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原文摘录

  • 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爱迪生都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一个19世界创新史上的伟大人物。但是,随着灯泡的故事讲得一清二楚,我们在历史上误解了这个天才。他最伟大的成就,或许在于他知道如何激发出团队的创造性。他将各式各样的技能集合在一个重视实验和容许失败的环境里,用与组织的总体成功密切相关的经济回报来激励团队,并且将源自其他方面的各种创意融合起来,推陈出新。爱迪生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对于那些试图抢先一步推出某项发明的知名人士或显赫人物来说,说实话我不是很感冒……吸引我的是他们的创意。有人形容我,‘与其说是个发明家,不如说是一块海绵’,我觉得非常贴切”。 (查看原文)
    灌灌 2赞 2020-12-17 17:27:03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光
  • 时间测量的奇特性之一,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属于某一门单独的科学学科。实际上,我们在时间测量上的每一次进步,都包含了从一门学科到另一门学科的切换。从日晷到摆钟的转换,依赖于从天文学到动力学(运动物理学)的转换。时间的下一次革命将依赖于电动机械学。 (查看原文)
    Proteus_Fan 1赞 2018-06-03 22:45:17
    —— 引自第167页
  • 当我们思考突破性想法时,我们总是受限于原创发明的范围。我们想出一种办法制造出人工制冷技术,然后假定这仅仅意味着我们的房间会更凉爽,闷热的夜晚我们会睡得更舒服,或者我们碳酸饮料的冰块供应从此就有了保障。这一切很好理解。但是,如果你只是以这种方式来讲述制冷的故事,你也就错失了它史诗般的规模。在弗雷德里克·图德开始考虑如何将冰块运往哈瓦那之后仅仅两个世纪,我们对制冷技术的掌握,已经在帮助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组织聚落形态,将几百万的新生婴儿带入这个世界。乍看之下,冰块似乎是一项微不足道的进步:它属于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然而,如果你从长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它,就会发现,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里它的影响力令人震惊:美国大平原的自然风貌完全被改变;通过冷冻胚胎胎,新生命和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炽热的沙漠上,矗立出蓬勃发展的超级大都市。 (查看原文)
    Proteus_Fan 2018-05-29 19:41:37
    —— 引自第73页
  • 如果你有一座钟会计时一万年,它会提出哪些以世代为尺度的问题和方案?如果一座钟能够走上10个千禧年,难道我们不应该确保我们的文明也能够同步稳定发展吗?在我们个体早已消亡之后,如果这座钟还一直在走,为什么不尝试其他一些需要将来的世代参与完成的长远目?正如如病毒学家乔纳斯·索尔克(Jonas Salk)曾经问过的更大的问题:“作为后人的祖先,现在的我们表现合格吗?” (查看原文)
    Proteus_Fan 2018-06-03 23:02:00
    —— 引自第176页
  • 传统的解释属于万能但却没多少实际意义的“天才说”。达·芬奇在16世纪能够想象(并绘制)直升飞机,因为他是天才;巴贝奇和洛夫菜斯伯爵夫人在19世纪能够想象可编程计算机,因为他们是天才;毫无疑问这三个人都是天赋其才,但历史上很多高智商人物却无法想出超越他们时代几十年或几个世纪的发明。某些超越时空的天才无疑出自他们强大的智慧技能,但我觉得同样也是出自他们创意演变的那种环境,出自塑造了他们思想的兴趣与影响的那个网络。 (查看原文)
    Proteus_Fan 2018-06-03 23:39:55
    —— 引自第231页
  • 为什么我们那么在乎,发明灯泡的爱迪生究竟是一个独立的天才,还是一个更大的网络的一部分?首先,如果灯泡的发明将会成为讲述新技术如何形成的典型故事,那么我们不如把这个故事讲得尽量精确些。但是,它不只是要求所讲的事实准确无误,因为这类的故事还有更多的社会和政治寓意。我们知道,社会进步和生活标准的主要推动者是技术创新。我们知道,对于些潮流,我们会加以鼓励,例如一个小时的工资所能换取的人造光,从10分钟变成了300天。如果我们认为,创新来自于某个独立的天才发明某项技术时的灵感一现,那么这种模式自然而然会驱使我们去制定某些政策,例如更强的专利保护。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创新来自于协同工作的网络,那么我们会支持不同的政策和组织形式,专利法不会那么严格,标准会放开,员工会参与股票方案,跨学科合作会越来越多。电灯不仅为我们的床头阅读提供了光亮,而且帮助我们更清地看到,新的创意是如何形成的,作为一个社会又该如何培育这些创意。 人造光和政治价值观的联系更为密切。爱迪生的电灯照亮珍珠街之后,仅仅过了6年,在爱迪生点亮的梦幻世界北边仅仅相隔几个街区的街道上,另一个标新立异的人走在深夜的街头,他即将把光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方向。电光系统或许是由一群“野蛮人”发明的,但是人造光的下一个突破却来自于一个揭露社会黑暗的人。 (查看原文)
    丁小力 2021-08-29 12:32:52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光
  • 类似于徳州奥斯汀城外德州仪器( Texas Instrument)公司的芯片工厂这样的环境,是这个星球上最洁净的地方之ー。哪怕只是进入这个地方,也得穿上整套洁净的服装,从头到脚全身用不会掉落东西的无菌材料武装起来。这一过程反常得让人觉得奇怪。通常情况下,你采取这种极端防护措施把自装扮起来的时候,是想要保护自己,对抗某种恶劣环境,例如严寒、病菌或真空空间。但是在芯片工厂的无尘室里,这身装扮是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免遭你的破坏。你才是病菌,你的毛囊、表皮层以及周身流动的黏液全都威胁到即将问世的计算机芯片的宝贵资源。从芯片的观点来看,每个人类都是猪圈,一团肮脏的尘埃。进入无尘室之前洗漱的时候,你甚至不可以使用香皂,因为大多数香皂含有潜在污染物的香气。对无尘室来说,香皂都太脏了。 (查看原文)
    2021-09-11 17:50:31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清洁
  • 那样的夜晚给人留下的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科学家们相信,在夜晚照明普及之前的时代,我们的睡眠模式与现在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2001年,历史学家罗杰・埃克奇( Roger Ekirch)发布了一份汇集上条日记和专业资料的优秀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地指出,人类历史上曾经将漫长的夜晚划分为两段不同的睡眠时间。黑夜降临后,他们会进入“第一阶段睡眠”,睡4个小时之后醒来吃些点心,上厕所,做爱,或者在壁炉边聊聊天;然后进入“第二阶段睡眠”,再睡四个小时。19世纪出现的照明打乱了这一古老的节奏,提供了一系列日落之后可进行的现代活动,例如看戏、下馆子、加班干活,各种活动不一而足。埃克奇记录了由19世纪的风俗习惯建立起来的单独8小时连续睡眠的理想模式,以便适应照明出现后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变。就像所有的调整适应,它的益处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成本。例如,困扰全世界几百万人的半夜失眠,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身体自然的睡眠节奏固执地坚持它们19世纪形成的传统。凌晨3点惊醒的时差反应,其实是由人造光引起的,而不是由空中旅行引起的。 (查看原文)
    2021-09-11 18:22:55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光
  • 为什么我们那么在乎,发明灯泡的爱迪生究竟是一个独立的天才,还是一个更大的网络的一部分?首先,如果灯泡的发明将会成为讲述新技术如何形成的典型故事,那么我们不如把这个故事讲得尽量精确些。但是,它不只是要求所讲的事实准确无误,因为这类的故事还有更多的社会和政治寓意。我们知道,社会进步和生活标准的主要推动者是技术创新。我们知道,对于些潮流,我们会加以鼓励,例如一个小时的工资所能换取的人造光,从10分钟变成了300天。如果我们认为,创新来自于某个独立的天才发明某项技术时的灵感一现,那么这种模式自然而然会驱使我们去制定某些政策,例如更强的专利保护。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创新来自于协同工作的网络,那么我们会支持不同的政策和组织形式,专利法不会那么严格,标准会放开,员工会参与股票方案,跨学科合作会越来越多。电灯不仅为我们的床头阅读提供了光亮,而且帮助我们更清地看到,新的创意是如何形成的,作为一个社会又该如何培育这些创意。 (查看原文)
    2021-09-11 18:55:22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光
  • 阅读一部小说,特别是以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是一种概念上的小把戏:与任何已有的审美形式相比,小说让你更加真切地体验到别人的意识、思想和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你想读心理小说,其实就是你开始花费生命中一段有意义的时间,凝视镜中的自己。 (查看原文)
    Fyl 2021-11-12 07:40:5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玻璃
  • 现在阅读“冰屋日记”,你能够听到一个年轻人笃信不疑时狂热的呐喊声,它关上了认知的百叶窗,将怀疑和反驳拒之门外。 (查看原文)
    Fyl 2021-11-12 09:56:10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寒冷
  • 尽管冰块贸易最初始于一个年轻人的发财梦,但人工制冷的故事却出自一种更迫切的人道主义需求:一位医生想要挽救病人的生命。 (查看原文)
    Fyl 2021-11-12 11:15:52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寒冷
  • 费森登的创新发明在陆地上最具革命性效果。在这个领域,使用声音检査母亲子官的超声波设备,彻底改变了产前保健。 (查看原文)
    Fyl 2021-11-16 23:55:38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声音
  • 我们几乎不会意识到,是玻璃在支撑着整个网络:我们用玻璃镜片拍照,将其储存并控制在玻璃纤维制成的电路板中,通过玻璃线缆将其传输至全世界,然后在玻璃制成的屏幕上欣赏它们。整个链条中二氧化硅的身影无处不在。 (查看原文)
    唐人佳 2022-02-08 23:05:27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玻璃
  • 在一些国家,例如传统文化极其重视男性后代的中国,超声波技术的使用就导致了性别选择性堕胎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初,超声波设备在中国大行其道,尽管不久后政府明令禁止使用超声波检测胎儿性别,但人们“走后门”使用这一技术来选择胎儿性别的行为屡见不鲜。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中国医院的新生儿出生男女比例将近110:100,有些省份报告的这一比例高达118:100。有人制造了一种机器,来监听从冰山反弹回来的声波;而几代之后,由于同一技术,几百万的女性胎儿被打掉了。 …… 技术的前进有其内在的逻辑,但技术的道德运用取决于我们自己。是使用超声波来挽救生命还是终止生命,我们能够自行决定。 (查看原文)
    唐人佳 2022-02-12 22:25:13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声音
  • 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很多事情改变了我们对清洁的理解,这种改变有多大,下面的故事提供了绝佳的范例:塞麦尔维斯饱受嘲笑并惨遭解雇,并不只是因为他胆敢提议医生应该洗手,而是因为他提议,如果医生想要同一个下午接生婴儿又解剖尸体,他们就应该洗手。 这只是众多例子之一,表明我们的基本辨识力偏离了我们19世纪的先建的辨识力。在很多方面,他们的外貌举止和现代人没什么不同。他们也要坐火车,安排会议,去餐馆吃饭。但是,时不时地,在我们和他们之间,会出现某种奇怪的鸿沟,不只是明显的技术精巧方面的鸿沟,而是更微妙的、观念方面的鸿沟。在当今的世界里,我们思考卫生的方式根本不同于前人。例如,淋浴这个概念,对于19世纪绝大多数的欧洲人和美洲人来说是陌生的。你或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淋浴之所以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只是因为前人没有自来水、室内水管装置和淋浴器这些发达国家中的我们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东西。但实际上,故事比这复杂得多。在欧洲,自中世纪开始并几乎一路流传到20世纪的关于卫生的普遍观点坚持认为,将身体浸入水中是一件特别不健康甚至很危险的事情。 (查看原文)
    momo 2022-11-19 22:19:23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清洁
  • 30年前你低头扫一眼手表或地图以确定时间或位置,现在你以同样的方式看一眼手机的时候,想一想人类智慧的这个巨大的层状网络,因为它的存在,你的这一动作才有了意义。之所以你能够知道时间,是因为你了解铯原子内电子的运动方式;因为你知道如何从卫星发送微信号,如何测量它们传输的确切速度;因为你能够在地球上空的可靠轨道里放置卫星,当然还了解将它们送离地面的火箭科学;因为你能够在一块二氧化硅上引发稳定的振动;当然还需要有处理信息并将其输入你手机所需的计算领域、微电子学领域、网络科学领域等等这一切的科学进步。要知道现在的时间,你无须了解任何这类东西,但是社会进步就是这样运作的。这些巨大的科学与技术宝库我们建立得越多,我们将其隐藏得也越深。每次你拿起手机核对时间的时候,你的头脑悄无声息地接受着所有这些知识的帮助,但知识本身隐藏在你的视线之外。当然,这极大地方便了我们,但是它会使我们难以理解,自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的圣坛吊灯白日梦以来,我们已经走了多远。 (查看原文)
    momo 2022-11-21 23:34:05
    —— 引自章节:第五章 时间
  • 1原子秒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电磁波)的9192631770个周期持续的时间 (查看原文)
    momo 2022-11-21 23:34:05
    —— 引自章节:第五章 时间
  • ……接下来是长达15个小时的黑暗,直到东方再度泛起鱼肚白。太阳落山之后,周围的世界漆黑一片,没有街灯、手电筒、电灯泡、荧光灯,甚至连煤油灯也还没有发明出来。只有壁炉里摇曳的火光,以及牛油蜡烛的滚滚浓烟。 那样的夜晚给人留下的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科学家们相信,在夜晚照明普及之前的时代,我们的睡眠模式与现在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2001年,历史学家罗杰·埃克奇(Roger Ekireh)发布了一份汇集上千条日记和专业资料的优秀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地指出,人类历史上曾经将漫长的夜晚划分为两段不同的睡眠时间。黑夜降临后,他们会进入“第一阶段睡眠”,睡4个小时之后醒来吃些点心,上厕所,做爱,或者在壁炉边聊聊天;然后进入“第二阶段睡眠”,再睡四个小时。19世纪出现的照明打乱了这一古老的节奏,提供了一系列日落之后可进行的现代活动,例如看戏、下馆子、加班干活,各种活动不一而足。埃克奇记录了由19世纪的风俗习惯建立起来的单独8小时连续睡眠的理想模式,以便适应照明出现后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变。就像所有的调整适应,它的益处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成本。例如,困扰全世界几百万人的半夜失眠,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身体自然的睡眠节奏固执地坚持它们19世纪形成的传统。凌晨3点惊醒的时差反应,其实是由人造光引起的,而不是由空中旅行引起的。 牛油蜡烛摇曳的烛光不够明亮,无法改变我们的睡眠模式。要想造成如此重大的文化转变,19世纪稳定而耀眼的照明必不可少。到19世纪末,这种照明将来自电灯泡炽热的灯丝。但是,这个世纪里照明的最初进步,却来源于某种或许会让今天的我们感到毛骨悚然的东西——一种重达15吨的海洋哺乳动物的头盖骨。 (查看原文)
    momo 2022-11-29 23:04:20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光
  • ……诺德豪斯提出了他的测量单位,就是生产1000个“流明小时”人造光所耗费的成本。 1800年的一支牛油蜡烛,估计成本约为每千流明小时40度。1992年,当诺德豪斯首次编辑他的研究报告时,一个荧光灯管成本为同等照明的1/10度,效率提高到当初的400倍。但是,如果你将这些成本与同期平均工资的变化相比,你会发现这个故事更加激动人心。如果你在1800年平均工资水平下工作一个小时,所得报酬够你买10分钟的人造光。1880年的时候有了煤油灯,同样工作一个小时,所得报酬够你在晚上看3个小时的书。今天,你在平均工资水平下工作一个小时,所得报酬够你买300天的人造光。 (查看原文)
    momo 2022-11-29 23:11:31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光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