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的原文摘录

  • “而且,我们还不要忘了‘影响’不是简单的、相反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双向关系。并非我们知道或学习的每件事都在影响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许在最深层的意义上是我们自己决定了我们所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智识上的前辈是我们自由选择的,而决不是被给予的。” (查看原文)
    二十月 1赞 2012-07-13 08:27:11
    —— 引自第1页
  • “我并不认为哥白尼的天文学在科学和哲学上非常重要,虽然它将地球从世界的中心移走并将之放入到行星的行列中去,打破了传统宇宙的世界-秩序(world-order)”基础以及它的等级结构,并将有着质的不同的不变存在物的神圣领域转变为变化的和腐朽的尘世或月下天区域。但是,相比于库萨的尼古拉对宇宙论形而上学基础的深层批判,哥白尼革命显得缺乏热情而且也不激进。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至少从长远的后果来看,这场革命又很有影响;因为,就我们所知,哥白尼革命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怀疑主义和各种迷惑的泛滥,约翰·多恩的一些著名诗篇对此的吟咏,尽管有些稍迟,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哲学置一切于怀疑之中。 火的元素已经完全寂灭了。 太阳迷失了,大地也迷失了, 没有人的才智,能够清楚地引导人们去哪里找寻它们。 人们坦言这个世界已经耗尽了。 他们在行星中,在天穹里,找到了许多新的世界; 然后又看到它们碎成原子, 一切都是碎片,所有的凝聚力都已丧失了; 一切都只是提供,一切都只是关系。 (查看原文)
    二十月 1回复 1赞 2012-07-13 09:11:59
    —— 引自第21页
  • 牛顿派学者起初是把物质宇宙与绝对空间的实无限对立起来的,而菜布尼茨则设法用上述两条原理(充足理由律和丰饶原则)来影响其对手。上帝,即使是牛顿的上帝,也显然不会限制其创造行动,不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待无限同质空间中的某一部分(虽然可以把它与其余部分区分开来)。这样一来,尽管物质宇只占据着无限虚空的很小一部分,却变得与后者一样无限。防止在空间中限制其创造行动的同样理由也适用于时间。不能设一位无限的、不变的、永恒的上帝会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方式行动,或者会把他的创造行动局限在一小段时间内。而且,一个无限的宙只存在一段有限的时间,这似乎是不合逻辑的。于是,受造的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但是,正如克拉克强烈反对布尼茨的那样,一个无限而永恒的世界几乎不容许创造。它无需创造,它正是借着这种无限而存在。 不仅如此,在新哲学的冲击下,传统的本体论逐渐瓦解了,这削弱了从属性推断实体的有效性。结果,空间逐渐丧失了其属性或实体特征。空间从构成世界的最终质料(笛卡儿的实体空间)或上帝的属性、上帝在场和行动的框架(牛顿的空间),逐渐变成了原子论者的虚空,它既非实体亦非偶性,成了无限的、非受造的无,成了一切存在物不在场的框架,结果也就成了上帝不在场的框架。 最后,神圣的技师制造的世界钟远比牛顿所设想的要好。牛顿科学的每一步进展都为莱布尼茨的论点带来了新的证据:宇宙的动力或活力并没有减少,世界钟既不需要重上发条,也不需要修理。 因此,这位神圣的技师在这个世界上越来越无事可干了。他甚至无须维持它,因为这个世界越来越不需要这种服务了。 于是,牛顿那位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决定来“运行”宇宙的威力无比、精力旺盛的上帝,很快就成了一种保守的力量、一个超再生世的理智、一个“无所事事的上帝”。 (查看原文)
    BE-48-60 1赞 2022-01-13 15:59:01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 结语:神圣的技师和无所事事的上帝
  • 这个世界机器好像处处都是中心,而圆周则不在任何一处,因为圆周和中心是上帝,他既在一处又不在任一处。 (查看原文)
    austerlitz 2015-07-17 23:30:22
    —— 引自第15页
  • 人们普遍承认,17世纪经历并完成了一场非常彻底的精神革命,近代科学既是其根源又是其成果。这场革命可以用种种不同方式加以描述。例如,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它最典型的特征在于意识的世俗化,即追求的目标由超验转向内在,关注的对象由来生来世转向今生今世;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最典型的特征在于人的意识发现了自己本质上的主体性,因此在于中世纪和古代的人的客体主义被现代人的主体主义所取代;还有一些人认为,这场革命的典型特征在于理论和实践之间关系的转变,在于静观生活这一旧有理想让位于行动的生活的理想。 “影响”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而是极为复杂的双向关系。并不是我们读过或学过的一切东西都在影响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正是我们自己决定了我们所受的影响。 有学识的无知 每一个事物的展现方式都是独特的,都在根据自身独特的个体性来“收缩”宇宙的丰富性。 举例来说,在几何学中在没有什么比“直”和“曲”更为对立的了。然而,在无限大的圆中,圆周却与圆的切线重合,在无限小的圆中,圆周与圆的直径重合。而且,在这两种情况下,圆心都失去了其唯一而确定的位置:它与圆周相重合。它既可以说处处不在,又可以说无处不在。而“大”与“小”这对相对概念只有在有限量和相对的领域中才是有效和有意义的,在此领域中没有“大”和“小”,只有“更大”和“更小”,因此也就没有了“最大”和“最小”。 运动物体永远不可能处于同一位置,静止物体则永远不可能超出自己的位置。然而,一个沿着圆周以无限大的速度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处于起始位置,同时它也始终位于别处。这很好地证明了运动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包含了“快”和“慢”的对立。 世界的中心和它的圆周是一致的,而且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这里的中心并非物理的中心,而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中心”,它并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个“中心”等同于那个既是开端又是结束、既是基础又是界限的圆周。这个“包含”它自身的“处所”,就是那个绝对存在或上帝。...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2018-01-21 21:46:04
    —— 引自第1页
  • 同样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倘若上帝沿一条直线移动整个世界,那么无论这个运动的速度有多大,世界仍将保持在同一个地方,如果这个运动突然停止,也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 (查看原文)
    妳卿 2020-05-18 15:41:51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工作日的上帝和安息日的上帝
  • 但是,笛卡儿不可能走得更远,他不得不维持他所作的区分。......那么他就必须维持广延与物质的区分,就像必须维持广延与物质的同一一样。 (查看原文)
    Motive 2020-09-04 20:38:45
    —— 引自章节:第五章 无定限的广延抑或无限的空间
  • But he cannot go farther. He has to maintain his distinction, as he has to mainta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extension and matter, if he is to maintain his contention that the physical world is an object of pure intelle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of imagination——the precondition of Cartesian science——and that the world, in spite of its lack of limits, refers us to God as its creator and cause. (查看原文)
    Motive 2020-09-04 20:38:45
    —— 引自章节:第五章 无定限的广延抑或无限的空间
  • 有ー个普遍空间,一个广袤的无限,我们也许可以姑且称之为虚空:其中有无数个星球像我们生活和成长于其上的地球一样;我们之所以称这个空间是无限的,是因为理性、合宜性、感官知觉和自然都没有给它指定界限。因为既没有理由,也没有自然馈赠(无论是主动力量还是被动力量)的缺陷来阻止空中共他世界的存在,这些世界在本性特征上与我们的 世界相同,到处充满着物质或至少是以太。 不得不记录下这段话,因为我最多也就理解到这一程度了! (查看原文)
    老了的老豹子 2021-03-23 09:22:45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新天文学和新形而上学
  • 有限与无限之间不成比例(inter finitum et infinitum non est proportio) (查看原文)
    •᷄ࡇ•᷅ 2022-02-21 18:58:16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新天文学和新形而上学
  • 哲学家们很少能说服对方,两个哲学家之间的争论往往像是“聋子的对话”。 (查看原文)
    •᷄ࡇ•᷅ 2022-04-30 07:59:19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工作日的上帝和安息日的上帝
  •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方面只是一个更为深刻和基本的过程的伴随物和表现,正如有时所说的那样,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人在宇宙中失去了他的位置,或者更确切地说,人失去了那个他生活于其中、并对其进行思考的世界,人要转变和更迭的不仅是他的基本概念和属性,甚至是他的思维框架本身。又其县题等, (查看原文)
    溺水者 2022-10-04 14:46:49
    —— 引自章节:导言
  • 我们同样不要忘了,“影响”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而是极为复杂的双向关系。并不是我们读过或学过的一切东西都在影响我们。从某种意义上(也许在最深层的意义上),正是我们自己决定了我们所受的影响。我们的思想先驱绝非直接给定,而是由我们自由选择的,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样。 (查看原文)
    溺水者 2022-10-04 16:57:55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天空和天国
  •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这当然是正确的——认为和谐整体宇宙的解体、地球独特的(虽然绝不是享有特权的)中心地位的丧失,必然会导致人在这幕创世的宇宙神剧(theo-cosmic drama)中失去独特的特权地位,而此前人却是核心角色和关键所在在这一发展的尽头,我们看到了帕斯卡的“自由思想者”(1ibertin)①令人恐惧的寂静世界,也就是现代科学哲学无意义的世界。最终,我们发现了虚无主义和绝望。 然而,一开始情况并非如此。地球被从世界的中心位置移开并没有让人觉得是降级。恰恰相反,库萨的尼古拉心满意足地宣称,地球这样一来便荣升高贵星体之列;布鲁诺则像囚徒看到监狱的墙倒塌一样,热情洋溢地宣布了天球的破裂。 (查看原文)
    溺水者 2022-10-04 17:15:10
    —— 引自章节:——哥白尼、迪格斯、布鲁诺和吉尔伯特
  • 库萨的尼古拉的宇宙不是无限的(infinitum),而是“无终止的”(interminatum)。这不仅意味着宇宙没有边界,不会被一个外部的球壳所终止,而且也意味着宇宙没有终止于它的组分,也就是说,宇宙完全缺乏精确性和严格的确定性。它从未达到过“界限”(limit),是完全无限定的(indetermined)。因此,它不可能是整体精确认识的对象,而只能是部分推测认识的对象。 反过来,宇宙中每一个事物也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展现了宇宙,从而也展现了上帝。每一个事物的展现方式都是独特的,都在根据自身独特的个体性来“收缩”(contractio)宇宙的丰富性。 至于库萨的尼古拉的断言(由他的认识论前提必然可以导出),即根本不存在精确的圆形轨道或匀速运动,这一说法的涵义只能这样来理解(虽然他没有明确这样说,但从上下文来看,这一点非常清楚):不仅是希腊和中世纪天文学的实际内容,就连它们的理想也是错误的,必须被抛弃,这个理想就是:通过揭示看起来不规则的运动背后的稳恒实在,将天体运动还原为一个环环相套的匀速圆周运动系统来“拯救”现象。 由于一个特定观察者的世界图像是由他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而且不能声言任何一个位置拥有绝对优先的价值(比如说是宇宙的中心),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可能存在着不同而等价的世界图像,这些图像是完全相对的,要对宇宙做出一种客观有效的描述是根本不可能的。 (查看原文)
    2023-01-27 21:11:51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天空和天国——库萨的尼古拉与帕林吉尼乌斯
  • 只是在哥白尼之后(哥白尼知道库萨的尼古拉的著作,至少知道他求圆面积的著作,但似乎并没有受到库萨的尼古拉的影响),甚至到了布鲁诺之后(他主要的灵感是从库萨的尼古拉那里获得的),库萨的尼古拉才被誉为哥白尼甚至是开普勒的先驱,才被笛卡儿作为无限宇宙的倡导者加以引证。这些著名人物的称赞很容易诱使我们误解库萨的尼古拉的原意,以为他预示了后来的各种发现,比如地球的扁平形状、行星的椭圆轨道、空间的绝对相对性、天体的绕轴旋转,等等。但我们必须抵抗住这种诱惑。事实上,库萨的尼古拉从未作出任何这类断言。他的确相信天球的存在和运动,且恒星天球运动得最快,而且也相信宇宙中存在一个中心区域,整个宇宙绕其运动,并将这种运动传递到它的各个组分,但他并没有把一种旋转运动赋予行星甚或我们的地球,也没有断言空间是完全均一的。而且,他反对近代科学和近代世界观奠基者的一个基本想法,即(无论是对是错)力图断言数学是统治一切的(Panarchy),库萨的尼古拉认为不可能用数学方式来处理自然。 (查看原文)
    2023-02-01 09:47:49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天空和天国——库萨的尼古拉与帕林吉尼乌斯
  • 哥白尼的确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即“在世界之外既没有物体,没有处所,也没有空的空间,实际上一无所有”。因为在哥白尼看来,“某些东西竟能被无包围,真让人感到奇怪”。而且,他认为如果我们承认“天空是无限的,并且仅以自己的内凹为界”,那么我们就应有更好的理由去断言,“在诸天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因为一切事物,不论大小,都在它们之内”。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天必须静止不动:的确,无限的东西不可能被移动或穿越。 (查看原文)
    2023-02-01 10:17:2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新天文学和新形而上学——哥白尼、迪格斯、布鲁诺与吉
  • 在《论无限宇宙与多重世界》一书的对话伊始,布鲁诺(菲洛提奥)就宣称感官知觉是混乱和错误的,不能充当科学和哲学认识的基础。后来他解释说,虽然对于感官知觉和想象来说,无限是无法企及的和不可表达的,但对于理智来说却恰恰相反,无限是其首要的、最确定的概念 (查看原文)
    2023-02-01 10:17:2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新天文学和新形而上学——哥白尼、迪格斯、布鲁诺与吉
  • 至于伽利略其他那些涉及恒星的发现,开普勒指出,它们加深了恒星与行星之间的差异。行星被望远镜极大地放大了,它们看起来就好像有着明确界限的圆盘,而恒星的大小则很难增大,因为透过望远镜,它们没有了周围明亮的光晕。这一事实非常重要,因为它表明,这一光晕并不属于所看到的星体,而是属于正在观看的眼睛,换句话说,它不是客观的,而是一种主观的现象。虽然行星的视大小与其真实大小有确定的关系,但恒星却并非如此。因此,我们能够计算出行星的大小,但我们不能或至少无法很容易地计算出恒星的大小。 (查看原文)
    2023-02-01 12:27:08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新天文学与新形而上学的对立——开普勒对无限的拒斥
  • 望远镜在揭示这些恒星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作如下两种解释:(1)恒星太小而看不见,(2)恒星太遥远。对于第一种情况,望远镜的作用相当于一种天体显微镜,它将天体放大到可知觉的尺寸;在第二种情况下才真是一个“望远镜”,它将远处的星体拉近到我们的可视距离内。在我们今天看来,第二种解释,即认为可见性与距离相关,才是唯一可能的解释。然而在17世纪,情况却并非如此。实际上,这两种解释都能很好地符合当时的光学数据。在那个时代,人们不是根据科学理由,而是根据哲学理由而在这两者中作出选择。正是出于哲学理由,17世纪的主流思想抛弃了第一种解释而采纳了第二种。毫无疑问,伽利略本人采纳的也是后一种解释,尽管他很少这样说。事实上,他只在《给英格利的信》(Letter to Ingoli)中这样说过,他对英格利说过一段奇怪的话:人们通常认为,宇宙中最高的部分被预留给了那些[比我们自身]更纯粹、更完美的东西居住,果真如此,它们[恒星]的明澈和灿烂就绝不会逊于太阳;然而,它们的光(我指的是它们所有的光)加在一起也赶不上可见光和太阳光的十分之一。唯一可以解释这种以及其他类似效应的理由就是恒星非常遥远:这一距离该有多大呢? (查看原文)
    2023-02-02 17:24:54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从未有过的想法:宇宙空间中新星的发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