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历史 短评

热门
  • 10 鸿音 2017-03-28 17:06:13

    重要的不是历史是什么,而是哪些被接受的叙述作为记忆成为历史。历史物件可能正是因为叙述而成为记忆,经过公共的展演而成为集体的共识。锁链的比喻有点像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穿梭,也正是这种穿梭决定了我们准备记忆什么,给未来留下怎样的历史,准备走向一个怎样的未来。

  • 9 ly的读享生活 2019-01-01 15:58:33

    《回忆空间》是宽宏的概论,涵盖文化记忆理论的要义;《记忆中的历史》则是阿莱德•阿斯曼以自己的母国——德国为样本的具例分析。对于德国这样一个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国家而言,怎样去解答存在于民众意识中的那些东西,文化记忆主张不断变化着历史兴趣,赋予那些逝去的事物以现代意义。本书有两个概念尤其重要,一个是“场”,历史记忆的储存器,其中有一章专讲博物馆;另一个是“代”,对自己的纪念,对一代人的自我肯定、转移,借助历史事件(比如“四五年代”、“六八年代”)完成的身份鉴别符号,不同代际的价值冲突和对立思维。作者分析的一个切入口是德国的文化名人,比如君特•格拉斯和马丁•瓦尔泽及他们的作品,所以也可以说是一部对德国当代思想家和文化潮流的评论。

  • 2 Veronica🐈🕯 2019-07-13 20:23:27

    我觉得这个书给我的启发完全不亚于《回忆空间》与《文化记忆》,虽然它是个讲稿集。能感觉到阿斯曼作为德国人对于德国暧昧的、被截断的历史的忧思;本书一方面讨论的是历史和记忆的张力(磁石的两级),另一方面讨论的是个人回忆、家庭记忆和(国家话语下的?)集体记忆之间的张力或是暧昧关系。#“无法化解的张力”

  • 2 gawe 2017-10-05 21:48:30

    表征历史的几个场域:家庭、建筑、博物馆、媒体。结合20世纪德国国家认同做了经验性阐释。

  • 1 malingcat 2021-04-03 19:00:58

    家族史、建筑、博物馆和媒体,是如何体现“代际”在记忆中的重要作用的。例子都是德国的,分析框架是可资借鉴的。体量比阿斯曼的其他著作要小,理解起来不难,就是对于不理解德国历史的读者会有些隔膜之感。

  • 2 浅上奈奈子 2018-08-01 20:14:56

    可读性很强, 记忆的操演和刻写形式总结得感觉缺点什么...

  • 1 苦影 2025-01-29 15:32:33 湖南

    相比阿斯曼的其他著作,这本读后个人其实没那么喜欢,但仍属佳作。有关记忆和历史研究,重点从来不是到底什么才属于历史,而是“到底有哪些是我们愿意承认为历史的一部分的、到底哪一段历史是我们愿意讲述并使之留存于记忆之中”。阿斯曼向来擅长以逸出之物打破单一、傲慢的线性叙事,本书勾勒出的多重时间同样让我十分着迷。青年时的经历勾勒出一个人最核心的骨架,然而随着经历与环境的变动、过去此刻和未来的交响映照,这副骨架又不断被抽出身体之外,异化成自我的另一种可能。战后从个人到建筑再到整个民族,似乎都在不断重演着民族图雷特氏综合征——催患这种病症的人会“在最无伤大雅或者社会容忍度最高的环境下”以一个陌生的声音忽然冒出猥亵性的语言——非同时之物同时蛰伏在每一个瞬间,耐心地等待着那个让自己破壳而出的瞬间。(余见转发)

  • 0 昭歌山 2018-02-22 12:59:25

    主旨还是对历史理解的激活,但似乎这种多维度的实践在当下已经十分活跃,至少在欧美。如何认知历史同样也是(政治、经济)体制的问题,正如笔者最后说道,实践远比口号来的艰难!

  • 1 顾习习 2017-07-30 12:34:43

    憋屈地看完了,要是有英文版就好了

  • 0 尼不可 2017-11-18 12:00:24

    即时性的文化解读 可惜对父亲文学以及家庭文学的言说过于蜻蜓点水 忽略常识人名的误译 语言基本通顺

  • 0 大猫咪F 2019-07-12 17:54:43

    博论里极大地依赖了这本书里的理论,自然要五星。不过在此基础上,对这本书最不满的地方,就是其中涉及的专业名词都没有附原文,导致要写英文论文时找得非常辛苦...

  • 0 2017-07-21 17:18:30

    粗读。欲再读。

  • 0 猫是我 2019-09-02 22:19:04

    德国人和日本人对待历史是两个极。历史与展现共识的功能。

  • 0 哑口鲑鱼 2022-01-30 17:04:44

    本来只是想通过阿莱达·阿斯曼的《记忆中的历史》了解历史电影如何展演历史模糊地带的阴影,又如何形塑民族国家中的文化记忆与集体认同,这一方面的收获很大,但一不小心对德国“代际”之间对那段历史的理解、接受与回避中的“心理创伤”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那段不可回避的历史在统一后的德国如何存在与“处理”,作为一个外行也有了无心插柳的意外收获。

  • 0 伊卡洛斯在迷楼 2021-12-18 18:19:55

    三三年代德国人、四五年代德国人、六八年代德国人、现代德国人。我们回忆历史的时候,还要回忆我们是如何回忆历史的。

  • 0 兰陵 2022-05-24 11:43:52

    2022年的5月在读这本书很有趣,尽管阿斯曼一再强调在两次世界大战和犹太人大屠杀后民族与国家的紧密关系已经不再可能,但现在德国国内在难民的涌入后逐渐兴起并生长的新纳粹主义却有着广泛的市场。虽然记忆是对于历史的对抗,但或许记忆与历史偶尔也会相互勾结,在所谓的"反思"下复苏那些埋葬在废墟下的罪恶之花。

  • 0 雪花正漫过山脊 2022-05-05 11:00:50

    “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是没有办法将一个人的生平从出生叙述到死亡的。也许这就是我们无法抗拒小说的原因,因为它呈现给我们的,正是人们有意识的人生经历所未包含的:开端和结束。”

  • 0 赵富有 2024-02-08 19:30:26 上海

    推荐建筑、历史展示的形式、国家的展望这三章!

  • 0 纳西小伙 2024-02-04 05:32:36 美国

    2024.2.3 Knight Building二层露台午间读完。由于本书以德国现当代史为论述基础展开理论建设,对我而言一种恰当的撰写简短书评似乎是问题意识把捉式的阅读:这些历史学洞见何以可能被运用于对明末清初史的考察?遗民群体并非自然而是主动选择成为,他们在清初对于中晚明的回溯式构建是否也存在着走向宿命性毁灭的解读视角(反思众多文人笔记对万历以来社会乱象文化腐败的悔恨以及清初三大家对王学后进的批判),而从家族史视角看遗民群体之子代又将何以通过反思父辈们的人生抉择(从墓志铭到回忆随笔)在异族统治/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多元竞争叙事建构个体身份(反思柯娇燕《孤军》),以《桃花扇》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又何以再现历史创伤,清初江南城市复兴中特定建筑何以扮演集体记忆之载体/塑造器角色(《清初扬州文化》)?

  • 0 清一郎 2022-07-03 15:11:15

    反觀社會現狀的視角。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