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原文摘录

  • 大部分现代中国作家把他们的同情只保留给贫苦者和被压迫者;他们完全不知道,任何一个人,不管他的阶级与地位如何,都值得我们去同情了解。这一点缺点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在道德意识上的肤浅:由于它只顾及国家的与思想上的问题,它便无暇以慈悲的精神去检讨个人的命运。 (查看原文)
    其实我是花大姐 12赞 2015-11-30 16:54:10
    —— 引自章节:69 许地山1893-1941
  • 再以夏所推崇的四位作家为例。夏发现,在表面的“感时忧国”之下,这些作家的写作之道错综交会,所以能为彼时盛行的写实主义创造无数可能。他将张爱玲的颓废都市风貌与沈从文的抒情原乡视景等量齐观。他注意张的悲观人生观照与她讽刺佻脱的呈现手法,颇呈拉锯;另一方面,他提醒我们,“除非我们留心(沈从文)用讽刺手法表露出来的愤忽,他对情感和心智轻佻不负责态度的憎恨,否则我们不会欣赏到小说牧歌性的一面”。虽然钱锺书与张天翼都以讽刺见长,钱的冷隽机智与张的嬉笑怒骂其实颇有不同。不仅此也,夏也提及张爱玲及钱锺书都以贵族的立场俯视人生琐碎,而沈从文及张天翼则能深入生命底层,多闻鄙事。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的传统,钱锺书则沿袭了《儒林外史》的精神。 (查看原文)
    阿一 2回复 5赞 2024-02-25 00:45:14
    —— 引自章节: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  王德威
  • 大体上来说,鲁迅为其时代所摆布,而不能算作他那个时代的导师和讽刺家。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赞 2017-11-22 08:43:08
    —— 引自第1页
  • 但读完全书(《四世同堂》),我们同时感觉到,这一种乐观的主题,与我们熟知的历史事实,是没有什么连贯关系的。 战争的严重后果——即使在战时,迹象已很明显——是民生的极端疲惫,不仅在物质上,在心理上亦然。中国传统精神的衰微,终于造成了GCZY的崛兴,政府了整个大陆。然而,老舍是如此忘不了日本的侵略,以及汉奸走狗的罪恶滔天,竟完全忽视了这一现实;结果全部小说的道德气氛变得过分乐观和不真实。 自从GC中国成立以后,老舍凭着觍颜的阿谀奉承,得以确保文坛的高位。他和其他一些重要的作家不同……,老舍在五零年代,一直很活跃,不过显然不太顾虑到艺术良心的问题了。他创作了一连串描写在GCZY下,中国人民和土地获得翻身的剧本……因此,有好长一段时期,老舍使人觉得,他已经很愉快地适应了在GCD统治下那种忙碌而又空虚的生活,一点也没有自觉到,文化革命一来,在即便会丢了性命。 (查看原文)
    十甫寸草民 3赞 2015-06-16 09:11:52
    —— 引自第320页
  • 现代的中国作家,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康拉德、托尔斯泰和托马斯·曼那样,热切地去探索现代文明的病源,但他们非常感怀中国的问题,无情地刻画国内的黑暗和腐败。表面看来,他们同样注视人的精神病貌。但英、美、法、德和部分苏联作家,把国家的病态,拟为现代世界的病态;而中国的作家,则视中国的困境为独特的现象,不能和他国相提并论……假使他们能独具慧眼,以无比的勇气,把中国的困蹇喻为现代人的病态,则他们的作品,或许能在现代文学的主流中占一席位。但他们不敢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会把他们改善中国民生、重建人的尊严的希望完全打破了。 (查看原文)
    Scarlett 2回复 1赞 2019-10-07 15:05:37
    —— 引自第359页
  • 人的灵魂通常都是被虚荣心和欲望支撑着,把支撑拿走以后,人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张爱玲的题材。张爱玲说她不愿意遵照古典的悲剧原则来写小说,因为人在兽欲和习俗双重压力之下,不可能再像古典悲剧人物那样的有持续的崇高情感或热情的尽量发挥。契诃夫以后的短篇小说作家,大多认为悲剧只是一刹那间的事:悲剧人物暂时跳出自我的空壳子,看看自己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空虚的。这种苍凉的意味,也就是张爱玲小说的特色。在她的几篇讽刺性的短篇小说里,主角人物在如意的环境里忽然来了一点小不如意,他的满怀希望忽然临时变成失望,这样他对于人生的悲剧,多少有了认识。 (查看原文)
    莫羡 2赞 2020-07-09 17:17:44
    —— 引自章节:第十五章 张爱玲
  • 七巧是特殊文化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一个女子。她生命的悲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引起我们的恐惧与怜悯,事实上,恐惧多于怜悯。张爱玲正视心理的事实,而且她在情感上把握住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时代。她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情风俗的正确的了解,不单是自然主义客观描写的成功:她于认识之外,更有强烈的情感—她感觉到那个时代的可爱与可怕。张爱玲喜欢描写旧时上流阶级的没落,她的情感一方面是因害怕而惊退,另一方面是多少有点留恋—这种情感表达得最强烈的是在《金锁记》里。一个出身不高的女子,尽管她自己不乐意投身于上流社会的礼仪与罪恶之中,最后她却成为上流社会最腐化的典型人物。七巧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可是更重要的,她是她自己各种巴望、考虑、情感的奴隶。张爱玲兼顾到七巧的性格和社会,使她的一生,更经得起我们道德性的玩味。 (查看原文)
    莫羡 2回复 1赞 2020-07-09 17:43:44
    —— 引自章节:第十五章 张爱玲
  • 「大部份现代中国作家把他们的同情只保留给贫苦者和被压迫者;他们完全不知道,任何一个人,不管他的阶级与地位如何,都值得我们去同情了解。这一个缺点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在道德意识上的肤浅:由于它只顾及国家的与思想上的问题,它便无暇以慈悲的精神去检讨个人的命运。」 (查看原文)
    虚拟淡蓝 2赞 2022-07-09 22:06:56
    —— 引自章节:第 3 章 文学研究会及其他 林耀福 译
  • 《秋》是另一篇处理寂寞的作品。女主角35岁,是个平平凡凡的产科医生。过清明节时,她从上海回到家乡去与家人团聚,祭扫祖坟。作为一个职业妇女,她要跟庸医和老式的接生婆处于竞争地位,也因此受到他们狼藉的声名的牵累,可以说已注定要做一辈子老处女了。当她嫂子试探地问她愿不愿意嫁给一个五十开外的鳏夫时,她觉得受到很大的屈辱。第二天当她同家人一起坐船到坟地去的时候,她不禁回想起十多年前同样的旅程上的欢乐,那时她父母还健在,她自己则是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她觉得整个世界都塌下来了似的。 描写她进入她从前在家住的房间那短短的第一段,一开始就勾画出这篇小说的气氛: 开了锁,推开房门,一阵的霉蒸气。是阴沉的秋天的傍晚,那些疏阔的几乎不相识的家具都显得非常蒙昽。开了两扇窗,才看出什么东西都掺上了一层灰尘。 (查看原文)
    阿一 2赞 2024-02-26 20:17:56
    —— 引自章节:第 3 章 文学研究会及其他 林耀福 译
  • 从中国文学史的观点看来,小品文之所以兴起,主要是因为这种形式最能表现传统的感性。……一个作家,为了自觉地反抗培育他的传统,或许容易接受一种新的信仰和哲学,但是他不可能仅凭意志去改变他的感性。因此,现代中国散文时时流露了传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的观念,虽然这些东西,无论在知性方面或甚至感性方面,都与新思想背驰。就是连进步作家如郭沫若和巴金也如此。写小品文时,他们也谈花鸟鱼虫,对童年与故乡也表示怀念,同非儒即道的古代读书人差不多。这种心态,同他们的革命行动当然是相左的。凡是传统的感性在严肃的文学中受到压抑时,小品文对许多作家来说,便成了一种个人的解脱。 (查看原文)
    一八 1回复 1赞 2015-06-18 09:20:43
    —— 引自第110页
  • 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托杜(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二翁,他们留给我们的作品,都借用人与人间的冲突来衬托出永远耐人寻味的道德问题。托杜二翁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们对当时俄国面临的各种问题、危机都自有其见解,也借用了小说的形式说教无误。但同时也写出人间永恒的矛盾和冲突,超越了作者个人的见解和信仰,也可说超越了他们人道主义的精神。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8-12-22 22:55:54
    —— 引自第41页
  • 我渐渐发觉诗赋词曲古文,其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辞藻之优美,对人生问题倒并没有作了多少深入的探索,即以盛唐三大诗人而言,李白真想吃了药草成仙,谈不上有什么关怀人类的宗教感。王维那几首禅诗,主要也是自得其乐式的个人享受,看不出什么伟大的胸襟和抱负来。只有杜甫一人深得吾心,他诗篇里所表扬的不仅是忠君爱国的思想,也是真正儒家人道主义的精神。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8-12-22 22:55:54
    —— 引自第41页
  • 再反顾中国传统小说,其宗教信仰逃不出“因果报应”、“万恶淫为首”这类粗浅的观念,凭这些观念要写出索、莎、托、杜四翁作品里逗人深思的道德问题来,实在是难上加难。我们可以说,大半传统小说里的宗教信仰,只能算是“迷信”;不少作品有其正视人生的写实性,也为其宗教思想所牵制而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8-12-22 22:55:54
    —— 引自第41页
  • 报应的调子在白话短篇小说里最为突出。虽然大多数的长篇小说中也可以听到这种调子,但伟大的小说极少以证明因果报应灵验为务。我们要讨论的六部小说中,唯有沉溺与说话传统的《金瓶梅》,完全赞同这个信仰。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8-12-22 22:55:54
    —— 引自第41页
  • 小说家别无选择只有把文明人进退两难的窘境记录下来:他既想纵容自己的七情六欲,同时又想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社会秩序;不是在爱情、权力和名誉等永久的幻觉中寻找他的命运,就是把希望寄托在上天或“道”的可能虚幻的永恒中。 因此它们在艺术成就上虽各有高下,至少有六部,像西方传统的伟大小说一样,对这些两难窘境的研究,可以说是丝丝入扣,鞭辟入里的。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8-12-22 22:55:54
    —— 引自第41页
  • 沈从文在中国文学上的重要性,当然不仅仅建筑在他的批评文学和讽刺作品上,也不是因为他提倡纯朴的英雄式生活的缘故。他对现代文学生活方式的批评,固然非常中肯,非常有见地;他对人类精神价值的确定,固然切中时害——但造成他今天这个重要地位的,却是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的挚诚……计有玲珑剔透牧歌式的文体,里面的山水人物呼之欲出,这是沈从文最拿手的文体,而《边城》是最完善的代表作。此外还有受了佛教故事影响的叙述体,笔调简洁生动。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他模仿西方句式成功后的文体。 (查看原文)
    Scarlett 1赞 2019-10-07 14:47:52
    —— 引自第146页
  • 人的灵魂通常都是被虚荣心和欲望支撑着的,把支撑拿走之后,人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张爱玲的题材。 (查看原文)
    Scarlett 1赞 2019-10-07 14:56:06
    —— 引自第260页
  • 我们一想到二十世纪的西方伟大小说家时,脑海中马上就浮现出他们个人不同的想像的世界,不但景色人物跃跃欲试,而且每一个世界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道德问题和七情六欲。 (查看原文)
    Scarlett 1赞 2019-10-07 15:01:42
    —— 引自第324页
  • 大致说来,张天翼的世界,是一个腐烂中的衰老世界,一个充满了自虐、虐人狂、势利鬼、胸怀大志却又不得不屈居人下的、出卖人而又被人出卖的人物的世界。 (查看原文)
    莫羡 1赞 2020-07-08 10:18:12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张天翼
  • 若说重庆是个喧哗的都市,像所有中国都市一样喧哗,这乡村,正如大多数其他的乡村,是沉默的—是一种阴郁不散的沉默,而这,我日后逐渐辨识,原是一个抽掉了情感的真空世界发出的声音。乡村里,什么事情都不发生;人们在自己村子里生长、过活、死亡,受缚于四季、田地与收成;他们一辈子,除了闲话听不到任何讯息,除了恐惧尝不到一丝兴奋。 (查看原文)
    莫羡 1赞 2020-07-12 10:39:01
    —— 引自章节:英译《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导言
<前页 1 2 3 4 5 6 7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