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版
自序
【第一部】理論基礎
第一章 導論
一、本書主題及其理論基礎
二、「從東亞出發思考」的必要性及其方法
三、東亞思想交流中的「脈絡性轉換」(一):「去脈絡化」現象
四、東亞思想交流中的「脈絡性轉換」(二):「再脈絡化」現象
五、「脈絡性轉換」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六、結論
第二章 東亞儒學的新視野及其方法論問題
一、引言
二、什麼是「東亞儒學」?
三、「東亞儒學」研究何以必要?
四、如何研究「東亞儒學」?
五、儒學能否超越東亞的疆界?
六、結論
【第二部】儒家「仁」學的起點與內涵
第三章 東亞儒家「仁」學的起點:修身理論的核心概念
一、引言
二、東亞儒家思想中的「自我」概念:「己」
三、修身理論的核心概念(一):「修」
四、修身理論的核心概念(二):「化」
五、修身理論的核心概念(三):「養」
六、結論
第四章 東亞儒家「仁」學之內涵(一):孔子「克己復禮為仁」說與東亞儒者的詮釋
一、引言
二、中國儒家思想史中「仁」學的演進及其分類
三、「克己復禮為仁」說新詮:「仁」「禮」關係重探
四、東亞儒者對「克己復禮為仁」說的詮釋
五、結論
第五章 東亞儒家「仁」學之內涵(二):佛門人士的新詮
一、引言
二、東亞儒佛論諍與會通的思想史考察
三、佛門人士對「仁」學的詮釋
四、結論
第六章 東亞儒家「仁」學之內涵(三):朱子〈仁說〉及其在德川日本的迴響
一、引言
二、朱子〈仁說〉的義理內涵及其與二程之關係
三、德川日本儒者對〈仁說〉的迴響(一):對朱子形上學的解構
四、德川日本儒者對〈仁說〉的迴響(二):社會政治脈絡中的重構
五、結論
第七章 東亞儒家「仁」學之內涵(四):朝鮮儒者對朱子〈仁說〉的回應
一、引言
二、金樂行對「以愛之理而名仁」的解釋
三、楊應秀與李象靖對「以『心有知覺』釋仁」的解釋
四、尹舜舉對「公是仁之理」的解釋
五、結論
【第三部】仁政理論及其實踐問題
第八章 東亞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仁政」論述及其理論問題
一、引言
二、先秦儒家「仁政」論述的提出
三、儒家「仁政」論述的展開:日本與朝鮮
四、東亞儒家「仁政」論述的理論問題
五、結論
第九章 東亞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仁政」之實踐(一):東亞儒者的管仲論及其相關問題
一、引言
二、東亞儒學視域中的管仲論
三、日本與朝鮮儒者的管仲論中「仁」之涵義
四、日本儒者管仲論中的「王道」與「霸道」:道德與功利孰先?
五、結論
第十章 東亞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仁政」之實踐(二):東亞儒者對「湯武革命」說的辯論
一、引言
二、東亞儒者對「湯武革命」的解釋
三、東亞儒者湯武論中的倫理學問題
四、結論
【第四部】結論
第十一章 結論
誌謝
引用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 · · · · · (
收起)
0 有用 懒五更 2023-04-17 02:08:06 北京
黄似乎只有写作文献综述的能力比较突出
0 有用 山月不知心底事 2024-03-17 10:12:32 北京
断断续续好几周,总算读完了,日韩儒者关于仁学的论说,对写文献综述很有帮助。书中提出的“脉络性转换”值得注意,中国儒家思想一旦传播到域外,会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经历“去脉络化”和“再脉络化”的过程。
0 有用 一生伏首拜钦安 2017-04-17 07:26:17
探讨了儒家民主政治的可行性,介绍了徐复观等新儒家学者的思想。 当我们谈论儒家思想,首先要区分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还是学术研究中的儒家,或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儒家。 正如我们讨论马克思的思想,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还是俄共阐述的马克思思想。 马克思晚年说,“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0 有用 上水 2023-01-24 00:25:37 广东
一个字,好。