教观,但又不得不赞叹他敏锐的洞察力。
1、“挑战-应战”,期间文明会成长或解体,通过少数当权者、内部无产者、外部无产者而有不同演化的影响:大一统国家、宗教、军队(外部蛮族)。2、博学而有时代性,与今相比,仍有西方中心论的痕迹且过于强调宗教的作用,有事实性的不足(不够深入甚至未能准确)。不同人的思想印记都受时代深刻影响,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段的乐观与斯宾格勒的悲观均是在“有生之年碰巧能够肤浅印证的情绪加以合理化”,近年国内也是。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所传递的复合的、辩证的、联系的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有点小失望。
借用与引申一位仰慕的历史研究者的话,看马克斯韦伯解刨“我们这”,会有强烈的快感,但最后,你只能看见他解刨到毛细血管,而无法进入五脏六腑,当然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属于超水平发挥了。汤恩比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他看“我们这”是一片浅蓝,以为是滩涂,他没有任何办法踏下去,如果他踏下去,才会踩破那层浮沙,流沙弥散,黑蓝方现。
疯了!读了整整3个月!!突破性的认知不多,但是反复强调和开拓性的视野不少。
省图借阅 历史研究究其根源还是为了服务与现实,假如不考虑借鉴价值,有的架空小说反而会更如人心。 作者此书将历史研究分出了若干分类,再逐步递进研究,但是也会或许纠结宗教的价值。但是自己一想这有可能也是自己久而不闻罢了,宗教离我太远。 而建立的论述是基于当时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延展至今也有一些现实用处
有时间可以看,打发时间用的
得到听书
> 历史研究
19 有用 ελπις 2019-01-13 19:14:04
英国易中天何以在中国如此火爆?毕竟中国易中天在中国也很火不是。
12 有用 长日将尽 2019-07-05 22:18:36
此等大历史过于疏阔,如同宋人空谈性理,多读则厌。此书早已过时,可勿庸读
12 有用 不谋于众 2022-11-25 08:42:08 江西
呵呵,有人说《历史研究》是英国易中天的作品。但这位英国易中天,年轻时就在英国情治部门任职,亲近战地一线,出席巴黎和会,1934年开始连续12年出任英国外交部重要职位,既有微观的一线经历,又有宏观高度视野,绝非中国易中天可比。他在1934年就撰文对日美战争以及美国主要制敌策略、战果作出了大致准确的预测,发挥了历史研究学者和外交官员的功用。
8 有用 这波我五杀 2020-12-02 20:30:55
听说这还是缩减版的,那真不知道原版得怎么看了。作者学识渊博,但作为非历史系学生那叫一个难读。大致的观点可以明白,但文明兴衰的因果关系真的能够通过数个历史例证就可以下定论吗?对历史的解析很清晰,但是结论和论据之间还是欠缺逻辑,有种泛泛而谈的无力感。可是仔细想想,除数学外真的有百分百的逻辑吗?从某程度上来说即使科学也没有绝对的真理。这可能就是人类的局限吧,和诅咒一样。之前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找到人类文明的钥匙,但可能这东西并不属于人类保管
1 有用 尼不可 2019-10-16 07:45:54
视野甚广 深入浅出 作者似乎有叙利亚情结
3 有用 夕蝉 2021-11-09 20:46:36
就像汤因比所自陈的,这本《历史研究》的历史观是在他习读古希腊罗马经典和家庭中的基督教氛围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汤因比尝试从世界上所有文明的例子出发,通过例证证明自己的挑战-应战、大一统国家-普世教会-英雄时代、文明周期的“三拍半”规律等历史的原理,并将论述最终落脚于高级宗教和教会的拯救作用上。面对20世纪前半页复古主义和未来主义两大人类社会的毒瘤,以及冷战背景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危机这两大西方文明发展的问题,汤因比最终给出的还是宗教的解决方案。这种思路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尤其是启发人思考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异同(主要还是同),但其可行性还是非常令人怀疑。同时举例论证又十分不严密,大大削弱了论证的说服力,让人很怀疑这是不是先瞄好了靶心的结论再去填补论证细节。
2 有用 无怨无悔03847 2020-02-25 22:07:52
宗教情节的完美展现。是不是“文明的碰撞”更多的“地中海世界”比“大一统主流”大的“远东文明”具备更多的历史比较,造就了今天的世界?也许真的要睁眼看世界了,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1 有用 Figo 2021-10-29 09:34:07
很久没有读书读到怀疑人生过了,读完第九部真诚发出“我是谁”的疑问。语言艺术的情感不是干巴巴的社科文献能比的
0 有用 :D 2022-10-27 22:39:56 浙江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写作 确有其渊源
0 有用 胖胖软软甜甜 2022-10-17 07:48:06 上海
20221017得到听书
1 有用 Hypnos 2022-10-16 23:57:51 北京
我不得不说节略版导致对汤因比的一个大转折的原因被遮盖了… 就高中读的时候就很不理解,为啥一开始还是“科学”研究文明体的汤因比咋就转到神学上了,特别是结尾,直接就追神恩显现了。
0 有用 蓝黑墨水 2024-02-22 16:44:10 山东
虽然不能认同作者令人发指的宗教观,但又不得不赞叹他敏锐的洞察力。
1 有用 叁识 2024-03-03 22:04:24 上海
1、“挑战-应战”,期间文明会成长或解体,通过少数当权者、内部无产者、外部无产者而有不同演化的影响:大一统国家、宗教、军队(外部蛮族)。2、博学而有时代性,与今相比,仍有西方中心论的痕迹且过于强调宗教的作用,有事实性的不足(不够深入甚至未能准确)。不同人的思想印记都受时代深刻影响,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段的乐观与斯宾格勒的悲观均是在“有生之年碰巧能够肤浅印证的情绪加以合理化”,近年国内也是。
0 有用 奇浓嘉嘉普 2024-01-08 10:47:20 陕西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所传递的复合的、辩证的、联系的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1 有用 恐高的鸟 2023-10-03 22:19:31 广东
有点小失望。
6 有用 洛兹尼茶 2022-07-28 06:08:41
借用与引申一位仰慕的历史研究者的话,看马克斯韦伯解刨“我们这”,会有强烈的快感,但最后,你只能看见他解刨到毛细血管,而无法进入五脏六腑,当然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属于超水平发挥了。汤恩比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他看“我们这”是一片浅蓝,以为是滩涂,他没有任何办法踏下去,如果他踏下去,才会踩破那层浮沙,流沙弥散,黑蓝方现。
0 有用 Mondrian 2024-09-21 23:40:18 北京
疯了!读了整整3个月!!突破性的认知不多,但是反复强调和开拓性的视野不少。
0 有用 明河 2023-04-18 23:56:57 四川
省图借阅 历史研究究其根源还是为了服务与现实,假如不考虑借鉴价值,有的架空小说反而会更如人心。 作者此书将历史研究分出了若干分类,再逐步递进研究,但是也会或许纠结宗教的价值。但是自己一想这有可能也是自己久而不闻罢了,宗教离我太远。 而建立的论述是基于当时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延展至今也有一些现实用处
0 有用 三月七七 2023-08-10 13:35:24 广西
有时间可以看,打发时间用的
0 有用 berber 2023-10-24 10:48:36 北京
得到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