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译者: 张黎
出版年: 2017
页数: 586
装帧: 精装
丛书: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莱辛注疏集
ISBN: 9787508089249
内容简介 · · · · · ·
莱辛算歌德和席勒的前辈。他的写作实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莱辛不仅是剧作家、诗人、评论家,也是哲人、神学家、古文史学家。莱辛“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集哲人和学者迥然相异的品质于一身”。
本书作者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其戏剧与寓言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汉堡剧评》是一部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是作者对剧院的实践进行批评和探讨的成果,是对德国民族戏剧发展的原则最早、最成功的描述,在欧洲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著作曾经启发了歌德、席勒、布莱希特等,影响深远。本书论题广泛,还涉及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文学,也涉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本书对现代文学艺术工作者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尤其对影视、戏剧工作者,是一本经典必备书。
【名人推荐】
《汉堡剧评》不仅在欧洲文学批判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哲学文献。随着启蒙运动的兴...
莱辛算歌德和席勒的前辈。他的写作实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莱辛不仅是剧作家、诗人、评论家,也是哲人、神学家、古文史学家。莱辛“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集哲人和学者迥然相异的品质于一身”。
本书作者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其戏剧与寓言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汉堡剧评》是一部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是作者对剧院的实践进行批评和探讨的成果,是对德国民族戏剧发展的原则最早、最成功的描述,在欧洲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著作曾经启发了歌德、席勒、布莱希特等,影响深远。本书论题广泛,还涉及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文学,也涉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本书对现代文学艺术工作者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尤其对影视、戏剧工作者,是一本经典必备书。
【名人推荐】
《汉堡剧评》不仅在欧洲文学批判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哲学文献。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戏剧在西欧成了启蒙工具。1758年,卢梭发表了著名的《致达朗贝尔论戏剧的信》,从中可以看到,新戏剧涉及当时正急剧变动的政治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品质,明显与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有内在联系。
莱辛的《汉堡剧评》虽然起因于汉堡剧院的创建,论题却相当广泛,涉及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文学、尤其法国启蒙戏剧的创作和演出,也涉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1753年,库尔蒂乌斯的亚里士多德《诗学》德译本问世,为莱辛审视启蒙戏剧提供了法眼。在戏剧成为启蒙工具的时代,莱辛仍然坚持亚里士多德的“诗术”观,无异于延续了古今之争。——刘小枫
汉堡剧评的创作者
· · · · · ·
-
张黎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年1月22日—1781年2月15日)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他的剧作和理论著作对后世德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此外,他还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德语新教神学家。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智者纳旦》(1778),与《萨拉·萨姆逊小姐》构成莱辛的三大名剧。他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拉奥孔》中对画与诗的界限及两者和美的关系的论述上,表现在《汉堡剧评》中市民剧的创立上,体现着浓烈的启蒙气息。在《汉堡剧评》中,将批判锋芒直指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并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基础,创立了市民剧理论。市民剧包含着悲剧和喜剧的双重因素,是摹仿人的相互掺杂的悲喜情感而产生的。此外,还著有《新文学通信》包含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了他戏剧理论的主要观点:...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年1月22日—1781年2月15日)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他的剧作和理论著作对后世德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此外,他还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德语新教神学家。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智者纳旦》(1778),与《萨拉·萨姆逊小姐》构成莱辛的三大名剧。他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拉奥孔》中对画与诗的界限及两者和美的关系的论述上,表现在《汉堡剧评》中市民剧的创立上,体现着浓烈的启蒙气息。在《汉堡剧评》中,将批判锋芒直指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并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基础,创立了市民剧理论。市民剧包含着悲剧和喜剧的双重因素,是摹仿人的相互掺杂的悲喜情感而产生的。此外,还著有《新文学通信》包含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了他戏剧理论的主要观点:创立与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民族文学和戏剧;民族戏剧不应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模式而应以莎士比亚和英国戏剧为榜样,同时还吸收自己的民族传统。后者是由104篇评论组成,也概括了他的理论观点,崇尚亚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亚而泛古典主义戏剧。
目录 · · · · · ·
中译者序(张黎)
《汉堡剧评》各篇内容提要
预告
1767年5月至12月
一 关于宗教剧
二 市民悲剧与法国人
三 关于历史的真实
四 关于历史剧
五 关于戏剧情节的完整性
六 关于整一律
七 关于性格刻划
八 《艾塞克思》的剧情
1768年元月至4月
九 悲剧的净化问题
十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与现代戏剧
十一 关于喜剧和悲剧中的人物性格
十二 关于表现异国风俗
结语 关于《汉堡剧评》
附录
《汉堡剧评》补遗
一 评论草稿
二 一般性注释
《汉堡剧评》初版过程
亚里士多德《诗学》阅读札记
《汉堡剧评》的文本底稿
与《汉堡剧评》有关的材料
同代人的接受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据历史书记载,克菜帕特拉出于嫉妒杀死丈夫。出于嫉妒?高乃依心想:那大概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女人;不,我的克莱奧帕特拉必须是一位女英雄,她宁可失去丈夫,也不愿丢掉王位;她丈夫爱罗多居娜,她不必过分痛苦,好像罗多居娜跟她自己一样做了王后似的;这会崇高得多。 非常正确;崇高得多,但也不自然得多。因为,首先比嫉妒来,骄傲是一种更为不自然、更为矫揉造作的恶习。其次,一个女人的骄傲比一个男人的骄傲更不自然。女人的天性是爱情,而不是权势欲;她应该引起柔情,而不是恐怖;她的威力只在于她的美貌;她的优势只在于她的抚爱。除了享乐,她不必试图精于别的东西。一个仅仅喜欢为统治而统治的女人,在她身上,一切爱好都被野心所战胜,她不懂得别的幸福,只知道发号施令,专横跋扈,践踏她的人民;这样的女人可能有过,甚至不只一个,但不管怎么说,她是一个例外,而描写例外,毫无疑问会显得不自然。像高乃依笔下的克菜奥帕特拉这样一个女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为了安抚自己被侮辱的骄傲,竟放纵自己,做出各种犯罪行为,崇拜马吉亚维式的信条,简直是女性当中的一个怪物,与她相比,美狄亚还是有道德的、可爱的哩,因为美狄亚所干一切残酷的事情,全都出于嫉妒。对于一个温柔的、好嫉妒的女人我会宽恕她所做的一切事情;她应该如此,只是过于激烈罢了。但是,对于一个出于冷酷的骄傲,出于深思熟虑的野心而行凶杀人的女人,会令人进发出满腔的愤慨;无论作家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都不能使我们对她产生好感。我们惊讶地注视着她,就像惊讶地注视一头怪物一样;一旦我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我们将感谢老天爷,幸亏世界上每一千年才发生这样一次误会,我们恼怒作家,居然把这样一个丑类作为人来向我们兜售,而人类的知识对我们却是有益的。翻遍全部历史,在五十个杀夫夺位的女人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爱情的挫折促使她们走到这一步的。单单出于对政权的觊觎,单单出于自己来执掌从前由多情的丈夫执掌的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6页 -
把纪念大人物当作戏剧的一项使命,是不能令人接受的;这是历史的任务,而不是戏剧的任务。我们不应该在剧院里学习这个人或者那个人做了些什么,而是应该学习某种性格的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做些什么。悲剧的目的远比历史的目的更具有哲理性;如果把悲剧仅仅搞成知名人士的颂辞,或者滥用悲剧来培养民族的骄傲,便是贬低它的真正尊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汉堡剧评"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易卜生评论集 8.3
-
- 法国史信札 8.5
-
- 伦敦城记 7.4
-
- 焦菊隐论导演艺术(上下册) 8.9
-
- 戏剧小工具篇 8.0
-
- 275个戏剧游戏:关联 7.4
-
-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8.1
-
- 现代英国的形成 7.5
-
- 巴麦尊传 7.8
汉堡剧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亚里士多德的准绳 ——莱辛《汉堡剧评》对《诗学》的继承和新解

“并非每个批评家都是天才,然而每个天才却都是天生的批评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严格意义上来说……汉堡剧评当然不是我十月就看完了的书,看这书的体量就可想而知。此前因为忙碌,是保持着每天读两篇,直到最后两个大章才开始进行连贯章节阅读的。这和此书本身的形态也有所关联——剧评。 是的,此书是作者莱辛在汉堡剧院上演剧目期间进行的、有关演剧多方面... (展开)>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Philipp Reclam jun. Verlag GmbH (1998)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8.6分 317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9.2分 61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8.1分 4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汉堡剧评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又及 2018-05-08 10:50:28
一八年五月,重新翻阅一过,之后还需细读。
0 有用 乌拉乌拉雷 2021-06-16 12:49:49
20210514:开始。没有我想的晦涩艰深,开心。目前看来虽是以戏剧为评论对象,但对一切影视、戏话剧都是适用的,可以了解到什么样是好演员、什么样是好剧本。 0517:翻译似乎有些问题,有些句子不通顺,联系上下文也感觉意思表达很模糊,主要是在议论部分涉及理论时,以文章其他内容及表达来看应该不至于这么晦涩拗口。 0616:中止,至P205。
0 有用 固埃 2021-02-17 19:26:19
莱辛的文学批评。
3 有用 非虛構 2023-04-29 00:37:58 北京
莱辛在说艺术规律的时候,把性格的塑造放在核心地位。在作品中,究竟是性格重要,还是事件重要?莱辛的回答很明确:性格重要,而且重要很多。 莱辛说,一个作家,“对于一切与人物性格无关的事实,他愿意离开多远,就离开多远。只有性格对他说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于性格刻画莱辛追求“内在的真实性”。既然性格是“刻画”出来的,也就是虚构的,那么如何建立 “真实性”呢?一看这个性格与他所处的环境是否搭配。即这个环境... 莱辛在说艺术规律的时候,把性格的塑造放在核心地位。在作品中,究竟是性格重要,还是事件重要?莱辛的回答很明确:性格重要,而且重要很多。 莱辛说,一个作家,“对于一切与人物性格无关的事实,他愿意离开多远,就离开多远。只有性格对他说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于性格刻画莱辛追求“内在的真实性”。既然性格是“刻画”出来的,也就是虚构的,那么如何建立 “真实性”呢?一看这个性格与他所处的环境是否搭配。即这个环境是否根据性格的需要重新创造,而性格又反过来受其影响;二看性格本身是否一致。有矛盾是可以的,但有没有把那种不能共处一体的糟糕的自相矛盾也塞了进来?三看性格有没有目的性。是否有“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明确意识而与低级生物区别开来?在莱辛看来,性格的内在真实性,比历史上的确实存在更重要。 (展开)
1 有用 玉碎Melody 2019-08-13 23:58:11
看戏的稿子看了两遍没忍住入了汉堡剧评,然而没想到最后读下来竟是在写《风筝误》的稿子的时候。可能阅读最大的障碍是很多戏现在市面上已经见不到了。我和17世纪的碎嘴子的审美中隔的可能是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