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最大的槽点在于无耻的编辑,居然把霍克尼的素描放一个满版,之后再把其中局部放大一点再放一个满版!这样的情况有不止3次之多,而且根本没有解释为什么这样排,与上下文不存在任何关系,只是为了“显得”图片很多,欺骗读者的伎俩。真是无耻至极。
三个傻傻的老外(感觉性质跟美国人去苏联,中国人去朝鲜差不多
老先生对中国充满善意,可惜类似今日朝鲜定点旅游+同行座谈他自己也觉得一圈逛完大部分时间跟中国人还是隔着一堵墙,霍克尼提供挺棒的速写和空泛的照片可惜他的见解只是少量转述。上海大厦当时果然是外国人专属旅馆国人不得入内,难怪外国人纪录片里都是同样的俯拍镜头。行程太紧就欧洲五国十日团那种。出发前碰到托尼理查德森刚去过回来,建议他们多离队自己乱跑(导游估计恨死他了)
上当,别买
斯彭德和霍克尼眼中的中国与他们想象的相去甚远,故宫所代表的古代社会与中国现当代割裂了,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宗教来和古代保持着联系。霍克尼看到的学院绘画也是西方现实主义的作品,披上了革命的外衣。斯彭德不理解为什么西方把中国看作为威胁的力量,这里的人遵从秩序,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用他的话来说,纯真。霍克尼不是共产主义者,他看到了阶级的存在,农民群体仍然是这个国家的多数。阶级之间的嫉妒加深了这种分化。
从歪果仁眼里看中国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会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中察觉出很多不可思议。80年代我未曾经历,但从书里的客观“流水账”来看我也感同身受。DH对艺术、绘画以及SS对历史政治的见解在书里虽然没有大面积阐述,但都能在必要的时候提及,感触颇深。
斯彭斯和霍克尼对80年代中国的匆匆一瞥,但有生命力的人、事、地点总会让人印象深刻。
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人猎奇的视角,记录了许多那时的中国百姓生活,非常非常有趣的书,印刷精美
绝大部分人对大卫霍克尼的印象应该都局限于他泳池系列的作品,如果你不是专业研究的话。对他感兴趣也是因为这一系列的作品实在画的太令人遐思了,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就拿起来读了。你会发现这本书里无论是霍克尼为代表的“外国人”,还是以林先生为代表的大陆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对方,隔着意识形态、隔着思维层面、共同体验的中国生活。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由得产生一种十分熟悉的感受,这个感受就像是我大二的时候曾经对朝鲜十分好奇,所以在网上读了各种关于人们去朝鲜的游记以及听了好几个在21世纪初去朝鲜交流学习的同学的podcast,文字间透露出的感受是相同的。我的印象不同于短评中的其他朋友,如果摒弃我们意识形态上的隔阂,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了解三四十年前的中国的书,你会发现这本书真的很真实,但又带着一层纱。
游记
其实这本书很好,诗人和画家是旅行的完美搭配。过去是这样,现在呢?可能是导演和编剧。总之,游记的文字和图片画面是一体的,有挺多那个年代老外才能看到的独特观察,文风很好,以及霍克尼真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看完后,打算再看一次霍克尼的展览。
八十年代旅行团,他们跟诗人聊天
像篇大游记,记述作者三人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中国的访问。但作者身为诗人与画家,对于社会形态的观察,有着相当不同的角度,可以说是细致入微,点评也往往有出人意料之处。而且那样时代的观察,还是很难得的,至少可以看出当时外国人对中国的真实看法。
好奇与猎奇之间,诗人和艺术家的眼光看中国。有很多省略号,特别是北京那一段。。。
其实只是二十几天的游记加照片和画,还有一种未完成感,但是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和作者的真诚透露出一种美好和纯真,在今天读来还是令人感动和感慨。
还很有趣
12月第一读.
很喜欢图文不完全相关的排版方式,每天翻几页很有趣味。
提到了汤沐黎
特地去查了唐阿诗,这种中-英-中都犯低级错,翻译真是不应该
> 中国日记
29 有用 Odding 2017-05-12 10:34:05
最大的槽点在于无耻的编辑,居然把霍克尼的素描放一个满版,之后再把其中局部放大一点再放一个满版!这样的情况有不止3次之多,而且根本没有解释为什么这样排,与上下文不存在任何关系,只是为了“显得”图片很多,欺骗读者的伎俩。真是无耻至极。
14 有用 猫咪建筑师 2017-03-24 21:57:37
三个傻傻的老外(感觉性质跟美国人去苏联,中国人去朝鲜差不多
7 有用 paradiso 2018-04-13 16:07:12
老先生对中国充满善意,可惜类似今日朝鲜定点旅游+同行座谈他自己也觉得一圈逛完大部分时间跟中国人还是隔着一堵墙,霍克尼提供挺棒的速写和空泛的照片可惜他的见解只是少量转述。上海大厦当时果然是外国人专属旅馆国人不得入内,难怪外国人纪录片里都是同样的俯拍镜头。行程太紧就欧洲五国十日团那种。出发前碰到托尼理查德森刚去过回来,建议他们多离队自己乱跑(导游估计恨死他了)
5 有用 黄薄码 2016-12-10 17:49:30
上当,别买
3 有用 路灯 2020-08-02 17:47:33
斯彭德和霍克尼眼中的中国与他们想象的相去甚远,故宫所代表的古代社会与中国现当代割裂了,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宗教来和古代保持着联系。霍克尼看到的学院绘画也是西方现实主义的作品,披上了革命的外衣。斯彭德不理解为什么西方把中国看作为威胁的力量,这里的人遵从秩序,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用他的话来说,纯真。霍克尼不是共产主义者,他看到了阶级的存在,农民群体仍然是这个国家的多数。阶级之间的嫉妒加深了这种分化。
2 有用 DA丽 2018-10-21 20:48:34
从歪果仁眼里看中国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会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中察觉出很多不可思议。80年代我未曾经历,但从书里的客观“流水账”来看我也感同身受。DH对艺术、绘画以及SS对历史政治的见解在书里虽然没有大面积阐述,但都能在必要的时候提及,感触颇深。
0 有用 Joyce小宇宙 2020-02-11 18:23:13
斯彭斯和霍克尼对80年代中国的匆匆一瞥,但有生命力的人、事、地点总会让人印象深刻。
0 有用 鼠帝大陵三百里 2017-01-12 20:30:01
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人猎奇的视角,记录了许多那时的中国百姓生活,非常非常有趣的书,印刷精美
2 有用 dont panic 2020-06-28 10:52:15
绝大部分人对大卫霍克尼的印象应该都局限于他泳池系列的作品,如果你不是专业研究的话。对他感兴趣也是因为这一系列的作品实在画的太令人遐思了,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就拿起来读了。你会发现这本书里无论是霍克尼为代表的“外国人”,还是以林先生为代表的大陆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对方,隔着意识形态、隔着思维层面、共同体验的中国生活。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由得产生一种十分熟悉的感受,这个感受就像是我大二的时候曾经对朝鲜十分好奇,所以在网上读了各种关于人们去朝鲜的游记以及听了好几个在21世纪初去朝鲜交流学习的同学的podcast,文字间透露出的感受是相同的。我的印象不同于短评中的其他朋友,如果摒弃我们意识形态上的隔阂,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了解三四十年前的中国的书,你会发现这本书真的很真实,但又带着一层纱。
0 有用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2019-06-23 11:26:46
游记
1 有用 反山 2019-11-06 16:45:46
其实这本书很好,诗人和画家是旅行的完美搭配。过去是这样,现在呢?可能是导演和编剧。总之,游记的文字和图片画面是一体的,有挺多那个年代老外才能看到的独特观察,文风很好,以及霍克尼真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看完后,打算再看一次霍克尼的展览。
1 有用 blueshadow 2021-03-07 18:28:29
八十年代旅行团,他们跟诗人聊天
0 有用 优游卒岁 2017-09-04 15:25:28
像篇大游记,记述作者三人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中国的访问。但作者身为诗人与画家,对于社会形态的观察,有着相当不同的角度,可以说是细致入微,点评也往往有出人意料之处。而且那样时代的观察,还是很难得的,至少可以看出当时外国人对中国的真实看法。
0 有用 一八 2017-05-16 23:30:44
好奇与猎奇之间,诗人和艺术家的眼光看中国。有很多省略号,特别是北京那一段。。。
0 有用 Brainbow 2019-07-05 17:50:27
其实只是二十几天的游记加照片和画,还有一种未完成感,但是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和作者的真诚透露出一种美好和纯真,在今天读来还是令人感动和感慨。
0 有用 荀晓 2018-07-16 01:54:49
还很有趣
0 有用 choco_lee 2019-12-03 23:09:46
12月第一读.
0 有用 一度的微苏 2020-10-07 17:23:31
很喜欢图文不完全相关的排版方式,每天翻几页很有趣味。
0 有用 郑人 2018-09-22 16:35:45
提到了汤沐黎
0 有用 Ze 2021-03-31 15:23:34
特地去查了唐阿诗,这种中-英-中都犯低级错,翻译真是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